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郡張籍名篇不少,代表作之一是他的《節(jié)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zhí)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張籍像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而最有名的當屬最后兩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這兩句詩是政治詩,其巧借一段不倫之戀的愛情來表忠心,拒絕拉攏,其間意味之妙,就在于那種想要回絕李而又不讓他難堪的心思的巧妙傳遞。
但是我不經(jīng)意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讀者其實不知道李師道是誰,甚至不關(guān)心張籍是誰,這首詩流傳至今,尤其是這最后兩句讓人反復(fù)擺弄反復(fù)把玩,恰恰不是因為他的這種深層妙義,反而是因為他表面托出的這個愛情故事能夠直指人心,,道出的這種不倫之戀的痛苦抉擇,愛情之難言之恨,難舍之痛。
這種情感,在兩句詩中的一個“恨”字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一個“恨”,充滿了郎君有情我有意的千回百轉(zhuǎn)。我知道你一見鐘情的情真意切,“君之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是你的愛勇敢所在;“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是我的愛的委婉表達。正是因為情意真切,才恨之入骨,我恨不能早一點遇見你,可造化就是這樣弄人。我恨,恨不能海誓山盟,但一切已經(jīng)錯過。正是這種恨才讓人纏綿悱惻,感慨唏噓。唐代《銅官窯瓷器體詩二十一首》中,有同樣一首無名古詩,讓人一讀之便打動人心,也是因為一個“恨”字,僅四句就讓人一讀就愛上了它: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p>
纏綿的情感不需要修飾,相愛而不能在一起最讓人難以放下。
“君生我未生”原詩寫在陶瓦之上,疑為無名陶工所作
一個“恨”字又充滿了果敢絕決,我對你情深意濃,你對我“心如日月”,但是我與夫君誓同生死,所以我只有咬牙切齒與君絕決,恨代表著我心里的癡纏,恨更代表了殘忍的拒絕。恨代表的是不能,而不是不肯。但既然是不倫之愛,就干脆從此了斷,免得各自牽腸掛肚,彼此徒增痛苦。
其實有些不能之愛,不可得之愛,就是果斷了結(jié)最好。
但是啊,人心就是如此,想剪斷相思,所以還君明珠。但真情流露,又雙目含淚。這種欲罷不能的痛苦,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纏在一個“恨”字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感情就是如此,膠著不斷是最苦的,最好是絕決放手。但很多人往往做不到,即使放手了,依然念念不忘,好在古代人們信息不通達,即使心里還是放不下,對方也不知道,所以就變成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明明心里還是想著對方,好在對方不知道。所以那“君生我未生”的四句相思,只是在殘瓦中發(fā)掘出來,我們才知道,一個陶工心里也有著一斷不為人知的相思故事。
后這無名之詩,后人不斷演繹,有了多種版本
可是要放在現(xiàn)在,信息四通八達,要做到放下,更是不給你機會,一旦陷入愛的泥淖就無法自拔,李宗盛的《給自己的歌》終究還是唱給別人聽的,奈何已經(jīng)時過境遷,早已沒了機會,只得苦笑一聲,隔空喊話告訴對方自己的心思:
“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李宗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