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漣的空間 [http://744535208.qzone.qq.com]
轉帖:孟至嶺道長談道家修身養(yǎng)生 2012-11-3 13:58
上一篇 |
下一篇:原創(chuàng):尋訪長春真...轉帖:孟至嶺道長談道家修身養(yǎng)生
養(yǎng)生的奧秘與釋疑
《問道》:現(xiàn)在人都很關注個體生命的健康,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養(yǎng)生,甚至有些人從老子的《道德經(jīng)》里都讀出了養(yǎng)生。他們認為,《道德經(jīng)》關注個體生命的存在,探討人的生死問題,所以,他們將養(yǎng)生的概念追溯至道家。
孟至嶺:“《道德經(jīng)》講的是個體生命”,這個說法是極不確切的。生命,什么是生命呢?按照道家經(jīng)典的說法,就是我們形體的這個生命,從剛出生時的嬰兒,到最后的老死,進火化場,這個就叫生命。但這個意義上的生命,恰恰不是我們道家所要關注的最根本的東西。道家最終關注的是主宰生命的那個真我、本我,那不叫“生”,它叫“生主”。
按照現(xiàn)在人所理解的“養(yǎng)生”概念,道教的“養(yǎng)生”內容應包括兩大部分:第一,修道部分。修道部分所占比例不大,是后天返先天、返璞歸真的內容,也就是修道、得道方面的內容,如降心化性、性命雙修等等,主觀上不涉及身體健康方面的問題,甚至都不能將形體的生死問題放在心上。第二,健身部分。健身部分占養(yǎng)生內容的絕大部分,是關于形體健康長壽方面的內容,如吐納、服氣、導引、八段錦、太極拳等等,可以讓人健康,讓人長壽,但不是修道,所以不能由此得道。
道教講的是“自度度人”即“自度”明了之后,方有資格“度人”。修道部分即屬于“自度”的一部分。
《莊子》內篇中有一篇《養(yǎng)生主》,這是道家經(jīng)典中唯一以“養(yǎng)生”命名的篇章,這大概是中國“養(yǎng)生”一詞的最早出處?!梆B(yǎng)生主”是什么意思呢?莊子把主宰生命的真我叫生主,也就是形體生命的主人、主宰者,養(yǎng)的是這個“生主”,而不是“生”,后來人們才把它演化成“養(yǎng)生”了。
養(yǎng)生主,重在出世修道,舍棄世間一切,不為外物所滯,順應自然,而后返樸歸真。
老子也是這樣的。我們平常養(yǎng)形體生命,叫養(yǎng)壽。你活了八十、九十歲,那叫壽。但老子所說的壽,不是這個概念。老子說:“死而不亡者壽”,這個“壽”是誰啊?就是莊子所說的那個“生主”。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我有了身體,就有了生老病死,就有了榮辱、是非、名利、得失……,也就有了各種“患”;如果我沒有了身體,或者徹底放下了有形的我身,我還有什么憂患呢?
《問道》:所以,老子最終關注的也不是形體,他關注的也是超越生命形體之外的那個“真我”。
孟至嶺:什么叫不生不滅?。磕蔷徒胁簧粶?!形體的生命肯定是有生就有滅的,有生就有死。“真我”是固有的,不生,當然不滅。
《問道》:所以,它不僅超越了人,連天地都超越了!
孟至嶺:我們的形體是父母給的,不是我們的“本來”。所以,形體不是真我,不是我們的本然之性。我們一般所說的人生,是指人一生的生命活動及榮辱貴賤等方面的事,不是老莊學說的根本。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文化,講的是怎樣舍棄人生榮辱,超脫有形之身,返回先天本來的那個“我”。
孔老夫子的從生到死的標準是仁義禮智信,再加上忠孝,實際上這是他規(guī)定的人從生到死所要遵循的一條“標準”之路。老莊規(guī)定的是人從死到生往回走的一條修道之路,是借有生有死的形體生命,來完善不生不滅的“本然之我”,而最終要放棄這個形體生命。
《問道》:一個是順著的,一個是逆著的。道家的學說是由死返生的一個過程。
孟至嶺:對!一個是返先天,一個是走人道,所走的路子是不同的,側重點也不一樣。老子說的是天地萬物的自然之道,孔子說的是禮樂綱常的人道,孔子告訴我們的是人從生到死應該走的一個標準路子,但是這個路子是不是就是天地間的自然之理?肯定不是!西方人就沒走這條路,人家不是照樣活得挺好挺標準的嘛!
仁義禮智信,要是幾百年前拿到西方去,西方人可能還會不以為然,甚至他們可能還不承認這套理論,畢竟這還是人為的東西。道家的理論是告訴人們,怎么樣徹底地把人為的東西放棄,追求天然的東西。
所以,我們也不能說儒道兩家,誰的層次高,誰的層次低。你要修道,你要返先天,你就走老莊之路;你要修身,你要把人做好,那就走孔子之路。
道家的養(yǎng)生理念
《問道》:根據(jù)您對道家文化的認識,道家關注的不是個體的生命,它關注的是更高層次、更加抽象的“本我”。所以,健身意義的養(yǎng)生不是道家文化最根本的內容。但是,您前面也講過,道教講的是自度和度人。那么,在自度的這一個層面上,道家肯定還是講了自我生命,以及如何健身養(yǎng)壽的問題,這大概就是現(xiàn)在人所要探討的道家養(yǎng)生的問題吧?
孟至嶺:對!健身意義的養(yǎng)生不是道家最根本的內容,但它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內容,并且從經(jīng)典文獻的“量”上而言,遠遠多于修道長生方面的養(yǎng)生內容。因為健身屬于“后天”事,當然復雜;修道屬于先天事,所以簡單。
《問道》:那么,道家最根本的養(yǎng)生理念是什么?是返璞歸真、長生久視嗎?
孟至嶺:從理論上講,這樣理解是沒有問題的,但絕大多數(shù)人是傍不到邊的。誰真正能返回那個璞,歸到那個真,誰就能長生久視。因為返回那個璞,歸到那個真,就不是一般人追求的那個有形的、有生有滅的層次了。一旦還存在有生有滅這個層次上的東西,那就不是璞,也不叫真。只有到了不生不滅了,那才叫長生久視。
《問道》:只要我們這個身體存在,那我們就是有生有滅的啊!我們就不能達到返璞歸真、長生久視的狀態(tài)了,是嗎?
孟至嶺:父母給我們的這個形體,老子把它叫“有”;而人的本然之性、本我,老子把它叫“無”。無和有結合起來,才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如果說光是父母給的這個形體,沒有先天本來的那個“無”,那這個人就只能是一塊會活動的肉而已,沒有任何的靈性。人本來的那個我,那是人的本然之性、純粹的靈性,沒有它,人就沒有靈性。
那么,人怎樣才能達到返璞歸真、長生久視的境界呢?只有修道!修道的目的,就是讓這個靈性獨立,可以獨立于這個有生有滅的肉體之上,道教經(jīng)典上叫做“真靈不昧”。這時,獨立的性靈要駐世行道,必然借助于有形的肉體,一旦行道任務結束,就會棄舍有形的肉體而去,這叫“羽化”。所以,修道可以使人完整,可以使人返璞歸真,回到人最純真的本性,回到元始之初,故稱“真人”。
修道的最終目的,就是使人回歸到原來的本我,進而使我們的生命層次得到提升。生命層次得到提升后,眼界也會跟著變得更加開闊。只有回到了本真,回到了這個本我,我們才能不出門而知天下事,通曉上下四方。所以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打個比方,比如說遠處有個東西,如果是個瞎子,那必須走到跟前,摸著了以后才能知道這是個什么東西,并且這還要由速度而決定所需時間。如果我是睜著眼睛的,那我站在遠處就可以立即看見它,不存在速度和時間問題。眼睛所看到的樣子,就是它本來的樣子!所以莊子說:“惡乎然?然于然。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為什么是那樣子?它本來就那樣子!不需要什么理由,你看到的是個什么,它就是個什么,這就叫做“自然”,叫做“道”;眼睛的功能所比喻的,是道的境界。
當你對“本來就那樣”的自然之事物有了疑惑之心而問“為什么是那樣子”的時候,說明你已經(jīng)對自然之道有了疑惑,這是因為你沒有道的境界,而僅憑著些聰明,用心瞎猜,這時,僅管能用行動摸索出許多認識和經(jīng)驗,也能用心琢磨出很多理論和學問,但那已經(jīng)遠離了自然之道。
所以,有了道的境界,所認識的萬事萬物,要比瞎子以感官摸索出來的經(jīng)驗認識、以心智猜測研究出來的理論準確百千萬倍!
《問道》:但是道需要一個物質載體,就像人需要一個形體一樣,不光是人,所有的道都是通過物質形式體現(xiàn)出來的。
孟至嶺:對!就比如說人,道生一,一就是一個整體。但是到了人身上,它就一分為二了:一個是性,一個是命。命的范疇是元精和元氣。氣為精之基,精為形之基,精和氣雖無形,但它是人體有形生命的物質基礎。元精屬于先天范疇,降落為后天,即為生殖之精,可以生兒育女。這都是“命”的范疇,與有形的身體密切相關。
道家常說修性養(yǎng)命,養(yǎng)命就是養(yǎng)壽,可以健壯身體,是健身意義上的養(yǎng)生。
我們再來看,性是什么?性就好比我們的眼睛。不管你有多大的力氣,你如果是個瞎子,那你這力氣也是盲目的。睜開眼睛,就比喻是性,可以正確使用你的力氣。性一動,又分離為神和心。這個心剛開始產(chǎn)生的時候,那叫無為之心,沒有任何雜念。心一動,產(chǎn)生念頭,這個念頭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壞事,完全沒有靈性。
那么,我們接著看從性分出來的“神”這一部分。神剛開始產(chǎn)生的時候,它只是個純粹的靈性,沒有思維,叫“元神”。神一旦被心所用,就成為“識神”,叫智。心中有智,心就有了靈性。
所以,人的心、智、神(靈性),都由“真性”而生。真性,是道的范疇,性明為道,命固為壽。命是載體,是“生”;性是主人,是“生主”。所以修道最重要的是“性功”,是養(yǎng)“生主”。
我們總結一下,大道于人身之中,從一開始分化,分為性和命,再分為神和形,魂和魄,最后分為人的心性和身體。那么,我們修道就是要按著這個脈絡逆著往回返,最后再返回到“一”。所以,道家的養(yǎng)生也經(jīng)常講到“性命雙修”、“形神俱妙”,這樣才能既能延年益壽,又能得先天大道,得大智慧。
《問道》:所以是,三反二,二反一。最后,又返回到原始的一了。
孟至嶺:莊子把這個過程叫繕性??樞跃褪切蘅?、修復有生以來被損害的殘缺不全的真性。通過繕性,可以達到莊子所說的“復其初”、“致其明”,也就是復其原始真我,明其大道。
道是沒有心的
《問道》:關于老子的道,您是怎么理解的?因為老子講得很玄,大家的注釋又很多。
孟至嶺:要離開了具體的德、具體的事物去理解道,那是很難的。凡是修道的人都知道,想單獨從道上講道、從道上尋道,那就是給自己的修行設障礙、找魔障。
《問道》:道必須借助于一個形式才能把它表述出來。
孟至嶺:是的。沒有任何人可以用道來講道。比如說這有個東西(指著采訪現(xiàn)場的電源線和一只打火機),往這兒一擱,它是什么?你別管它有沒有生命,它是最自然的,它就是道。道是自然的,沒有一丁點人為的東西。你不用考慮這個東西叫什么名字,是干什么的,能發(fā)揮什么作用,只要沒使用人心,這就是道。如果你拿它(電源線)當繩子用,它的作用就是捆綁或牽引;拿它(打火機)當火柴用,它的作用就是點火。這就是德。
道是沒有心的,大自然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都是沒有感情的。春天長養(yǎng)萬物,不是因為大道對萬物有情;秋天蕭殺萬物,不是因為大道對萬物有恨,這都是道?!蛾幏?jīng)》說:“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就是這意思。所以,我們不應該用人心去衡量道應該生萬物,還是應該滅萬物。這其中沒有對和錯,都是自然之理。人一旦通達了這自然之理,就是有道。
《問道》:讓人想起了老子的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孟至嶺:“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圣人,他怎么能以百姓為芻狗呢?因為圣人通達天地自然之理,法天地自然之道。圣人的做法,他不是用心,他是因循天地之道。天地之道是什么?是“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也以萬物為芻狗,這個萬物當中,自然包含著人,所以是“以百姓為芻狗”。
《問道》:不用情,就不會被束縛?
孟至嶺:你一用情,就有親有疏、產(chǎn)生無明的分別了。
《問道》:有妄心了!
孟至嶺:老子把人分為上士、中士和下士,上士就是不用心的。儒家講的仁義禮智信,開始就有了仁慈之心。這就是儒道的區(qū)別。所以,老子提出了“上徳”、“上善”的概念。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有德的人,是不會搞什么形式的,更不矜夸自己有德,如太陽光和水,利于萬物,但自己不知有德,萬物也不以為德,因為這是自然之德。老子把這種自然之德稱之為“上德”,修道者養(yǎng)德,養(yǎng)的就是這上德。所以,“上德“面前,“仁義”必是乖張造作。老子又說:“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下德之人,只執(zhí)著于自己的所謂功德,死死守住形式,用心做好事、做善事、做功德,其結果,這善、這德是附加了很多念頭的。所以,“下德”面前,“仁義”當然就是崇高的了。
我們大眾的觀念,只要做好事,做善事,大家都能認可他是有德之人,其實不然。由于我們的智慧、認識等方面的局限性,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看到事物的一個側面而看不到另一面,更看不到事物內在的本質。所以大家認可的德,未必是真正的德。這些德,這些善,都是刻意用心做成的,遠離了真正的自然之德。所以老子稱之為下德,是執(zhí)著的德,修道之人是不可取的。所以我們所做的事,主觀上自以為有德,自認為是行善,但卻不知道客觀上這“德”、這 “善”的背后隱藏著多少負面的東西,甚至隱藏著多少更大的惡,這就叫良因未必成善果。更不用說那些主觀上就以名利為功德、妄用心機的所謂“善德”了。
養(yǎng)壽和修性
《問道》:您剛才說到,大道是自然的,是沒有任何人為因素存在的。那么,真正能得道的上德之人,他們在做好事的時候,應該就是一種無意識、很自然的狀態(tài)。他們應該不是為了做好事而去做好事的吧?
孟至嶺:如果做好事還有其他功利性、目的性,那么這個人肯定不是上德之人。比如說救人,當你面前一個小孩子要落水了,你趕緊把他抓住,救了他。這其間,你沒有想過這是誰家的孩子,沒想過你這是行善,也不會想到救這個孩子會給你帶來什么影響,你的所有行動,完全是自然而發(fā),那是你的最純真的心,這叫“初心”。
如果你施救之前想到這是做好事、是行善,會受到表揚和感謝,或者說你還想到了這是不是領導的孩子等等,那這就不是初心,而是第二心、第三心了。等你產(chǎn)生了許多心之后再去救人,已經(jīng)來不及了。即使你能做成這個好事,已經(jīng)淪為下德了。因為這個時候,你已經(jīng)不是純真天然的初心了。你已經(jīng)有了帶著各種雜念的意識了,你有目的了。
其實,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該依照本能去做。自然的,都是合乎道的。合乎道的,都是簡單的?!疤烊缓唵危耸聫碗s”,就是這道理。
《問道》:聽了您對老子上德和下德的解釋,我想大部分人,也大概是很想達到上德的那個境界。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好心做了壞事吧!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事與愿違,這其中可能有我們自身修養(yǎng)還不夠的原因,也有現(xiàn)代人身處名利場而難以自持的無奈。請您給我們指點一二。
孟至嶺: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修道或修身。當一個人對自己的信仰、人生的追求、現(xiàn)實生活,都存有疑惑的時候,就應該去探索真理,用自心的智慧解開心中的迷惑,使自己變得更加智慧和清明。修道,它不僅可以修養(yǎng)我們的身體,更重要的是可以修養(yǎng)我們的心性,使我們的心靈更加清澈,了解生命的真諦和先天的智慧。
當然,修道是要下工夫的,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要將世俗的名利榮辱富貴全部舍棄,最后達到至真至善的境界。在自身達到善的境界之后,就該教化世人了。而教化世人追求的仍是至善。所謂至善,不僅僅有利于自身,還要是有利于天地,有利于萬物,有利于眾生和萬靈,沒有任何附加條件,也沒有任何其他雜念,這才是至善。
真正的大德至真至善,自己朝著善的方向,也引導眾生朝著這個方向。這是道教最根本的精神。這種精神后來演化為普通老百姓的口語,如:去偽存真、抑惡揚善、棄惡從善等。
這就是道教的自度度人。先度好自己,才能有資格去度別人。一個凡夫俗子,還能去度誰?
《問道》:我們最后再回到養(yǎng)生這個話題,因為大部分人目前還都只能處在養(yǎng)身的階段,所以大家都比較關心自己的身體。
孟至嶺:道教關于養(yǎng)身健體、祛病延年方面的內容很多,如導引、服氣、吐納、太極等等,這些都是養(yǎng)身健體益壽的上乘法門;打坐煉氣,更是固命養(yǎng)壽的最根本的功夫,叫命功。但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修道。性明為道,命固為壽。不修道,性就不會明。祖師曰:“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所以,很多人打坐一輩子,一次可以坐很多天不起來,功夫練得很好了,身體很好,年壽也很高,但還是不明性、不明道。
所以,養(yǎng)壽和修道是兩回事。但是我們還是要強調一下,我們現(xiàn)在人所說的養(yǎng)壽,是養(yǎng)生、養(yǎng)形體、使人長壽的“壽”,不是老子所說的“死而不亡”的那個“壽”。實際上,老子所說的壽,是道的范疇;咱們現(xiàn)在所說的壽,是形體生命的范疇。
現(xiàn)在所謂養(yǎng)生和研究道學的人們,很多都停留在修養(yǎng)生命、健康長壽的層面。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還在關注修道的內容。
正本清源,老莊的終極思想是修道,而不是修生命,不是修形體。修道的內容和養(yǎng)形體的內容,完全是兩碼事,只是,在道學的發(fā)展和釋義過程中,這二者被后來的人全部歸納統(tǒng)一叫做“養(yǎng)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