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國泰民安,二打風調雨順,三打三陽開泰……”每年立春日,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很對地方都會舉辦立春日迎春鞭打春?!泵袼谆顒?。
在沒有“天氣預報”的中國古代,二十四節(jié)氣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響國人,指導著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jié)氣被正式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關注二十四節(jié)氣,就是關注中國文化。
以立春為例,每到這個節(jié)氣,過去官府都會舉行“鞭打春?!眱x式,以示春耕開始,并兆示豐年。史料記載,“鞭打春牛”盛行于唐、宋,最早源于皇宮,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jīng)》后,使得這一風俗傳播甚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清朝雍正在位的13年間,除了第一年之外,其余每年都會去先農壇祭祀和耤田。到了雍正四年,他更是要求全國各級官員均需親行耕耤禮,稱“朕欲令地方守土之官,行耕耤之禮,使之稼穡之艱,悉農民之作苦,量天時之晴雨,察地力之肥磽?!敝链酥螅磕贽r歷立春時,縣級官吏,擂鼓鳴鑼,吹吹打打,抬著紙扎的春牛,從縣府行至先農壇,沿路的百姓,家家鳴放鞭炮,并將米、黃豆拋向耕牛,祝愿新的一年五谷豐登。
古時農民靠天吃飯,人們還賦予了立春祈禱之義。比如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浙江地區(qū)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之后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打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表示可以促進牛的繁殖。如今,絕大部分農村沒有了這個風俗,但與“鞭打春?!毕嚓P的舞春牛、鬧春牛等民俗活動還在繼續(xù),而且寓意更加深刻。如北京開展的立春日“風車迎春鞭打春?!泵袼谆顒?,每一鞭都有不同寓意。
事實上,開展“鞭打春?!泵袼谆顒?,也是對“立春”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立春是一年伊始,是萬象更新。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900多年前,蘇軾在立春時寫下這闋詞,連用7個“春”字,已不限于農業(yè)節(jié)氣,更滲透著對自然的禮敬和對人生的感悟。我們也應以立春等節(jié)氣為契機,增強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傳承和保護傳統(tǒng)文化,并從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文 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