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8月6日報道 “他現在是我們公司的‘二把手’。”大連大森數控技術發(fā)展中心有限公司(下稱“大森”)總經理楊玉洪這樣向《第一財經日報》介紹來自日本的老專家中村紘二。
“公司的重大決策,我都征求中村紘二先生的意見。公司的員工也不把他當作
中村紘二應聘到大森已經有7年的時間。7年前,剛剛在日本退休的中村紘二就被楊玉洪“瞄”上了。“我們可以說是一拍即合。我看中了中村先生的人品和技術,中村先生退休之后也希望有一個地方繼續(xù)‘發(fā)揮余熱’。”楊玉洪表示。
大量引進日本退休專家是目前大連“引智”工作的重點之一,而類似的舉措在山東和湖北等地也受到重視。據統計,目前在中國工作的外國技術人員和專家,一年內累計約34萬人,其中10萬人來自日本,他們中有不少便是日本的退休專家。
大連“引智”捷徑
記者到大森采訪時,中村紘二正巧去了日本。他現在每個月有一半時間在日本,一半時間在大連。大森在日本注冊成立了一家分公司。中村紘二被大森委派擔任日本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總經理。
大森每年付給中村紘二1000萬日元的報酬,約70萬元人民幣,這超出了聘用中國同級別員工的水平。但楊玉洪認為還是“物超所值”。
“日本人的敬業(yè)精神都很強。這一點在中村先生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另外一點,我用中村很放心,不用擔心人才流動而帶來的商業(yè)機密泄露。”楊玉洪說,“IT行業(yè)的人員流動速率很快,一些項目剛剛取得成果,人員便被同行挖走。聘用中村不用擔心這一點。”
或許更令楊玉洪看重的是中村一生工作期間積累下來的技術和經驗。在楊玉洪看來,60歲退休正是各方面都成熟的時候,此時聘用這些人,有點“摘果子”的意味。
“中村紘二先生為大森‘高端智能數控系統研發(fā)’項目進行技術指導,他傾盡全力,在關鍵技術上給予了鼎力支持,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顯著成效,確保了產品質量并按期投入市場。”大連市人事局副局長王元新在接受本報采訪時這樣評價中村紘二。
中村紘二現在是大連市市長夏德仁的熟人。“開會的時候,夏市長見了中村先生都親熱地打招呼。這令我都有點羨慕。”楊玉洪笑稱。
近年來,日本退休專家日益受到大連市的青睞。“大連市制定了一些(‘引智’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比如,大連市人事局外專局每年從‘引智’經費中拿出一部分,補貼給引進日本退休專家的企業(yè)。錢雖然不多,主要是起到一個導向作用,是要告訴企業(yè),政府鼓勵引進日本退休專家。”王元新告訴本報記者。
大連市人事局已經設立了引進日本退休專家的專門機構,下一步,將會成立財政全額撥款的外國專家服務中心。
“由于日本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日本人稱之為‘團塊世代’的許多退休專家都有到國外,特別是中國大連等國家和
在今年5月下旬大連“日本周”期間,大連市人事局專門組織了日本退休專家的招聘活動。日本退休專家如果與大連企業(yè)簽約,由大連方面承擔費用。
“活動舉辦得很成功,有許多日本退休專家與大連的用人單位達成了意向。華信
雙贏的選擇
像中村紘二一樣年薪1000萬日元的日本退休專家并不多。王元新告訴本報記者,許多日本退休專家月薪只有人民幣數千元。
王元新稱一些應聘到大連工作的日本退休專家為“半個
環(huán)球人才公司參加了5月份的專場招聘活動,公司負責人謝世晶告訴本報記者,許多前去咨詢的日本退休專家并不關注待遇如何,他們只是想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們當中大多數人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生的“第二次價值”。
大連市人事局相關人士則告訴本報記者,許多日本退休專家有“三春”的概念。在日本正常工作期間是“第一春”,退休后應聘到中國工作是開始“第二春”,將來回到日本養(yǎng)老是開辟“第三春”。
“退休意味著第二人生的開始,這是當前日本老人的普遍認識。這一點與中國老人安享晚年的想法有所不同。”謝世晶告訴本報記者。
楊玉洪則告訴記者,雖然中村紘二有年薪千萬日元的收入,但這對他好像并不重要。中村在日本退休時已經是大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退休金已經足以使其過上富足生活。他到大森工作,更多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現在的中村紘二已經融入到大連當地人的生活中。早晨在海邊鍛煉身體,能和當地人簡單交流,到市場上買東西也可以砍砍價。打出租車當然也能夠順利到達目的地。
大連大張旗鼓地招聘日本退休專家在日本受到退休人員的歡迎。王元新介紹說,去年在日本舉辦“大連周”期間,一打出招聘日本退休專家的旗幟,立刻吸引眾多日本人前來
日本退休專家到中國工作與日本國內日趨嚴重的老齡化也有很大關系。
據媒體報道,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最新統計,2005年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超過了85歲,連續(xù)20多年蟬聯世界首位,男性壽命也超過了78歲,僅次于冰島位居全球第二。而日本國民大部分都是60歲左右退休,在這個長壽的國度里,他們接下來的時光顯然還很長很長。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如何打發(fā)漫長的退休生涯成了許多人思考的問題。
王元新告訴記者,日本戰(zhàn)后于1946至1949年高峰出生的人群,正逐漸步入退休高峰,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團塊”,叫做“團塊世代”。“團塊世代”需要尋求“
但日本退休專家應聘到中國工作在日本國內引起少數人的擔憂。日本《讀賣新聞》報道說:“在中國,很多企業(yè)不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經常出現強迫外國技術人員教授專利技術的事件。”有的日本人則喊出:中國人開始挖日本人才。
楊玉洪則告訴記者,日本人的嚴謹也表現在保守機密上。中村紘二是不該說的絕對不會說。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大森對中村能夠保守大森的機密深信不疑。
王元新則說,當前世界范圍內,人才的流動是大趨勢,想擋也擋不住。當初戰(zhàn)后日本經濟騰飛的過程中,就聘用了大量美國的人才,當然也包括退休專家。韓國也曾經聘用了大量日本人才。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則告訴本報記者,聘請日本退休專家并不會對國內的就業(yè)造成沖擊。中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