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維諾的小說《黑羊》寫一個誠實者來到賊國居住。這里的賊民相互偷竊,并要求誠實者一同加入偷竊的循環(huán)圈。但后者寧愿被偷,也不改變自己的信念。結果誠實者被偷得家徒四壁——他餓死了。
對此,有人認為“誠實者無法堅持自己的棱角,選擇了懦弱的逃避”。 其實,誠實者的行為不是“逃避”,恰恰是在抗拒賊國規(guī)則。不能要求誠實者直接與賊民去“戰(zhàn)斗”,因為那是一個邪惡力量強大到了壓倒一切的國度。 《論語·八佾》中有一句話:“君子不爭,……其爭也君子。”孔子對這個“爭”是不贊同的。現(xiàn)代人不容易理解孔子的思想,可能更傾向于接受“斗爭”的理念。但孔子是主張“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在他看來,君子和而不爭,小人才因信奉“斗爭”而“不和”。 有人認為“斗爭”是“其樂無窮”的——但那也不過是你自己“其樂無窮”,對別人來講,則是“其痛無比”。因為你要爭斗的話,就一定傷害別人,占有和剝奪別人的東西。你個人的幸福一定建立在大眾的痛苦基礎之上! 好人怎么能做這樣的事情呢?只有壞人才去干那樣的事情。 “君子不爭。” 在《黑羊》這個例子中,賊民要求誠實者必須允許他們偷竊他。誠實者無奈之下只好同意,但他決不參加偷竊的行列。相反,賊民一定要把別人的財產(chǎn)看成是自己的。這種強迫就是“爭”,是小人之“爭”,是惡人之“爭”。 結果是好人死了。 那么,孔子是怎么看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矛盾的呢? “君子不爭,……其爭也君子。”——“不爭”是君子永恒的準則;但在不得不“爭”的情況下,君子也必須采取“君子”的方式,不能用暴力的方式,而只能用善的方式,即“其爭也君子”。 誠實者與賊民“斗爭”了嗎?他寧死也要拒絕作賊。這就是一種“棱角”,是一種文化規(guī)則,本身就是在與邪惡“斗爭”。因為賊民強迫他加入偷竊循環(huán)圈,最終目的是要改變他的信念。誠實者寧死不從,本身就是在堅守正信!看似柔弱,其實是堅強! 你不是要“爭”嗎?不是追求“惡行”嗎?我就是要“和”,要善行善念! 因此,“君子不爭”對賊民來說,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爭”。它是符合了善的“爭”:你要做賊人,我偏要做君子!這不是剛性之爭,而是韌性之爭;不是“惡”之爭,而是“善”之爭,是“和而不同”!——“其爭也君子。” “不同”就是“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