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shè)有兩個國家,A國和C國。這兩個國家,人口一樣多,都是130人;面積一樣大,都是960平方公里;物價一樣高,米價2.4元/斤,房價24000元/平方。只不過,A國的計價單位是A元,C國的計價單位是C元。在雙方?jīng)]有進行交換的情況下,兩個國家的人民過著一樣的生活。A國人民吃著2.4A元/斤的大米,住著24000A元/平方的房子;C國人民吃著2.4C元/斤的大米,住著24000C元/平方的房子。
好了,現(xiàn)在兩國進行交換了。若假定1A元兌換1C元,那兩國的人民的生活和沒有交換前,應(yīng)是一樣的。若假定6A元兌換1C元,那將出現(xiàn)什么問題呢?
第一種情況:A國張三,出售了自產(chǎn)的15斤大米,換回了36A元,去銀行兌換了6C元,然后到了C國,用6C元在C國農(nóng)貿(mào)市場按2。4C元/斤的價格,買回了2。5斤C國大米。
由此,可以看到,由于6:1的匯率,使得A國張三的15斤大米,莫名其妙地變成了2。5斤。因此,這樣的交換,對A國張三來說,是吃虧的。
第二種情況:A國張三自帶15斤大米去C國,然后在C國農(nóng)貿(mào)市場上以2。4C元/斤的價格出手,換回36C元,然后將36C元帶回A國,去銀行兌換到216A元,然后拿216A元去A國農(nóng)貿(mào)市場購米,將可購回90斤大米。
看,同樣由于 6:1的匯率,A國張三,出國帶實物,轉(zhuǎn)了一圈,15斤大米,莫名其妙變成了90斤。因此,這一輪的交換,A國張三賺大了。
看了上面的兩個例子,明白了什么是匯率了嗎?
物質(zhì)是不滅的,能量是守恒的。為什么A國張三的15斤大米,能變多變少呢?問題出在匯率上,如果沒有匯率(以物換物)或匯率是1:1,那么大米無論如何交換,總量都是不會變的。正是由于存在匯率,所以造成張三大米的變化之謎。
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分析一下,在上述兩種情況中,大米跑到哪里去了,又從哪里跑出來的?
哈哈,樓上幾位,對于匯率問題,還倒認真了?俺老高自創(chuàng)的匯率理論,還比較有趣吧,而且形象易懂。
所以,本幣升值,對于持匯出境者有利,比如,普通公民出國旅游、留學(xué)、購物、消費等。但對于持物(持大米)出境者不利,就是對于出口商不利。本幣貶值,則反之。
以出口導(dǎo)向拉動經(jīng)濟的國家,本幣升值,是不愿意接受。
對于A國銀行C幣越來越多問題,如何解決?無非兩個途徑,一是持有,就是外匯儲備越來越多;二是從C國購買商品,就是進口。
比如,A國銀行購回張三的36C元,可以到C國市場上購C國大米15斤,就是進口C國大米15斤,然后運回國內(nèi)出售,售得36A元。
所以,一軋帳就可以知道,在這出出進進的過程中,A國銀行損失216-36=180A元;而A國張三收益90-15=75斤大米,再乘以2。4元/斤=180A元。
聽起來好像挺有理的,可是
一直持有C國的貨幣也不行啊,萬一C國貨幣貶值了呢,那這些錢豈不是要縮水?
那么還是換成實物比較保險,那就是你說的第二個進口了。那么拿著C幣去C國買東西,
肯定是不會買大米了,因為A國能有大米出口,說明國內(nèi)市場供應(yīng)充足無需進口,
一般來說進口的東西都是A國內(nèi)的缺少的物資,比如石油啊、汽車啊之類的,
但是A國進口過來的東西按匯率換成A幣的價格,還是很貴,然后在A國內(nèi)賣給A國的國民,
那這結(jié)果到底又是誰賺了誰的錢呢?
A國銀行購回C國大米15斤,從某種意義上看,正好抵消A國張三帶出去的15斤A國大米,相當(dāng)于,C國售出從A國進口的15斤大米、收回本國的36C元,C國市場上大米數(shù)量和貨幣重新獲得平衡,因此,可以說,C國既沒有受益,也沒有吃虧。
現(xiàn)實中,這樣的國際貿(mào)易,可以叫“偽出口”或叫“出口轉(zhuǎn)內(nèi)銷”?,F(xiàn)在更方便的“偽出口”是在本國的保稅區(qū)轉(zhuǎn)一圈就行了。
偽出口,誰最受益?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