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化教師課堂評價語言 提高師生對話的有效性 |
優(yōu)化教師課堂評價語言 提高師生對話的有效性 案例背景: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間情感、經驗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過程,是師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的過程。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發(fā)言作出及時而準確的評價是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學生獲取新知、改正錯誤、加深理解的必要手段,是提高課堂師生對話有效性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評價語言重要的不是甄別性,而是激勵性、針對性、導向性,教師恰當、真誠、公正的評價語言,可以提高師生對話的有效性,可以激活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個體潛能的發(fā)揮,帶來一個充滿感情和激揚的課堂。 案例描述:前不久,聽了同教研組一位老師的課《工業(yè)化和城市化》,教師對這堂課的結構作了精心設計,分為三個板塊:回首過去,思索現(xiàn)在,展望未來。在回首過去一欄里,為了引導學生更好理解農業(yè)社會和工業(yè)社會的區(qū)別,工業(yè)社會所帶來的巨變,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主觀性、開放性的問題:假如讓你選擇,你愿意生活在公元9世紀還是19世紀的英國?那時你最有可能從事的工作是什么?為什么?第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我選擇19世紀的英國,因為人類社會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19世紀的英國肯定比9世紀的英國好。”教師回答“這位同學選擇19世紀的英國,因為他感覺人類社會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19世紀的英國肯定比9世紀的英國好。好的,請坐。”第二位學生同樣選擇19世紀的英國,他的理由是“當時的英國已經完成工業(yè)革命,我可能在工廠工作。”教師回答“這位同學同樣選擇了19世紀的英國,因為當時的英國已經完成工業(yè)革命。很好,請坐”。也可能是第二位學生的回答給了其他同學一些啟示,第三位學生站起來回答:“我選擇9世紀的英國,因為19世紀時要受到資本家的剝削,我在從事農業(yè)生產。”教師“好的,請坐,這位同學在9世紀的英國從事農業(yè)生產,因為那時的英國是農業(yè)社會。”…… 案例分析:上述案例中,教師的評價明顯缺乏了導向、修正和提升的作用。盡管教師的課堂設計比較精妙,問題的設計也比較合理,能抓住學生的興趣來引導學生展開新知識的學習。但由于在學生回答問題后缺少靈活的應對、豐富的評價語言,從而使課堂氣氛比較平淡,學生的錯誤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問題的設計意圖沒有圓滿達成,師生間對話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作為教師,有必要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評價語言,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實現(xiàn)師生間的有效對話。 1、教師的評價語言要準確、客觀,要敢于否定學生的錯誤。 準確性是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的靈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求教師有較強的聽辯能力,客觀、準確地指出學生的長處與不足,既對學生表現(xiàn)出色之處給予肯定,同時又有針對性地提醒并糾正學生的不足。新課程提倡對學生要多激勵,但并不意味著不可以否定。學習心理學認為:“學習也是學生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真誠贊美的同時,對學生的錯誤也要敢于否定,善于批評。就拿上述案例中第三位學生的回答,原因明顯是錯誤,可教師只是選取了接下來課程所需要的內容,對其他的問題甚至是學生的錯誤避而不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僅是對知識點正誤的評判,還有對學生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的引導。在這里,教師首先該明確指出學生的思維角度錯了,19世紀時要受到資本家的剝削,9世紀時同樣有剝削,會受到封建地主的剝削。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維開闊些,思考:9世紀的英國雖然在經濟上比起19世紀落后了很多,但有沒有比19世紀好的方面?如果學生的思維暫時出現(xiàn)了障礙,教師可通過圖片展示工業(yè)文明所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思維角度轉換了,也為后面工業(yè)化、城市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埋下了伏筆。 新課程要求教師多從正面激勵學生,保護和激勵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但激勵不是無原則的肯定,不是簡單的重復。教師的評價應該是建立在正確客觀基礎上的激勵和導向,它必須以真實為前提,把實事求是作為一切評判的基點。教師既要有表揚和肯定的技巧,也要有批評和否定的勇氣和智慧。在學生回答有誤時,對學生回答中的正確部分及時加以肯定,對錯誤的部分及其原因加以明確的指出和及時的引導,這是對學生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引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發(fā)現(xiàn)錯誤、改正錯誤,在矯正過程中提高。 2、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巧妙機智,要敏于引導學生。 評價不僅僅是對知識正確與否的評判,也是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引導。所以教師的評價僅講求準確性還不夠,還必須具有啟發(fā)性。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學生對材料和問題的理解往往是表層或者單一的,有時候學生的回答只答對問題的一個方面,另外幾個方面需要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有時學生的思考游離了主題、偏離了材料,教師應充分運用自己的教育機智,根據(jù)情況對學生進行適時的點撥和引導,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上述案例中第一個學生的回答思路是正確的,但學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層的,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沒有看出9世紀英國和19世紀英國的區(qū)別,這時如果教師在肯定學生思維正確性的基礎上能及時追問一句“19世紀的英國和9世紀的英國到底有什么樣的不同?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變化?”可能就會引導學生朝著更深層次去思考。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一個旁聽者,也不是一個單純的傾聽者,應該做一個有效的提升者。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敏于從學生的積極思維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時提示、啟發(fā)、引導,優(yōu)化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3、教師的評價語言要真誠多樣,要善于調動學生。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在注重激勵學生的同時,也隨之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簡單重復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言單調:嗯、不錯、好的、是的、答得很好、是嗎?并且教師的語調、語速沒有多大的變化等。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是一門藝術,它植根于深厚的教學功底、良好的口語素養(yǎng)和正確的教學理念。個性化、靈活化、多樣化的評價語言是激發(fā)學生個體潛能發(fā)揮的重要因素。當學生回答得輕時,教師一句“請你再講一遍,響一點,讓同學們一起分享你的思想,好嗎?”比簡單的重復學生的答案效果好的多;當學生亮出自己的觀點,回答出彩時,教師在語言表揚的同時報以掌聲伴以欣喜的表情會更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fā)課堂參與的積極性……第二位學生回答的理由是“當時的英國已經完成工業(yè)革命,我可能在工廠工作。”學生的回答相當精彩,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所在,但教師只是重復了學生的話,并以“很好”兩字來評價相對于學生的精彩答案顯得單薄了,不足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引起學生的共鳴。 評價語言不止局限于有聲語言,多樣的無聲語言更具魅力。教師在運用真誠多樣的有聲語言的同時還要適當?shù)剡\用體態(tài)語言,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撫摸都會使學生感到親切,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所以課堂上教師要以簡潔的語言、親切的語調、鼓勵的言辭、友善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tài)度來有效評價學生的活動,激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的欲望和需要。在善于采用多種方法對學生加以評價的教師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師生間、生生間的對話暢通有效。 存在的問題及思考:為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張揚學生的個性,教師在課堂上設計了許多開放性的問題,主張“多元解說”。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另一種弊端,學生說了算,不管學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不管學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處,教師一味地贊揚鼓勵,“好”聲一片,甚至對于錯誤的答案也以“好的”來應答,教師成了不講原則的“好好先生”。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以鼓勵和表揚等積極的評價手段為主,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這是一個正確的導向。但對學生的激勵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無原則的表揚和激勵,過頻過爛的激勵會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學習態(tài)度。 如何把握好激勵的“度”,不姑息學生的錯誤,不放大學生的優(yōu)點,不拔高對學生的贊美;如何通過優(yōu)化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發(fā)揮評價語言的激勵性、導向性,提高師生對話的有效性,是每個教師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教師評價語言是一門藝術,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起來發(fā)展吧! |
上一篇:習慣與人生 |
下一篇:從我做起,落實“科學的發(fā)展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