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不長,很多人應該都聽過。
在大海深處有一只的鯨魚,它叫愛麗絲,愛麗絲從出生開始就和別的同類不一樣,它的聲音頻率有52赫茲,而正常鯨的頻率只有15~25赫茲,所以在同類眼里它是一只不會說話的啞巴,就這樣愛麗絲獨自在北太平洋徘徊了20個寒暑,都沒有等到一個聲音回應。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是一只孤獨的愛麗絲,周圍人聲鼎沸,自己卻一直一個人做自己的事,一個人穿過人群,用盡一生不過是想尋找一個懂得自己的人。
孤獨是一種常態(tài),而且一個人久了,可以忍受的孤獨指數(shù)也在不斷增加。
那如果把孤獨按等級區(qū)分,你正在經(jīng)歷哪一級的孤獨呢?
第一級,一個人去超市
第二級,一個人去餐廳
第三季,一個人去咖啡廳
第四級,一個人看電影
第五集,一個人去吃火鍋
第六集,一個人去唱k
第七集,一個人去看海
第八季,一個人去游樂場
第九季,一個人搬家
第十級,一個人去醫(yī)院
那天我一個人在圖書館聽網(wǎng)易云,看見了這樣一段話:
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走獸,有飛蟲,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余兩鬢風。
——孩童走獸飛蟲自然熱鬧,可那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寂寞卻是實實在在的冷清,而孤獨是一種與周圍人無法交融的狀態(tài),甚至也許連一個溫暖的身影都不在身邊。
寂寞是精神上的無助,孤獨卻未必如此。
去年夏天,湖南衛(wèi)視推出的一檔親情觀察成長勵志類節(jié)目《我家那小子》收獲了不錯的口碑。
隨著《我家那小子》的成功,湖南衛(wèi)視緊接著做了一個升級版——《我家那閨女》!
嘉賓變成了吳昕、袁姍姍、傅園慧和何雯娜,家長團也從媽媽換成了爸爸。
其中惹了最多的爭議的人物,自然就是主持人吳昕。
吳昕的日常生活其實我們大概都能猜到一些,在《快樂大本營》的時候,就經(jīng)常調(diào)侃吳昕私下很宅。
果不其然,吳昕一上來便給我們展示了一番真正的技術!
一邊泡腳一邊看書,困了偏頭就睡。
不少網(wǎng)友看到這里,感嘆道:“這簡直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
沒有工作和那些瑣碎的事情,在自己的小小空間里,怎么舒服怎么來。
泡完腳的吳昕又開始吃保健品,一切收拾完,已經(jīng)是深夜,這個時候,吳昕開始拼積木一直到很晚。
一天就這么過去了。
大家覺得這種生活平淡,卻透著幾分孤單和心酸。
吳昕就是典型的網(wǎng)絡上的“空巢青年”,每天在家里,外賣叫來一天一餐,早上起不來睡醒就是下午,晚上一直熬到深夜,但是怕胖也不吃晚飯,微信運動的步數(shù),基本顯示為10到30以內(nèi)。
作為空巢青年的樂趣,只要開心,可以隨便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又或者睡到自然醒,每天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被人擺布。
吳昕在節(jié)目上因為事業(yè)失利、情感上孤單痛哭,空巢真的那么痛苦嗎?
當你開始一個人生活,遠離你的家鄉(xiāng),遠離你的朋友圈,一個人上班一個人下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甚至節(jié)日的夜晚,你也一個人度過。
你或許從沒想過自己會一個人生活這么久,于是孤獨感就這么突如其來。
有人說,一個人生活過于孤獨,我們沒有人可以傾訴,可是生活方式各有不同,沒有好壞之分。
獨自生活的那些人,面對生活的難,多多少少會比別人更從容一些。
找不到一個人陪伴,所有的情緒都自己吞,反而很快地沉淀了自己,這種無奈感,也許就是生活本身。
當你開始覺得衣服不管怎么收拾都是散亂的,但是積累時間久了會沒有衣服可以穿,當你開始覺得放著的碗如果不及時洗,會有一股難聞的味道;
當你開始覺得第一次做飯必然會炒糊,可是長時間的外賣實在昂貴,而且就連鍋碗瓢盆會比我們想象中的貴,也比我們想象中的多,但當你買完它們之后,反而不愿意再多做幾個菜了。
家里會出現(xiàn)很多灰塵和頭發(fā),打掃的時候你會皺著眉頭百思不得其解,我怎么會脫發(fā)的那么厲害.....
原來單身生活,真的如此艱難。
生活本身,沒有詩和遠方,有的是需要換洗的床單,又用完的電費,不知怎么堵塞的馬桶和下水道。
興致勃勃布置好的家,兩個星期之后雜亂,那些網(wǎng)上看著浪漫又少女心的房間布置,顯示根本無法完成,當收拾屋子變成一項計劃卻永遠無法完成的時候,一個人的生活,真的很艱難。
日夜顛倒,沒有人能說話,總會在某一段時間內(nèi)讓人覺得難熬,有人說孤單的一個人生活就好像置身于黑暗之中,于是一個人的生活開始變得如此令人害怕。
可是當一切都成為了習慣之后,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人竟也學會了做菜、收拾屋子,才發(fā)現(xiàn)這也許才是真正的生活。
我們看了很多書,走了很多路之后,才明白,“煙火氣”這個東西才讓我們從生活的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
最初的困難回想起來也不再是困難,想傾訴的情緒竟然能自己消化了。
我們終究是這樣的人,是這樣能夠自己給自己安定感的人。
也許一個人的生活,并不可怕。
孤獨其實并不可怕,反而我認為 孤獨是最好的增值期 。
一個人的時候反而更加舒服,尤其是走在路上晚風吹過 ,一個人的風景哼著自己喜歡的歌,為著自己的夢想去努力 ,孤獨又何妨。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一個人生活?
現(xiàn)在新衍生出了一個網(wǎng)絡詞語名叫:自殺式單身。
翻譯;一直享受單身但不主動擴張人脈,卻依然渴望愛情。
興許是戳中了很多人的性格軟肋。我們總是一邊期待著什么,一邊又對它視而不見。
微博上有個投票:“你覺得自己是享受單身還是被迫單身?”
從投票結(jié)果來看,絕大多數(shù)人的狀態(tài)都是:“享受單身”。
大部分選擇單身的人都認為,寧可要高質(zhì)量的單身,也不要低質(zhì)量的戀愛?!皢紊聿皇亲运剑潜群湾e的人在一起更明智的選擇?!?/span>
每天的日常就是宅在家里玩電腦,只要有空調(diào)、wifi和足夠的食物,就能活下去。
周末能在家里躺上一天,靠外賣和手機“續(xù)命”。
一個人待時間久了,就越來越不想跟人接觸。
有人會好奇:“一個人不覺得孤獨嗎?”
孤獨?
有手機、聊天軟件、網(wǎng)絡游戲……還有各種不同的APP可以填滿生活的空檔,根本沒有時間去感受孤獨。
享受單身帶來的自由,這并不意味著拒絕和排斥愛情,即便以后戀愛或者結(jié)婚組織家庭,依然都會享受單身帶來的自由。
這是一種獨立生活的能力,并不是孤獨的過著自己的生活,而是不管置身何種嘈雜的環(huán)境中都能保持獨立的自己。
即便,遇到一場猝不及防的愛情。
或者,失去一次刻骨銘心的愛情。
有一種孤單,叫別人覺得你很孤單!
在美國有超過50%的成年人處于單身,
在日本截止50歲還沒有結(jié)過婚的,
男性為20.14%,女性也有10.61%。
到2035年,日本將有一半的人口是單身,
甚至因此發(fā)展出了單身經(jīng)濟。
全世界范圍內(nèi),每7個年輕人,就有一個選擇單身獨居。
尤其在北歐,單身的比例更高,挪威,芬蘭,丹麥,巴西,都有大批單身獨居者。
其中瑞典是世界上獨居比例最高的國家,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單身獨居比例高達60%。
中國的單身人數(shù)也超過2億,數(shù)字還在迅速攀升。(數(shù)據(jù)為新聞來源飲用)
有人認為,單身的姑娘應該四處相親趕緊戀愛呀;
有對象的就該讓他時刻陪著護著啊;
結(jié)了婚的麻利造人去;
生了孩子的還不趁著年輕生二胎等啥呢。
“那些不想太依賴男朋友不想結(jié)婚不想生孩子不想生二胎的,你孤單你可憐你不正常,就算美若天仙腰纏萬貫,但你沒男人陪沒孩子玩,我們依然同情你。”
年少時我們害怕孤單,上廁所都要拉個人陪著去,生怕別人以為自己是被孤立的,而年齡漸長,發(fā)現(xiàn)孤單才是常態(tài),于是學著取悅自己,選擇孤單。
事實是,選擇孤單的人,比那些沒得選或不敢選擇獨自面對生活的人,不知道強多少倍。
選擇一個人生活、不依賴他人、不懼怕旁人的閑言碎語、不需通過男人和孩子來實現(xiàn)自我的人,肯定自身精神強大并且有足夠的財力,能隨時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既然能主動選擇孤單,就一定具備隨時結(jié)束孤單的能力。
村上春樹說:“哪里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币粋€人優(yōu)雅地生活,賽過兩個人不開心的吵鬧。
有人總結(jié)說:兩個人好好過>一個人好好過>一個人胡亂過>兩個人胡亂過。
我還挺贊同的。
一個人的生活有時候就像如魚得水般自在,也有時像一個人與整個世界為戰(zhàn),你必須要抵抗隨時會傾巢而襲的孤獨無助感。
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單身三年了,有過相親的經(jīng)歷,但最后都成了朋友。
自己在北京做互聯(lián)網(wǎng),沒有買房,財務規(guī)劃也比較簡單。
偶爾也會和朋友聊一聊關于年齡,生育的問題,但沒有人干涉,做決定的還是自己。
這個世界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有各式各樣的人,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值得自己投入。
三毛那句話說“生命的滋味,無論陽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去嘗一嘗。”
而品嘗這些滋味,保持對事物旺盛的好奇心和感受力,和單不單身的關系不大。
人生總歸有一段或者幾段一個人前行的時候,接納自己的每種狀態(tài),感情的事情順其自然,水到渠成,該看淡的看淡,該享受的享受。
在閑適之中,保持一定的進取心,從而有更大的能量去保持平和。
人應該真正的學會精神獨立,關注自己,自己給自己快樂。
任何人來到生命中,都只是錦上添花。
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刻意去找,往往是找不到的。
單身的時候就好好享受單身,等到有一個人闖入生活的時候,再去享受兩個人的生活。
生命中的每個階段都珍貴獨特,每個階段都值得享受。
一個人也要好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