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處暑,七月中,處,止也,同「出」,含有躲藏、終止之意,暑,煮也,熱如煮物。“處暑”就是“出暑”。時光至此,暑氣止,悶熱出,天高遠,秋風(fēng)涼。
處暑意味著,氣候上的秋天,有體感的秋天,就這樣來了。晨,一天比一天涼。夜,一天比一天長。
處暑,通常在每年8 月23 日前后,今年是8月23日12:08:30 。俗語說:爭秋奪暑,立秋處暑正當(dāng)暑。夏天的暑氣仍未完全退卻,早晚已有些陣陣秋風(fēng)。隔三差五來點秋雨,每每風(fēng)吹雨過,夜微涼,披衣裳,人人都會感嘆,一場秋雨一場寒。
古諺鄉(xiāng)謠曾說,處暑有三候。
一候鷹乃祭鳥:搏擊長空的雄鷹,此時最能感知秋之肅氣,更加冷酷地搏殺獵物,捕獵之物要先陳列為祭,而且不殺有孕的獵物,古人稱之"義舉,也可能是這個時節(jié)正適合捕獵,捕到的東西太多,吃不過來,先放一放,就當(dāng)是祭天了,這也反映出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流傳。二候天地始肅:這個"肅"是"肅清",天氣因"肅"而清,因"肅"必"肅殺",所以,肅清后必帶來蕭瑟之氣。三候禾乃登:禾是五谷各類,天氣肅殺后,莊稼才有收成,成熟曰"登",五谷豐登,就連路邊石頭縫里的小草也在結(jié)他的種子,每個人在這個時節(jié)也都應(yīng)該有自己的收獲。
處暑已至,我們將迎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晴空萬里,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先人說這些收獲,正是表達對天,對大自然的敬仰。這正是貼秋膘的大好時光。當(dāng)然,也是直隸尚書房倡導(dǎo)每逢佳節(jié)要讀詩的好時光。
回到盛唐,處暑時節(jié),詩人白居易正在早秋曲江,秋風(fēng)秋荷伴秋江,詩人不勝感懷,略嫌憂傷,其詩有記: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fēng)起。
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
朱顏易銷歇,白日無窮已。
人壽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蕪與紅蓼,歲歲秋相似。
去歲此悲秋,今秋復(fù)來此。
去年來此感傷,今年來此傷感,明年,詩人還會再來處暑里的秋江之畔嗎?此事,我們只能想象。
回到宋朝,處暑后,略有風(fēng)雨,詩人仇遠,倚窗執(zhí)扇,聽小兒學(xué)賦,正在細細思量,提筆,寫首詩吧,不要辜負了這秋天的模樣。
疾風(fēng)驅(qū)急雨,殘暑掃除空。
因識炎涼態(tài),都來頃刻中。
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
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
寫完這首詩,詩人放下筆,定是把酒臨風(fēng),憶醉翁,靜賞初秋的好時光。當(dāng)然,也可能是呼三五好友,不知是否亦曾感懷有宋時代的烤串人生。
再回到長江,詩人蘇泂,正在欣賞處暑之際的滾滾長江。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
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xù)吟。
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
長江無六月,大地絕纖埃。
暑向風(fēng)前退,秋從雨后來。
問桐知葉落,修桂待花開。
疇昔扁舟興,分明欲喚回。
好一個新涼值萬金,那時候沒有空調(diào),沒有冷飲,沒有現(xiàn)在的解暑神器。能到江邊借風(fēng),已經(jīng)是奢侈的享受,暑向風(fēng)前退,秋從雨后來,一風(fēng)一雨一江水,感謝詩人穿越千年,給我們留下的這股萬金清涼。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處暑,宋代詩人張嵲,加一件單衣,聽兩聲蟬鳴,時光易逝,人生易老,突然感到竟然還有那么多事情未了。
塵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蟬聲漸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猶多壘,余生久息機。
漂流空老大,萬事與心違。
其實每個人都是在漂流,每個人都在老大,每個人都有違心未成的萬事千難,其實,這才是最真實的人生百年。
詩人有對秋風(fēng)的傷懷,也有對秋雨的期待,那不是小資的憂郁,那是農(nóng)人對耕種的寄托。宋代詩人王之道,親眼看到暑夏之際,大旱千里,這時人心最量盼的就是一場雨。
大旱彌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聲聞夜溜,山氣見朝隮。
處暑余三日,高原滿一犁。
我來何所喜,焦槁免無泥。
詩人,應(yīng)該是新手撫摸過那場秋日喜雨,甚至是沾染了秋雨濺起的塵泥。
那年,詩人陸游難得閑適,一年四季,每個季節(jié)都感覺那么美好,也只有閑下來,才能感覺到這種美好。陸游,一生都在北望中原,夢里都想策馬仗劍,閑適,只是他的一種掩飾。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
柴門傍野水,鄰叟閑相期。
讀詩,讓我們更能感受這處暑之際的萬物飽滿,讓我們依稀看到歲月沉淀的模樣。時光少了幾分夏的喧囂,蟬鳴的聒噪逐漸換成秋蟲的低吟淺唱。
我們的世界開始轉(zhuǎn)換節(jié)奏,正適合從容靜賞。
讀完這些古詩詞,趕緊去貼秋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