如果你問身邊的人世界上真有天才嗎?可能會得到兩種答案:一種是有,一種是沒有?;卮鹩械?,會舉例告訴你,莫扎特、達芬奇、富蘭克林、愛因斯坦、趙元任,華羅庚、菲爾普斯、劉翔等等,他們的智商和成就遠超常人,只能用天才來形容了?;卮饹]有的,也可以告訴你,這些人取得的成就都是經(jīng)過努力實現(xiàn)的,并不是天生的,世界上也有很多從小聰明,長大了平凡的人,所以,世界上沒有天才,只有勤奮的人。
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天才也需要努力,任何成就的取得,沒有不經(jīng)過努力就能實現(xiàn)的。
2008年,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寫了一本叫《異類》的書,書中指出,那些所謂的天才并非天資聰穎,而是持續(xù)不斷努力的結果,書中還反復強調(diào)了一個概念“一萬小時定律”,即“練習一萬小時成天才?!边@一理論其實是來自K. Anders Ericsson的論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也就是“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無獨有偶。同樣是美國暢銷書作家的丹尼爾·科伊爾在《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一書中也提到:“任何領域的任何專家都要經(jīng)過10000小時專心致志的練習?!?/strong>
“一萬小時”是什么概念?一個人如果每天的工作就是練習,一天八個小時,一萬小時就是三年半時間。但是,專心致志的練習會耗費大量的精力,一個人每天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八個小時,即使是世界級大師,每天僅勉強堅持三個小時。所以,一天三個小時,一萬小時就需要十年時間。
我們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在學習語文,用在語文上的時間早已超過了一萬個小時,但是有幾個人成為了漢語專家?
一個人,18歲上大學,22歲大學畢業(yè),32歲的時候已經(jīng)參加工作十年了。十年時間堅持在一個行業(yè),一個崗位上,按照十年成就一個專家的理論,32歲已經(jīng)成為了某一行業(yè)的專家人物了,可現(xiàn)實中,32歲的職場人士成為專家的并沒有幾個,更多的是碌碌無為的普通人。
很多人喜歡看電影、電視劇,每天都會抽時間看,長年累月,看電影的時間也達到了一萬個小時,但是他們卻沒有成為演員或者導演。
究其原因,一萬小時成為專家是有條件的,練習一萬小時不是重復再重復,而是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及時反饋,大量的高效練習。
“學精”而不是為了“學會”
一萬小時練習目的是成為專家,而不是熟手。要想成為專家,在一萬小時的訓練中必須精心的、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好這一萬小時,而不是僅僅為了玩。如果你學習一項技能是為了學會,為了玩,時間久了,也能變成水平很高的熟手,但是,卻不可能成為大師級的專家。
要“數(shù)量”更要“質(zhì)量”
一萬小時定律強調(diào)的是大量的練習,但是這個練習不是無目的的,重復的,而是需要全神貫注的練習。隨意的,低質(zhì)量的練習,僅僅是把當前水平的能力做熟練而已,并不能帶你進入更高一級水平。
根據(jù)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家K·安德斯·愛立信的一項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專家級水平是“刻意練習”出來的,只有經(jīng)過一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到超凡。
“刻意練習”也是安德斯·艾利克森教授20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他說這是我們知道的最有效和最強大的練習形式,而且,對刻意練習原則的運用,是為任何行業(yè)或領域策劃和設計訓練方法的最佳方式。
所以,一萬小時定律要求我們要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就要刻意練習,而刻意練習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無論學習什么技能,制訂目標都是首要任務。制訂目標能夠讓我們做到心中有數(shù),提前預想學習技能要做什么?達到什么水平?有了目標,才有努力的方向。
查爾斯·凱特琳發(fā)明了電動自動啟動裝置,他說“問題一旦很好地陳述出來,業(yè)就解決了一半。”這里的“問題”其實就是他制訂的“目標”,也是他努力的方向。
心理研究表明,人類對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可分為三個區(qū)域:舒適區(qū),學習區(qū)和恐慌區(qū)。
舒適區(qū)時我們熟悉的環(huán)境,得心應手的工作,待在這個區(qū)域人會感覺很舒適,但是學到的東西很少,進步緩慢,一旦跳出這個區(qū)域,就會感到壓力和無所適從。
學習區(qū)能讓我們接觸以前沒有涉足的領域,能夠得到充分鍛煉,又不會感到太難而產(chǎn)生畏懼。
恐慌區(qū)內(nèi)因為是人完全未知的領域,處于這個區(qū)域會讓人感到恐慌,害怕,極易產(chǎn)生逃避心理。
應用語言學家Stephen D.Krashen在總結前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項關于“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理論,即:“i+1”理論。公式“i+1”中的i表示學生當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語言學習者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知識,即語言的就近發(fā)展區(qū)。Krashen認為,“學生只有獲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時,才能習得語言”,也就是說,學生習得英語的途徑就是通過“可理解”的語言的輸入。如果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是i+0或i+2及2以上的內(nèi)容,就達不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i+0的內(nèi)容太容易,學生的語言能力會始終停留在i的水平上,而得不到提高;而i+2及2以上的內(nèi)容太難理解,學生也無法跨越這個區(qū)域。
所以,目標制訂既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又要有實現(xiàn)的可能,太難和太容易都不利于技能的學習。
一萬小時定律強調(diào)要大量練習,但是練習不是散漫的,隨意的,而是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刻意練習。比如,你現(xiàn)在正在學習吉他,每天都花費大量時間去練習。如果你練習時,只是手指在操作,而大腦沒有參與其中,那你的練習就是無效的。
如何全身心投入練習?
可以借用時間管理中的一個方法:番茄工作法。
佛朗西斯科·西里洛在1992年創(chuàng)立了番茄工作法。簡單來說,番茄工作法就是列每天要做的工作,然后以25分鐘為一個時間單位。在這25分鐘內(nèi)集中精力處理清單上的任務,25分鐘到了,就停止工作開始休息。
使用番茄工作法,可以把大段的工作分解為一個個小的工作單元,并且利用鬧鐘作為計時單位。番茄工作法能夠解決拖延、埋頭于小事、錯過最后期限等問題。
在練習的過程中,如果有可能,最好能夠找到一位優(yōu)秀的教練進行指導。優(yōu)秀的教練都是從一萬小時的練習中走過來的。最知道如何練習最有效,練習中好的習慣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在練習過程中,如果有一位教練在旁知道,隨時糾正不足,就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讓學習時間大大縮短。
世界高爾夫球王泰格·伍茲談到他的訓練方法是說,他會把一個高爾夫球扔在沙坑里,并用腳在球上用力地踩一下,使球陷入沙堆,然后在他就在這個特別的困境中反復練習揮桿,甚至多達上千次。也就是說,伍茲將這個在一個賽季中僅出現(xiàn)兩三次的難局,從整個比賽中單獨摘離出來,并集中精力提高在這個細節(jié)上的問題解決能力。當然,這種重復練習并不是機械盲目的重復,而是在及時反饋之下的有效重復。每次練習之后,學習者都將反饋作為下一次改善的指導方針。
前高盛的一位高管和發(fā)展領導力專家Steve Kerr曾說,沒有反饋的練習如同在垂過膝蓋的窗簾后打保齡球,你可以一直重復下去,但是不知道結果如何。久而久之,你不僅無法提高能力,而且會變得滿不在乎。重復訓練不僅僅是訓練本身,每次重復都意味著對前一次的反饋和修正,這樣才能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