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我感覺其實并不應該只是單單確指某一天。
對于愛讀書的人來說,每天都應該是讀書日。對于不愛讀書的人來說,讀書日這天他照樣可以去啤酒擼串。不過呢,有這樣一個日子,總比沒有這樣一個日子要好吧。最起碼還可以提醒我們,各種各樣的日子里,有一日子叫讀書日。
讀書日,就說說關(guān)于讀書的那些事情。
明朝的于謙,不是燙頭的那個于謙,曾經(jīng)寫過一首詩,題目叫《觀書》。人家叫觀書,不叫看書,也不叫讀書。詩中寫到,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過去這些大師們,之所以是大師,確實是有過人之處。
這詩第一句就給愛讀書的人來了一個小激動,書卷多情似故人,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jīng)感慨過多情故人似卷書?二三句最妙,眼前直下三千字,定是與佳篇相遇,若是無味之書,三百字不過就已經(jīng)翻片兒了。直下三千字之后,頓覺胸次全無一點塵。記得翻譯大師黑馬先生在直隸尚書房開講時曾說,讀書,可以幫助我們消除心中的塊壘。那些塊壘消除之后,應該就是這胸中全無一點塵的感覺吧。
清代才子袁枚曾在隨園詩話補遺里面有一首專門寫讀書的小詩,原文是: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這首詩里說的這個蠹魚,也叫衣魚,其實并不是魚,是生在久藏衣帛及書紙中的一種白色小蟲,其形稍似魚,其尾又分二岐,故得魚名。這小蟲子專門以帛書為食,別看小,滿肚子都是書。之所以說到這滿肚子都是書蟲子,袁才子是想說,那讀些書讀不出味道的人,還不如這書中的一只蠹蟲。
我們還是認真讀書吧,要不然連個蟲子都不如,袁才子也太壞了。
說到這讀書的味道,坡仙兒的說法更為貼切。在和董傳留別一詩中,坡仙兒飽含深情地寫到,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讀書能不能讀出味道?坡仙兒認為,一定是能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滿腹詩書人,身上那味兒都是書的精華。不管是上頭出氣兒,還是下頭出氣兒,都是書的精華。哈哈,這樣的隨性而解,實在是有點說不下去了。
還是燕趙大地上文武雙全的顏老師說的直白,顏老師就是顏真卿老師,他還有個弟弟,叫杲卿,這個字讀gao。他們確實是把事情搞的很清,就說這真卿吧,不僅能打,和安祿山他們那一伙子打,還在書法上成一代宗師,就在這讀書勸學上也是一代大家。曾有勸學一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你不起早貪黑,你不擠時間,那么多書你怎么讀的過來呢?記得在國際莊交通學校求學之際,曾有一段時間整天沉在圖書館,那一段時間是讀書最多的時候,不過現(xiàn)在想來,讀過的那些書一本也無從記得。但是,我相信,雖然亦是粗繒大布,多少也留下了一點書中的精華之氣吧。
那個總想著上馬殺敵、王師北定的陸放翁,在論讀書這件事上更猛,某歲冬夜,陸游讀書示子聿,子聿是陸游的小兒子。古人教訓兒子,那是相當嚴肅的,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這首詩揭示了讀書更深層次的問題,讀書不能只讀書,讀書可以讀到書中的道理,但是,真能讀懂嗎?若想真要讀懂,那就躬身而行,讀一句,行一句,讀而不行,那是紙上談兵,紙上談兵那人是有機會上馬去殺敵,但終為人所殺。其實,陸游別一句詩,不是愛書即欲死,任從人笑作書癲,更能體現(xiàn)放翁的那股子放勁,讀吧,讀吧,讀瘋了也不怕。
宋代的理學宗師朱熹,曾于某日觀書有感,又是觀書,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就是尋得那源頭活水,不讀書,尋得也是一壇死水,長時間不讀書,死水就成臭水,氣自華也就成了笑話。坡仙兒也有一句,可與朱圣人這詩一起品味,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越是舊書,越是深遠,越是清澈,因為現(xiàn)在的一些所謂新書,往往都是出得太快,有水快流,可惜不再那么清澈。
還有更好玩的一首讀書勸學詩,宋真宗寫的。按說皇上寫的詩應該是高大上上呀,不這這首詩太通俗易懂了。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看看,皇上說的,書中什么都有,想要嗎?想要就讀書吧。這真宗皇上說的一點也不假,書中確實什么都有,關(guān)鍵是看你能不能讀得出來。死讀書,傻讀書,肯定是讀不出來,不過應該能讀個幾條蠹魚出來。
最后,用唐代王貞白的一首詩做個結(jié)尾吧,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作者牛黃解讀,一個愛讀書的胖子。
轉(zhuǎn)載文章僅供學習交流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