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與孩子進行交流時,總是會發(fā)現(xiàn):孩子不愿意對父母說出自己的煩惱,更多的時候,孩子會選擇將煩惱壓在心里或是向同伴傾訴。
為什么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孩子不確定對父母說出自己的想法是否安全。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觀點是持一種評判態(tài)度的。對這些父母來說,孩子的想法或是“對”,或是“不對”,在關注孩子對錯的同時,就很難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
老師給琳琳媽媽打電話,告訴她最近琳琳上課時總是心神不寧,作業(yè)也經(jīng)常出錯,孩子是不是出了什么問題?
媽媽耐心地詢問了琳琳后,才得知,原來是琳琳偷拿了同學的一只鋼筆,但是又覺得這樣做不對,心里十分矛盾著。而且,又害怕媽媽知道后罵他。
媽媽知道這些后,說:“媽媽不罵你,只是,你把那只鋼筆還給同學好不好?同學丟了這只鋼筆也是很難過的。”
可見,只要方法得當,孩子最終還是會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的。那么,怎樣與孩子交流,才能讓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呢?
1.要贏得孩子的信任。
如果父母動不動就責罵孩子,那么他對父母一定是不信任的。而即使父母不責罵孩子,只是做一個公正的“法官”,用某種觀點來評判孩子。
那么,孩子會因為擔心自己“說錯了”,于是在和父母交談時,只撿“對的”說,討好父母,而將自己的真實想法暗暗隱藏起來。
所以,父母平時要對孩子友善一些,在教育孩子時,多注意啟發(fā)孩子,讓他產(chǎn)生道義上的思考,而不是將自己的是非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
不要一邊做自己的事情,一邊聽孩子說話,然后以“嗯,嗯”作為對孩子的回應。這樣的交談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根本沒認真聽自己說話,于是也懶得繼續(xù)說下去。
因此,當父母要和孩子聊天時,一定要先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專心與孩子對談。
3.在談話中耐心引導。
每個人在將自己內心想法吐露給別人時都會產(chǎn)生遲疑,孩子也不例外。這時,父母要保持溫和的態(tài)度,鼓勵孩子,引導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孩子不想說,父母不要強迫,而是要勸慰他,打消他的顧慮,從而主動表達自己。
魯鵬程(著有《好媽媽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系列家庭教育暢銷書)原創(chuàng)文章,圖片來自網(wǎng)絡。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信息。魯鵬程家庭教育微信號lupengcheng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