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中男
朱棣暫時不立太子,但想立老二
朱棣奪位上臺后,當時爭奪皇位的戰(zhàn)爭雖然結束了,但爭奪下一個皇位繼承權的序幕卻剛剛拉開,怎么回事呢?原來朱棣當上皇帝后,從1402年的六月到永樂二年(1404)的四月,在前后長達近兩年的時間里沒立太子。各位知道,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冊立太子是一個王朝維持統(tǒng)治的首要條件,沒有太子,誰來接班當皇帝呢?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后,首先冊立大兒子朱標做太子,所以朱棣上臺后不先立太子,本身就有些反常。況且朱棣的長子朱高熾,這時已經(jīng)二十多歲了,又是當年太祖朱元璋冊立的世子,就是燕王繼承人,按照明朝“立嫡以長”的傳統(tǒng),朱高熾是太子的不二人選,完全應該順理成章地當上太子。
1.文武百官請求立老大朱高熾當太子,朱棣不同意
但朱棣登極后不但沒有立即冊立朱高熾為太子,反而多次拒絕了臣下的有關建議。永樂元年(1403)的上半年,文武百官加上朱棣的一幫兄弟親王等人,曾經(jīng)連續(xù)三次上表請立太子,朱棣雖然表揚這些人是為國家著想,但是對于立太子的請求就是不答應,還找了一些堂而皇之的理由加以搪塞,什么長子“智識未廣、德業(yè)未進”,能力水平都很有限,短期內不可能一下子擔當起太子的重任,還需要由一些高人來培養(yǎng)和教育才行等等(《明太宗實錄》卷一六)。一句話,就是不同意先立老大為太子。這時候有個人看不下去了,鎮(zhèn)遠侯顧成,這個人是個高級將領,最早參加政府軍討伐朱棣,又最早被朱棣俘虜,他被俘后就投降了朱棣,然后一直留在北平,輔佐朱高熾堅守北平城,是朱棣非常器重的一個將領,后來被封為鎮(zhèn)遠侯,奉命駐守貴州。
大概是顧成覺得自己很早就歸附了朱棣,后來又輔佐朱高熾堅守北平城有功,說話還算有點分量,再加上顧成跟朱高熾交情比較深,立朱高熾當太子當然對他有利,于是就在永樂元年的九月份,顧成給朱棣寫了封信,沒敢先講立太子的事,而是說了駐守貴州的幾件事,最后拐彎抹角地順便提了一句,請陛下“早立東宮以定國本”,該立太子了。不料朱棣給他的回信中,只是對顧成隆重表揚一番,還賞給了他一大筆錢財,但卻一個字都沒提立太子的事(《明太宗實錄》卷二三),好像根本沒看見,弄得顧成很沒面子。同時,朱棣一直把朱高熾留在北平,而沒有召他來首都南京,等于把他晾在一邊了。
這還不算,更有甚者,朱棣還向大臣征求意見:你們看立誰做太子最合適啊?很顯然朱棣不想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不然他就不必征求意見了。各位可以想象,朱棣的這種態(tài)度,很可能使朱高熾受到痛苦的煎熬,不僅是很郁悶,甚至可能是絕望,因為他本來是最有資格當太子的,可是現(xiàn)在呢,幾乎被父皇踢出局外了。那么當時在朱棣眼里,還有誰可以作為太子的人選呢?朱高熾作為長子,為什么不能順利當上太子呢?
2.老二朱高煦曾為朱棣奪位立過大功
原來朱棣有四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和朱高燨。除第四子不知何人所生并且早死之外,其余三個都是徐達的長女,就是后來的徐皇后生的,各有特點。其中老大朱高熾為人內向,做事比較慢,身體可能患有肥胖癥,長得體態(tài)臃腫,行動笨拙,不善騎射;老二朱高煦為人矯捷兇悍,據(jù)說腋下有幾塊癬,當時稱為“若龍鱗數(shù)片”,應該是一種皮膚病,但長期受到朱棣軍事活動的影響,身材高大,善于騎射;老三朱高燧為人較為精明,善于討好朱棣(《明史·諸王傳》)。三個兒子中朱棣最喜歡的是老三朱高燧,最為器重的是老二朱高煦,最不喜歡的恰恰是老大朱高熾。那么同樣是自己的孩子,朱棣為什么會器重老二朱高煦呢?
因為在朱棣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中,朱高煦作為朱棣的得力助手,勇猛善戰(zhàn),功勛卓著,為朱棣“靖難”成功幫了大忙。高煦曾多次在朱棣戰(zhàn)敗之際,甚至差點被敵人追殺時,率騎兵部隊勇猛沖殺趕來救援,不僅救了朱棣一命,有時還使燕軍反敗為勝。其中較為典型的一次,是朱棣起兵后不久的白溝河之戰(zhàn)。白溝河大致位于現(xiàn)在河北中部的雄縣和定興之間,大約在1399年冬季,也就是六百多年前,白溝河兩岸都是戰(zhàn)場。
朱棣率燕軍與李景隆的政府軍大戰(zhàn)于白溝河。李景隆人多勢眾,幾十萬軍隊列陣數(shù)十里,命令士兵向沖過來的朱棣一隊人馬射箭。箭像雨點一般射過來,朱棣所騎的戰(zhàn)馬連續(xù)三次被射倒,他也連換了三匹戰(zhàn)馬,沖鋒陷陣打了半天,自己帶的三袋箭也都射光了,于是就抽出寶劍沖殺,后來手里的劍也卷了刃,被敵軍追著打(《明通鑒》卷一二)。
估計朱棣的馬也中箭跑不動了,來到一處堤壩下面就上不去了,眼看就要被追兵趕上來,前鋒的槍尖幾乎就要刺到朱棣了。朱棣連忙跳下馬跑上堤壩,然后舉起馬鞭子搖晃,假裝招呼后面的部隊。堤壩下的追兵懷疑有埋伏,沒敢繼續(xù)追,但大隊人馬都堵在那,準備沖上去。恰在這時,朱高煦率領一隊騎兵沖了過來,救下了朱棣。
朱棣當時可能有些奇怪,就問朱高煦說,其他將領都在鏖戰(zhàn),你怎么來了?朱高煦說:我聽說父王你才領了幾個騎兵,居然同敵人大隊人馬周旋,我是怕你有什么閃失,所以就來了。朱棣一聽很高興,老二來的可真是時候啊。于是他就對高煦說,我打了半天可是打累了,你就繼續(xù)進攻吧!于是高煦就率領這一千多名精銳騎兵殺了過去,最終打退了敵人(《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
還有東昌之戰(zhàn)、浦子口之戰(zhàn)等戰(zhàn)役中,朱高煦都有類似的表現(xiàn)。當時戰(zhàn)役的規(guī)模比較大,雙方每次都有十幾萬、幾十萬兵力投入戰(zhàn)斗,交戰(zhàn)的范圍可能達到方圓十幾里甚至幾十里,像朱高煦這樣的將領肯定會獨當一面,混戰(zhàn)之中可能與朱棣拉開較遠的距離,甚至會暫時失去聯(lián)系,因此不可能隨時關注和了解朱棣的作戰(zhàn)情況,但高煦幾乎每次都是主動地率領一些機動騎兵部隊,在戰(zhàn)敗以后及時地出兵援救朱棣,事先并沒有準備。
3.老二才是朱棣最想立為太子的人選
從這些情況看,朱高煦這個人至少有幾個特點:第一,意志堅強,善于打硬仗,并且很有毅力,常常是在打敗了以后還要頑強作戰(zhàn),絕不輕易放棄,可以說朱高煦的這個特點幾乎就是他父親的翻版。各位知道,朱棣就是這樣一個打仗異常勇猛、從不放棄的人??磥碇旄哽闶嵌喽嗌偕倮^承了朱棣的特點,打仗勇猛,意志堅強。
第二,朱高煦在燕軍里具有較高的、很特殊的地位,可以指揮和調動機動騎兵部隊。各位知道,騎兵部隊在冷兵器時代,是極其重要的兵種,而機動騎兵部隊相當于后備軍,打勝了不用,但是打敗了可就非常有用了,沒有主帥的命令,一般的將領是不可能輕易調動這支部隊的。而燕軍可以說是朱棣的私人部隊,是家兵,朱高煦作為主帥的兒子,可以在沒有主帥命令的情況下,指揮和調動機動騎兵部隊,由此可見高煦在燕軍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號召力。
第三,這個人比較有全局觀念。你看,每當朱棣打了敗仗、最需要援助的時候,并且是在事先無法預料的情況下,高煦幾乎每次都能及時地出兵救援??梢娺@個人很清楚,父親在什么時候最需要他。當然,這里面還有一層原因,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父子關系以及朱高煦對父親的關心,也是他能及時救援朱棣的重要原因??傊痪湓?,沒有朱高煦的英勇善戰(zhàn),朱棣的奪位之戰(zhàn)是否成功,恐怕還是個未知數(shù)。因此可以這樣說,朱高煦為父親奪取皇位做出了巨大貢獻。
有這樣一個兒子,朱棣當然非常高興,因為每一次勝利都意味著他向皇位又邁進了一步,因此他格外器重朱高煦,甚至在幾次戰(zhàn)役取勝之后,一高興就給朱高煦一個非常大的承諾:將來得了天下,我要傳位給你!原話是:“勉之,世子多疾,如得天下,以若為嗣?!保ā秶丁肪矶┮馑际牵煤酶?!你大哥身體不好,將來我奪了天下,就立你當太子!這些話朱棣曾多次明確說過,《明史》等書里都有類似的記載。
雖然這種許諾不乏政治利誘和一時沖動的成分,但也不可能完全是空頭支票,尤其是幾次關鍵性戰(zhàn)役的勝利,朱高煦充分展示了自己英勇善戰(zhàn)的本事,受到了朱棣極大的賞識和器重。他感到朱高煦很像自己,并且對自己的事業(yè)很有利,因此將來立朱高煦做太子的許諾,應該是朱棣的真心實意。正是因為有了父親的許諾,朱棣登極后朱高煦才較為狂傲,朱棣對他也較為縱容。因此從這些情況看,朱高煦才是朱棣最想立為太子的人選。
節(jié)選自 《明朝的拐點》,趙中男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