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所有,可轉載不可剽竊!
金匱要略釋義與方解(27)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五(上)
王東海
【原文】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重腫。
【注釋】原按:“脈得諸沉”一條,乃始論水氣之脈,當列于篇首,但古本“脈得諸沉”之上,有“少陰脈緊而沉”四句,文義不屬,并有脫簡,不釋。
諸沉者,兩手寸關尺皆得沉脈也。水性就下,為陰邪阻塞氣機,故脈沉也。水邪泛入肌肉之中而皮膚腫而厚,則脈道淹郁 而脈亦沉。
【原文】水氣脈出者死。
【注釋】水氣之病,沉為應見之脈,若由沉而外出為浮者,乃正氣虛而氣外瀉也,主死,但非若風水其邪在表之同言也;言出者,由沉脈而外出為浮也。
【原文】 問曰:病下利后,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腹?jié)M陰腫何?
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注釋】下利后,脾土虛而津液傷也,液傷則胃燥而渴欲飲水;脾土虛,不能健運而輸化則小便不利,水停而腹?jié)M,前陰腫大,此水病成也;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而不病水也。
【原文】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注釋】“其人消渴”之下,古本有“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者,有水可下之”四句,與上文文義不屬,當另分一條,在本門五條之次,始合里水脈證。
目胞四周,為太陰所屬,目下微腫者,乃是太陰脾土之虛不能制水,而水反浸漬于土,外形于目下也,目鮮澤者,水晶之色也;脈伏者,水病之脈也;消渴者,水蓄于中則正津不潮也。
【原文】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
【注釋】人身腰以上為陽,腰以下為陰?!秲冉洝吩疲骸皞陲L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凡逐邪之法,就近而逐,因勢利導。上者,從汗解則易;下者,從利小便去則易也。
【原文】病水腹大,小便不利者,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注釋】病水腹大,小便不利者,水邪無由可去也;脈沉絕者,水邪雍塞,氣機不行而脈道湮郁也。如此之證,據其寒熱虛實,斟酌得宜而下之。
【原文】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
【注釋】原按:“越婢加術湯主之”七字,當在后“太陽病脈浮而緊”條,“發(fā)汗即愈”之下,文義始屬,必是錯簡在此。觀其里有水之文自可知,非越婢加術湯之可治。
里水者,水由臟腑內傷而為水病也。病里水之人,脾胃必虛而濕勝,脾虛濕勝則水濕泛溢,則一身面目黃腫。以脾主肌肉,虛則其色外現也;水邪雍塞肌肉腫起則脈沉也;小便不利而病水也。若小便自利,此非里水之證,其面目及身黃腫者,乃脾胃兩虛而氣液涸而為渴也。
【原文】心下堅硬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實白術湯主之。
【注釋】常見胸窩下,胃之外處,皮肉且厚而堅,兩旁漸薄及脅,皆水氣所聚而成,枳實白術開通壅滯而勝水也。
【原文】枳實白術湯方
枳實七枚、白術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原文】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yī)反下之,則胸滿短氣。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谷,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注釋】此釋病水之人,原有積寒積熱之宿病,相因為患。趺陽為胃脈,病水后則脈道為水邪所因而沉伏也。今伏而且緊,緊為陰寒之脈,當知其人本有陰寒之疝瘕宿病,但腹中有大小不同之疼痛,醫(yī)不知宿病屬于陰寒,當溫而不當下,若誤下之,則陰上乘而為胸滿短氣,非惟水邪不去而更增病也。若趺陽脈當伏而兼數者,其人本自有積熱之宿病,熱者為陽,當消谷引飲,小便當數。飲多而小便反不利,此欲作水病也。
【原文】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xù)通。
【注釋】肝水者,肝病而成水氣也。肝邪易于傳脾而腹大也。肝處右脅肋之間,行氣于左脅,肝臟病水則臟氣不利,經氣不柔,則不能轉側而脅下腹痛也。肝為風木之臟,主疏瀉,津液隨升降而上下,氣升則津液上潮,氣降則小便續(xù)通。
【原文】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注釋】原按:“其人陰腫”,當在腎水條中。
水屬陰邪,心為火臟,心主一身之陽氣。水能克火,水邪易傷陽氣,陽氣輕升而浮動;陰氣沉重而停著,故身重而少氣,陰邪犯陽,故不得臥、煩而躁也。
【原文】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則小便難。
【注釋】脾病而成水氣之人,脾處腹中,故腹大;脾病不能行氣于四末而苦重也。脾為陰土,得陽始運而主升,水邪困之,不能升騰其液,則津液不生,不能布散精微而少氣也;脾虛不能制水則邪水泛濫而小便難也。
【原文】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注釋】肺主氣而合皮毛,水邪干之則身腫,肺為水之上源,病清肅不降則小便難,肺與大腸為表里,大腸為陽明燥金,肺病水則燥令不行而鴨溏(鴨溏:大便泄瀉,清稀如水,狀如鴨屎)也。
【原文】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注釋】原按:“面反瘦”之下當有上條“其陰腫”三字。
腎為水臟,土雖制水,乃其常也。自然之道:若不勝太過,則反侮所勝。此水邪太過,則不勝之水而反侮所勝之土,乃其變也;水邪侮土則水蓄不行而腹大、臍腫。腰者,腎之府,故腰痛也;腎病則氣化不行,故不得溺也;水蓄其部則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陰腫而面反瘦者,陰盛于下,陽衰于上也。
【原文】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注釋】此言陽氣衰微之人,乃內傷病水,因寸口主乎上焦,脈沉而遲者,心胸之陽氣不足也,陽不足則陰必擾之。
在人身日常所飲之水,賴陽之氣化運行而排出體外。心主一身之正陽,若心胸之陽虛,則中下二焦之陽亦隨之而弱也,由此則陰氣漸盛,水氣漸停。水質沉重而就下,其性寒,故沉則為水,遲則為寒。
趺陽脈伏,胃虛而氣滯則水谷不化;脾陽虛不溉泌別汁則鴨溏;胃陽虛則水邪泛溢而身腫也。少陽脈卑者,水濕盛而相火衰也;少陰脈細者,陰邪盛也,一派陰邪,不得陽氣之化。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水不通則血凝氣滯,漸積而成水也,由經水不通而成水也者,名曰血分。
【原文】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厥冷,手足厥冷,則營衛(wèi)不利,營衛(wèi)不利,則腹?jié)M腸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wèi)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氣前通則惡寒;陰氣前通則痺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注釋】原按:“氣分”之下,當有“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十五字。
此條與上條互相發(fā)明外腫與內脹二者之因,皆屬內在臟氣虛損所致。有內臟虛則氣不行,氣泛溢于外而為腫;有屬內臟虛致營衛(wèi)之氣不行而為脹。寸口脈遲而澀,遲則衛(wèi)外之陽氣虛也;澀者,營中之血液弱也。陽虛則化寒,衛(wèi)氣寒則陽虛不能衛(wèi)外而為固;營血少,則營衛(wèi)之流行不利,營衛(wèi)之盛衰,根于內在之臟氣,以營主于心,衛(wèi)主于肺。營衛(wèi)二者始于先天之精氣,長養(yǎng)于后天水谷之精氣,故葉香巖謂:“胃為衛(wèi)之本,脾乃營之源”。外之營衛(wèi)盛衰,關系內臟之盛衰,營衛(wèi)虛則內臟俱虛,故曰手足厥冷,即營衛(wèi)不利,則腹?jié)M腸鳴;內臟之陽氣不外充于衛(wèi)氣,則身冷;陰血不外充于營氣,則骨疼。若內臟之氣漸旺,其氣血漸行于營衛(wèi),若陽氣前通于衛(wèi),由身冷轉作惡寒;陰血前通于營,由骨疼轉作痺不仁;若陰陽之氣皆復而不偏勝,為相得,則內而臟腑外而營衛(wèi)之氣自行,則腹?jié)M腸鳴之氣由氣血自復、大氣轉旋而從失氣與遺尿而散。
【原文】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桂枝三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 一兩、細辛一兩、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岀如蟲行皮中即愈。
【方解】《傷寒論》“太陽篇”云:“太陽病下之,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彼風邪在表而誤下,因人中氣素實,邪雖陷于胸中為滿,未全入里,尚有還表之勢而脈促,以桂枝溫里達表,因勢利導;白芍味酸苦、性寒、滋液下降而走里,為汗出而用,此時需鼓舞邪氣外出,不可用芍藥抑制桂林升發(fā)之力。此證由真陽素虛則陰自盛,以致內而臟腑外而營衛(wèi)之陽所存無幾,則血凝氣滯而不行,則日常水谷之濕不能輸布于外而為腹?jié)M身腫,以桂枝去芍藥合麻黃附子細辛湯,以提少陰之陰寒外岀,壯真陽而行營衛(wèi)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