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馮國璋家族與保定軍校的故事

馮國璋家族與保定軍校

馬永祥(原保定軍校紀念館館長、研究館員)

馮國璋(1859-1919),字華甫,又字華府,河北省河間市詩經村人。1881年至1882年曾在保定蓮池書院學習,后棄文從武,在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yè)。曾任直隸都督、江蘇都督、民國副總統(tǒng)、民國代總統(tǒng)等職,陸軍上將。

馮國璋在中國近代軍事史上的地位,并不在于其在北洋軍中歷任重要職務,并率兵打過幾仗,而在于他是一個頗有成績的軍事教育家和軍事理論家,在創(chuàng)辦新式軍事學堂和編寫軍事著作兩方面均有重要貢獻。他除了親自兼任軍校校長和任教外,還編寫了多部重要的軍事教科書,其中有被稱為近代“我國第一部軍事理論著作”的《新建陸軍操典》的巨制著作。還有經他審閱、修改并作序的北洋軍事學堂教材10余部,例如:《武備通論》、《部隊戰(zhàn)斗教練草案》、《戰(zhàn)法兵語》、《軍刀操法》、《教練新兵擊故法》、《馬匹之騎御法》、《輜重隊教練》、《軍事初階》、《輜重應用問答圖解》、《簿記圖說》、《改訂日本士官學校馬學教程》、《橋梁教范》、《改訂日本士官學校兵器教程》等。馮國璋可稱是引進和吸收西方兵制和軍事理論的先鋒人物之一。

下面將馮國璋家族在保定軍校任職和學習的情況介紹如下:

1、馮家彥(1878—?),字良德,河北省河間縣詩經村人,為馮國璋二哥馮蘊璋的長子。馮家彥還有兩個弟弟,即家屏、家俊。其弟馮家俊后任北洋政府陸軍第二師(師長孫傳芳)司令部參謀長。馮家彥歷任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學員隊隊長,主教炮科。1906年10月任保定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步兵操典教習,炮兵科炮兵隊隊官等職。1919年2月任北洋政府總統(tǒng)府軍事處副官,被北洋政府陸軍部授予陸軍步兵上校軍銜。獲六等文虎章和一等獎章等。其后不詳。

下面把馮家彥任軍事教官的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保定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介紹一下:

光緒二十七年(1901)1月21日,時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奉旨偕唐紹儀、馮國璋等人離開濟南,于27日抵保定。

袁世凱到保定后首先抓了兩件事:編練北洋軍和開辦軍事學堂。

一、編練北洋軍。袁世凱從順直善后賑濟捐款中提出一百萬兩銀子,作為編練北洋軍的費用,從直隸各地精選壯丁六千人,在保定東關編為十營,成為“新練軍”,并以新練軍為骨干,創(chuàng)練了一支“北洋常備軍”。后以此為基礎,編為北洋第一鎮(zhèn)(師),年底又為清廷訓練駐北京的旗兵三千人,稱“京旗常備軍”。后編為北洋第二鎮(zhèn)(師)。袁世凱同時被任命為京旗練兵大臣。此后又先后建成北洋第三、四、五、六各鎮(zhèn)(師)。至此,擁有七萬士兵的北洋六鎮(zhèn)(師)正式建成。光緒二十八年(1902)6月,在保定設立“北洋軍政司”(1904年改成督練公所),袁世凱自兼督辦,下設兵備、參謀、教練三個處,馮國璋任教練處總辦。兵備處總辦由劉永慶擔任,參謀處總辦由段琪瑞擔任。

二、開辦軍事學堂。在編練北洋軍的過程中,需要大批各級軍官,原來的武衛(wèi)右軍行營武備學堂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盡管當時各地也開辦了許多軍事學堂,也有一些留德留日的畢業(yè)生回國,但袁世凱除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的學生(馮國璋即是天津武備學堂生)以及北洋保送留學生外,不肯重用別人,所以決定開辦軍事學堂以解決用人問題。

在1902年春北洋軍編練初期,首先開辦了幾個短訓班性質的學堂,這些學堂都是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開辦的。屬于教練處的有行營將弁學堂(督辦馮國璋)、練官營(總辦馮國璋);屬于參謀處的有參謀學堂、測繪學堂;屬于兵備處的有軍醫(yī)學堂、馬醫(yī)學堂、軍械學堂、經理學堂。這些學堂的開辦,對于剛剛開始編練的北洋軍,起到一定的作用,解決了急等用人的問題。但袁世凱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他為了全部掌握清政府的新軍,培植忠于自己的新式軍事人才,于是通過總結一系列辦學的得失,開始醞釀全面開辦軍事學堂的計劃。

光緒二十九年(1903)2月22日,袁世凱擬訂了一個計劃,以及試辦軍事學堂的試辦章程,一并上書清政府。根據(jù)章程精神,袁世凱的全面開辦軍事學堂的計劃是:分為三個等級,即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

這三類學堂中,首先應開辦陸軍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暫不辦,待四年后小學有畢業(yè)生后,即以小學堂改為中學堂。為解用人急需,還開辦陸軍速成學堂一所,亦在保定設立,與小學堂同時開辦,陸軍速成學堂先招收學生二百名,以后每年招一百名,定為二年畢業(yè)。

光緒二十九年(1903)11月,清政府仿照中法戰(zhàn)爭后期北京海軍衙門的體制,在北京成立了練兵處,以弈劻為總理練兵大臣,袁世凱為會辦大臣。練兵處下設軍政、軍令、軍學三司。三司下轄十科。身為直隸總督的袁世凱不能長駐北京,為了控制練兵處大權,便推薦自己的親信充任練兵處的要職:以徐世昌為練兵處提調;劉永慶為軍政司正使,袁嘉谷為副使;段祺瑞為軍令司正使,馮國璋為副使;王士珍為軍學司正使,陸建章為副使。為了籠絡滿族權貴,袁又舉薦鐵良為練兵處襄辦。練兵處成立不久,弈劻便以自己“衰邁多病”而告退。從此練兵處便為袁世凱所獨占,壟斷了全國的練兵事務。在這種情況下開辦的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便成為全國最大的一所軍事學堂。

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開始隸屬于北洋軍政司教練處,馮國璋以教練處總辦兼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總辦(校長)。光緒三十二年(1906)8月,改兵部為陸軍部,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劃陸軍部管轄,更名為陸軍速成學堂,又稱陸軍協(xié)和速成學堂和陸軍通(全)國速成學堂。同年11月,因馮國璋已到京城升任陸軍貴胄學堂總辦,顧及不到保定各軍事學堂的辦學事務,袁世凱改任段祺瑞出督各學堂,任學堂督辦,學堂總辦先后為鄭汝成,后改為趙理泰,監(jiān)督(教育長)為曲同豐,后為吳紉禮、何紹賢;提調(辦公室主任)為張鴻緒。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學制為二年,共辦三期。第一年招收的學生主要是北洋各鎮(zhèn)(師)在職軍官中選拔的。以后招收的二期除從軍隊中選招外,還有一些棄文學武的秀才、舉人以及文職官員。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后,《辛丑條約》規(guī)定,中國停止科舉五年。許多秀才、舉人沒有出路,便報考軍事學堂。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除設步、馬、炮、工、輜重各科外,還設有師范班、經理班、軍械班、日文班、德文班、英文班、法文班。為解決問題,袁世凱挪用各種款項,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春籌建,至1904年11月竣工,在保定東關外建造了一所新校舍。共花費白銀二十二萬三百零四兩,建造大小房屋五百七十三間。整所校園有大操場、校本部、分校、打靶場四部分組成,總占地3010畝。

在北洋陸軍武備學堂成立前后,袁世凱還在保定建有北洋陸軍師范學堂、軍械學堂、軍醫(yī)學堂、馬醫(yī)學堂、經理學堂、電信信號學隊、憲兵學堂。其中北洋陸軍師范學堂的總辦(校長)也由馮國璋擔任。

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是繼天津北洋武備學堂后的又一所大型軍事學堂,共培養(yǎng)各種軍事領導人才1426人,其中很多人受到袁世凱、馮國璋、段祺瑞的賞識和重用,成為北洋軍閥的骨干力量,組成了“速成武備”派的軍事集團。較為著名的學生有孫傳芳、孫岳、王承斌、齊燮元、劉汝賢、李景林、商震等。

光緒三十二年(1906)8月,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改名為陸軍速成學堂,學生來源由北洋各省擴大到全國,計劃“各年考收學生一千一百四十名”。主要“招收各省旗未畢業(yè)的武備學生及按選驗格式考取文理精通良家子弟”。

學生入學后,分為兩班。凡經考試,有普通學科程度者,歸第一班,專學軍事???,一年半畢業(yè);如普通學科未學完或完全未學者,歸第二班,先學普通學科一年,再學軍事??埔荒臧?,共二年半畢業(yè)。學生畢業(yè)后,均入隊實習三個月。陸軍部還規(guī)定,以后各省選送留學生,必須從這些學生中選派,不得“另自選送以昭劃一”。除此之外,學堂還設有留學生預備班,留學生必須在此學習后,經考察合格,才能派遣出國。蔣介石便是在這里上的第一期炮兵科德文班后留學日本軍校的。從這里留學日本軍校的還有后來成為國民黨軍政領導人的楊杰、張群、王柏齡、林振雄等。

陸軍速成學堂在辦學方法上基本與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相同,所不一樣的是:

(一)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隸屬北洋軍政司,而陸軍速成學堂則隸屬清廷陸軍部。

(二)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的經費由北洋籌撥,而陸軍速成學堂的經費,由清廷陸軍出一半,另一半由各省根據(jù)所送學生人數(shù)分攤。陸軍速成學堂共二期,后與陸軍軍官學堂(陸軍大學)速成科合并,均在一個校園內上課學習。

從1902年建立的北洋陸軍行營將弁學堂、1903年建立的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1906年4月開辦的陸軍軍官學堂(陸軍大學)和1906年8月建立的陸軍速成學堂等十余所軍事學堂,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辦學經驗,為以后開辦更加正規(guī)的軍事學校打下了堅實基礎。

2、馮家遇(1887-1953),字翼如,又字逸儒,號叔安,又號叔庵,河北省河間縣詩經村人,馮國璋之三子。1903年10月考入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第一期德文班,1905年10月畢業(yè)。歷任保定北洋陸軍師范學堂教習,直隸保定陸軍行營練兵處教官,京畿禁衛(wèi)軍第一軍(軍長馮國璋)司令部副官等職。后赴德國柏林工學院化學科和造兵科學習畢業(yè),1912年1月回國,歷任直隸陸軍兵工總廠幫辦,北京政府總統(tǒng)(總統(tǒng)袁世凱)府陸軍模范團(團長陳光遠)排長,江蘇督軍(馮國璋)公署參謀等職,期間在北京創(chuàng)辦報刊和發(fā)行事宜。1919年12月28日馮國璋在北京帽兒胡同寓所病逝后,辭職返鄉(xiāng)定居。1925年12月任孫傳芳五省聯(lián)軍總司令部參謀,兼任南京五省聯(lián)軍士官學校(校長孫傳芳兼)教務長、學員總隊總隊長,后任學員第二隊隊長等職。1926年10月辭職,后于天津河北區(qū)馮國璋故宅寓居,從事實業(yè)謀生,先后與王占元(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yè),馮國璋的同學,曾任北洋第二師師長駐保定,后任湖北督軍)合作創(chuàng)辦了保定電燈公司等。在天津創(chuàng)辦了東方油漆廠,生產當時馳名的鹿頭牌油漆和貓牌瓷漆等,以質量取勝日本產雞牌油漆,當時天津流傳有“貓食雞”之說,在民族工業(yè)傳頌一時。參與經營天津恒源紗廠、天津大陸銀行和大城銀行等。參與管理父親馮國璋在保定城內西大街開辦的“寶善藥房”。1953年12月因胃潰瘍病醫(yī)治無效,在天津恩光醫(yī)院逝世,終年僅67歲?,F(xiàn)任全國政協(xié)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馮鞏是其嫡孫。

馮家遇上學的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因前面已介紹,這里就不再重復介紹,下面只把馮家遇曾任教習的保定北洋陸軍師范學堂介紹一下:

1904年12月,袁世凱為了提高新建北洋陸軍部隊中,文職軍官的工作能力和業(yè)務水平,進一步普及部隊的文化教育,使軍隊中的骨干分子掃除文盲,努力學習近代化軍事知識。同時他為華北、西北、東北各省的陸軍小學堂派充教習、總辦(校長)監(jiān)督(教育長)等。于是,他在保定東關的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內,劃出三排校舍,開辦了北洋陸軍師范學堂。由于經費的限制,該堂與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同進出一個校門,甚至連操場、教室、飯廳、澡堂及教材等都共同使用。該堂隸屬練兵處軍政司,馮國璋為學堂總辦。以八個月為一期,每期額定招收學員八十名。后因經費困難及與速成武備學堂中的師范班教學內容有些重復,在試辦一期后,學堂撤銷,與速成武備學堂的師范班合并,繼續(xù)上課。北洋軍隊的一些著名將領如:張國溶、錢家駒、施祖蔭、鄭俊彥、耿錫齡、任聯(lián)甲、吳中英、王鴻儒、哈豐阿、鮑竹蓀、李濟臣、王典型、閻錫珍、劉詢等曾就讀該堂。

3、馮家祜(1884-?),字受之,河北省河間縣人,馮國璋堂侄。為馮國璋三哥馮琥璋之子。曾在保定蓮池書院肄業(yè)。1906年5月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堂(陸軍大學)第一期速成班,與著名將軍陳文運、李炳之、張敬堯、魏宗翰、張聯(lián)棻、吳光新、靳運鶚、吳新田、馬毓寶、宋煥彩、熊炳琦、江壽琪、陳調元、師景云等同期同學。1908年2月畢業(yè)后,曾任北洋政府禁衛(wèi)軍司令部副長官等職,被授予陸軍步兵上校軍銜。后任江蘇都督(馮國璋)府參議等職。家世衰落后返回河間詩經村隱居。據(jù)1938年印行《陸軍大學同學錄》記載時年54歲。下面將馮家祜上學的保定陸軍軍官學堂(陸軍大學)介紹一下:

1903年,保定北洋陸軍速成學堂開辦以后,清政府中的一些人,特別是一些滿族權貴,逐漸意識到開辦軍事教育的重要性,對袁世凱獨霸辦學事務感到不安。為了和袁世凱爭奪辦學權,清政府采取了兩個措施:一是開辦一所由滿人控制的高等軍事學堂,二是堅持要把陸軍大學辦在北京,以便于控制。光緒三十一年(1905)9月21日,清政府發(fā)布上諭稱:“建立貴胄學堂,令王公大臣各遣子弟報考入學,親習士武,詢屬振興武備之資,所訂章程亦尚周密。即著責成該王公大臣等切實舉辦?!薄顿F胄學堂試辦章程》還明確指出:“陸軍貴胄學堂設于京師,隸于練兵處,??际胀豕谰艏八钠芬陨献谑摇F(xiàn)任二品以上京外滿漢文武大員之聰穎子弟……統(tǒng)計學期以五年為畢業(yè)。”

經過緊張的籌劃,光緒三十二年(1906)4月24日,陸軍貴胄學堂(相當于陸軍大學)于北京神機營舊址開辦,以王爺載潤為學堂的管理大臣,因馮國璋辦軍校有經驗并大有成績,被委任為學堂總辦(校長),張紹曾為監(jiān)督,即教育長【宣統(tǒng)三年(1911)后改派劉恩源為監(jiān)督】。首批招生一百六十名。與當時各類學堂相比,貴胄學堂的學制是最長的,從經費、待遇上也比其他學堂優(yōu)厚得多。清政府就是想用這樣一所學堂,培養(yǎng)出一批絕對忠于自己的軍事人才。

為了控制辦學事務,清政府練兵處還制定了一個《陸軍學堂辦法》,規(guī)定陸軍學堂分為四等:陸軍小學堂、陸軍中學堂、陸軍兵官學堂、陸軍大學堂,稱為“正課學堂”。由于從陸軍小學到陸軍大學依次遞升,時間較長(要七年至十年畢業(yè)),在沒有畢業(yè)生之前,辦速成學堂及速成師范學堂,以在較短時間內培養(yǎng)急用軍事人才,一俟“正課學堂辦有成效,速成學堂即行停辦”。

這個辦學方法基本上是按照日本的體制,其中陸軍兵官學堂即相當于日本的士官學校,陸軍大學堂則相當于日本的陸軍大學。由于陸軍大學是培養(yǎng)高級軍官的學校,便成了袁世凱與清政府爭奪的重點。清政府在一系列上諭、朱批中多次申明,陸軍大學堂必須在京師開辦。袁世凱并沒有讓步,他想方設法要將最高軍事學府設在保定。他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閏四月二十九日(陽歷6月20日)上奏清廷:

“近值朝廷振興戎政,屢下明詔,殷殷以儲才為急。上自貴胄學堂,下至小學堂,皆以次第開辦,唯此項大學堂尚屬闕如。論其章程,仍設于京師,惟按照定章,必俟中學堂及兵官學堂次第設立,再行興辦,誠惶緩不濟急,而高等教習急切尚難多選,仍不能借才異地,在京延定亦多未便。臣謹遵照練兵處、兵部奏定辦法,略事變通,名曰軍官學堂,即在保定省城設立。于各鎮(zhèn)軍官內擇其品學超卓、才識優(yōu)異者,派令入堂肄業(yè),遴選教習,授予各種高等兵學,分成速成、深造兩種。速成限以一年半畢業(yè),額設學員自四十員至六十員。深造科三年畢業(yè),額設學員五十員至八十員。其課程節(jié)目另定詳細章程大綱,不外統(tǒng)匯各科,淹通融貫,務其指揮調度悉協(xié)機宜,蔚為將才,用備干城之寄。則雖不居大學堂之名,而已著大學堂之實也?!薄艾F(xiàn)暫借從前將弁學堂房屋,先行開課?!?/span>

從以上可以看出,袁世凱明知“論其章制,仍應設于京師,”但借口開辦大學堂,要請許多外國人任教習,設于北京多有不便,便“略事變通,”開辦軍官學堂,實際是“不居大學堂之名”的大學堂,并搶先下手,暫借原有的保定北洋陸軍將弁學堂堂址開課,形成即成事實。這就等于把應設于北京的大學堂強行設在了保定,清政府無奈,迫不得已同意了這個要求,但仍在此奏折的朱批中寫上:“一俟京師設立大學堂,此項學堂即行停辦?!边@些充分反映了袁世凱和請政府之間尖銳的斗爭。

實際上袁世凱在上書清政府之前,軍官學堂(陸軍大學)已在前北洋陸軍將弁學堂的校址開辦,因馮國璋已提拔到京城任陸軍貴胄學堂總辦(校長),北京和保定之間來回跑已照顧不到辦軍校事務,袁世凱只好委以段祺瑞為軍官學堂督辦,趙理泰為監(jiān)督(教務長),軍官學堂第一期招生67人,主要是北洋各鎮(zhèn)選送的。馮國璋的堂侄馮家祜被選送入第一期速成科畢業(yè)。第二期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招收,是72人,除從北洋各鎮(zhèn)招收外,還從“京外軍隊及陸軍各局處堂所之軍官內挑選?!避姽賹W堂按大學堂的標準招生,考生“須在本國武備學堂及相當之各學堂畢業(yè),或在東西各國士官學堂畢業(yè)均領有文憑、品行務必純正者,方可與選?!避姽賹W堂的教育制度、教材,均仿效日本陸軍大學。

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與袁世凱之間矛盾更加尖銳。一些野心勃勃的滿族少壯派,如載灃、鐵良、良弼、善耆等,千方百計的企圖奪回領導權,特別是為袁世凱所獨霸的軍權,以鞏固他們的世襲地位。在這場斗爭中,袁世凱成為失敗者。鐵良等人對袁世凱提出的“取消軍機處,設責任內閣”的主張,提議改兵部為陸軍部,由鐵良任陸軍部尚書,一統(tǒng)全國軍權。光緒三十三年(1907)9月,袁世凱被調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免去了直隸總督一職,徹底交出了軍權。直隸總督由袁世凱的兒女親家楊世驤接任。袁世凱苦心經營的北洋軍和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陸軍軍官學堂(陸軍大學)等軍事學堂全部被清政府拿走。盡管如此,但袁世凱所辦各種軍事學堂的畢業(yè)生,已充斥整個北洋軍,從高級軍官直到下層軍校,比比皆是。這支軍隊仍然是依附袁世凱的武裝。

陸軍部初時所設軍咨處、海軍處,不久二處獨立為軍咨府(參謀部)、海軍部。陸軍速成學堂直隸于陸軍部,軍官學堂(陸軍大學)隸于軍咨處(后隸于軍咨府),故軍官學堂又稱“軍咨府軍官學堂”(亦稱“陸軍行營軍官學堂”)。軍官學堂在初設時,分成速成、深造兩科,速成科一年班畢業(yè),深造科三年畢業(yè)。陸軍部成立后,陸軍速成學堂便與軍官學堂的速成科合并,兩學堂仍保留獨立的名號,軍官學堂第一期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3月入學,共67人,速成科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冬畢業(yè),深造科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2月畢業(yè)。較著名的學生有馮家祜、陳調元、吳光新、吳新田、魏宗翰、熊炳琦、師景云、張聯(lián)棻、宮邦鐸、王維城、張敬堯、靳運鶚、馬毓寶、崔承熾、江壽祺、陳文運、姚濟倉等。

第二期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冬入學,共72人,宣統(tǒng)元年(1909)9月畢業(yè)。較著名的學生有胡龍驤、孫岳、何遂、方本仁、王承斌等。

第三期于宣統(tǒng)元年(1909)11月入學,共90多人,宣統(tǒng)三年(1911)7月軍官學堂改稱陸軍預備大學堂,總辦改稱堂長(校長)。由張鴻逵任。

1911年10月,陸軍大學堂第三期學員臨近畢業(yè)時,爆發(fā)了武昌起義,許多學員到南方參加了辛亥革命活動。1912年2月12日南北合議達成后,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為了便于管理,由參謀本部局長崔承熾(陸大一期生)、及魏宗翰(陸大一期生)等呈請陸軍部,將保定陸軍預備大學堂遷往北京,校址在北京西直門內崇元觀舊址。黎元洪的同鄉(xiāng)胡龍驤(陸大二期生)為該學堂堂長(校長)。陸軍預備大學堂(包括前軍官學堂)在保定期間,共辦了三期。辛亥革命時,第三期停課。遷至北京后,第三期復課,延長一年,民國二年(1913)10月正名為陸軍大學校,同年11月第三期學員畢業(yè)。較著名學生有李濟深、齊燮元、阮肇昌、劉光、鐘體道、周鳳岐、何恩溥、魏旭初、張文、周季展、呂超等。保定陸軍軍官學堂(陸軍預備大學堂)一、二、三期共畢業(yè)學生230多人,大多數(shù)人后來都成了北洋軍隊和國民黨軍隊的高級將領。

保定陸軍軍官學堂(陸軍預備大學堂)是當時中國規(guī)模最大、設備最完善的高等軍事學堂。以后,隨著全國四所陸軍中學堂學生畢業(yè),逐步改變了從現(xiàn)有軍官中挑選學員的辦法,而從陸軍中學堂畢業(yè)生中招收學生,成為中國的陸軍大學。

陸軍大學校遷北京后,陸軍部決定,在保定陸軍軍官學堂(陸軍預備大學堂)原校址開辦“陸軍軍官學?!保褪侨藗儶M義所稱謂的“保定軍?!?,于民國元年(1912)10月20日正式開學。保定軍校是一所相當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軍事學校,即軍官養(yǎng)成教育。日本的陸軍大學必須是士官學校畢業(yè),到陸軍服務優(yōu)秀的尉級軍官,才能遴選。而士官學校的學生,則來自各地的陸軍中學,保定軍校就是基于這種設想開辦的,比起以往的軍校,保定軍校已形成一套較為完整、正規(guī)的規(guī)章制度,它從1912年至1923年8月結束的十一年間,共培養(yǎng)了六千五百余名各種軍事領導人才。如從1902年的北洋陸軍行營將弁學堂算起至1923年8月,廣義上所稱謂的保定軍校共開辦21年,共培養(yǎng)出一萬一千余名軍事領導人才,僅后來成為將軍的就有兩千余人,被稱為“將軍搖籃”。其中許多人如吳佩孚、孫傳芳、李濟深、蔣介石、張群、唐生智、劉文輝、陶峙岳、張治中、白崇禧、傅作義、葉挺、鄧演達、顧祝同、陳長捷、陳誠、董振堂、趙博生、吳石、張克俠、黃琪翔、何基灃、韓德勒、上官云相、何鍵、鄧錫候等等,保定軍校因為培養(yǎng)出了這些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風云人物而蜚聲海內外。

民國初年,保定的軍事教育達到了最頂峰,成為全國訓練新式軍隊和培養(yǎng)新式軍官的基地,被稱為“軍都”。

馮國璋做為袁世凱手下最得力的干將,其家族為創(chuàng)建保定軍校和保定軍校的發(fā)展壯大、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將永載史冊。

推薦一本書

彭秀良先生撰寫的這本馮國璋傳,中華書局出版,這本書里基本沒有什么戲說的東西,而且就一些存在多種版本的細節(jié),還有詳細考證和作者的嚴謹判斷,值得一讀。

轉載文章僅供學習交流不代表本刊立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民國軍閥史之直系:為何直系里山東人那么多?人資也要講歷史潮流
史克己 | 第四集:上承北洋,下開黃埔(保定軍校傳奇)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史
中國最早的軍校, 比黃埔軍校早22年, 出了1個總統(tǒng), 1600位將軍!
蔣介石在保定入讀的陸軍速成學堂,是一所怎樣性質的軍校
中國近代軍事院校規(guī)劃建筑研究考——以保定軍校為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