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首先,對于攸縣的“攸”字,正確讀音為(yōu)。攸縣為湖南省株洲市轄縣,在地理位置上,攸縣位于湖南東部,羅霄山脈中段武功山西南端,東鄰江西萍鄉(xiāng)市、蓮花縣,西連株洲縣、衡東縣;南達茶陵縣、安仁縣,北接醴陵市。地理座標是:東經(jīng)113°09′09″至113°51′30″,北緯26°46′34″至27°26′30″。攸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攸縣因為曾因為種植較多梅花樹,所以別稱“梅城”。早在1萬多年前,今湖南省攸縣一帶就有人類在此活動。
二
春秋戰(zhàn)國這一歷史階段,今攸縣一帶長期屬于楚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剪滅六國,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該地區(qū)屬陰山縣。西漢初期,始置攸縣。由此,對于該地區(qū)來說,建縣歷史已經(jīng)超過2200年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家爭霸,在關(guān)羽大意失荊州后,攸縣屬孫權(quán)建立的東吳。公元561年,改攸縣曰攸水,隸湘州。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攸水縣屬衡山郡。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改攸水縣為攸縣,屬衡州。北宋建立后,攸縣屬荊湖南路。
三
最后,元朝建立后,推行行省制,并升攸縣為攸州,屬湖廣行省天臨路。公元1369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改攸州為攸縣,屬長沙府。清朝這一歷史階段,攸縣屬湖南省長沙府。清朝滅亡后,攸縣屬湖南省湘江道,后直屬于湖南省。1952年后,攸縣改屬湘潭地區(qū)。1983年至今,攸縣改屬株洲市。如今,作為湖南省株洲市的下轄縣,攸縣交通便利,境內(nèi)主要鐵路有吉衡鐵路、醴茶鐵路等,素有“衡之徑庭、潭之門戶”之稱,總?cè)丝诩s為8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