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的選購與保養(yǎng)
有錢未必能買到好毛筆,為什么呢?買毛筆不像你買菜,天天買,有經(jīng)驗。那么買毛筆要注意什么呢?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主題。
買筆,我想有四大標(biāo)準(zhǔn):大小,硬軟,長短,厚薄。店里的毛筆非常多,把你不需要的筆排除掉,剩下的八九不離十,基本上就能買到你需要的筆了。
?、匍L短粗細(xì)
毛筆有兩個基本數(shù)據(jù):是出鋒的長度,就是筆頭露出筆桿外面的部分。二子筆頭的直徑,就是圓錐形底部的寬度。通常所說的毛筆大小,決定于筆頭的直徑,也就是粗細(xì),筆頭粗就是大筆,筆頭細(xì)小就是小筆。你要買大筆還是小筆,取決于你要寫多大的字。
通常學(xué)書法,應(yīng)該從大字開始。明代豐坊,這個人經(jīng)常做假畫,名氣不大好,但他是書畫行家,他有一篇文章《童學(xué)書程·學(xué)書次第之圖》說:
“大楷:八歲至十歲,《中興頌》、《東方朔碑》、《萬安橋記》。中楷:十一歲至十三歲,《九成宮銘》、《虞恭公碑》、《姚恭公墓志》、《遺教經(jīng)》。小楷:十四歲至十六歲,《宣示表》、《戎路表》、《力命表》、《樂魏表》、《曹娥表》。行書:十七、十八歲,《蘭亭序》、《開皇帖》;十九、二十歲,《圣教序》、《陰符經(jīng)》、獻(xiàn)之帖。草書:二十一歲,《急就章》、二十二歲至二十四歲,右軍帖;二十五歲,旭、素帖。篆書:十三歲,《瑯琊帖》;十四、十五歲,《繹山碑》;十六、十七歲,《泰山碑》、張有書、周伯琦書、蔣冕書。古篆:十八歲至二十歲,《石鼓文》;二十一歲至二十三歲,鐘鼎《千文》。八分:二十四歲,《泰山碑銘》、《景君碑》;二十五歲,《鴻都石經(jīng)》、《費鳳碑陰》?!?/span>
學(xué)書法確實應(yīng)該先寫大字,大字容易體會用筆的動作。
大楷、中楷和小楷只是習(xí)慣的稱法,沒有固定的標(biāo)準(zhǔn)。就好像我們說“小孩子”,究竟幾歲以下才算是“小孩子”?說不出一個準(zhǔn)數(shù)。豐坊提到,歐陽詢《九成宮》,字大一寸見方,歷史上稱為“寸楷”。以此為準(zhǔn),大致來說,大過寸楷就是大楷,小過寸楷就是小楷。這當(dāng)然是很粗疏的定義。如果要講得嚴(yán)格一點,我想大概至少要寸楷兩倍大,也就是四個平方寸。
書法的基本功是運腕,搖腕的幅度,至少要兩寸。容后詳講。
書法作品的常見形式有兩種,一是屏條。所謂屏條,最早是用于屏條。屏風(fēng)往往數(shù)條成一組,比如四屏風(fēng)就是四屏條。后來屏條和屏風(fēng)分開了,獨立一條也可以成為一個作品。就像這個右面的一個屏條,就是沈尹默先生寫的作品。屏條通常三行或者四行,每個字差不多就是2寸左右,等于1個大楷字。寫屏條的筆,我們稱為屏筆。
還有常見的一種書法作品,就是對聯(lián)。字比較大,如果是四尺高的對聯(lián),寫5個字或者7個字,每個字大小大約就是五六寸上下。那就要用一支比較大的筆,我們稱之為聯(lián)筆。
寫書法用宣紙,每刀100張。四尺對半,又叫四尺半切,其長度是四尺,寬度一尺。
折紙方法很簡單(每次用鎮(zhèn)紙輕輕壓平),豎向折四次,橫向折兩次,共有六十四個格子。(四豎二橫六四格),每格好像一塊豆腐干大小,這就是中國字的兩寸左右,寫一個字。四尺屏條,就是豎寫每格一字;四尺對聯(lián),就是豎寫四格一字。屏條的字相當(dāng)于一個碟子大小;對聯(lián)的字相當(dāng)于一個盤子大小。寫屏條用屏筆,寫對聯(lián)用聯(lián)筆。有這兩支筆,常見的書法作品從小到大都夠用了。
有些店鋪有配對的屏筆和聯(lián)筆賣,兩支筆的配料和做工基本一致,裝在一個盒子中。
我用的聯(lián)筆直徑是12毫米,出鋒是40毫米;屏筆直徑8毫米,出鋒35毫米。
當(dāng)然,有些書法家跟我不同,但是很多書法家以這兩支筆作為基本用筆。
書法常用的字,無論你練習(xí)還是創(chuàng)作,最常用的尺寸,用這兩支筆都可以對付了。
提醒大家,大筆可以寫小字,小筆不可以寫大字。所以,買筆,寧可大一點。
?、谲浻玻?/span>
毛筆本身是軟筆,這里所討論的軟硬,是軟中帶硬,按得下,起的來。如果純軟如綿,一坨稀泥,那樣的筆沒法寫字。所謂硬毫筆,主要是指筆心的軟硬。
你看下圖這支筆,以羊毫為心,狼毫為被,而且被毛又很短,狼毫的硬度就發(fā)揮不出來。
硬毫的優(yōu)點是有彈性,回性好,反應(yīng)快;缺點是容易提,不易按,而且易磨損,價錢貴,壽命短。兔毫最硬,磨損也最快,磨損之后,好像剪了一刀,尖鋒都沒有了。
或圖是純狼毫筆。聽起來好像筆心是狼毫,被毫也是;其實筆心用硬毫,也是需要搭配的。如果心、被全用一種硬毫,以硬輔硬,效果并不好。
我曾請師傅做過幾支純紫毫筆,筆心和被全用紫毫,就是兔毫。價錢貴,實際書寫也不舒服。試過才知道搭配的重要。
狼毫雖然硬度不如紫毫,但狼毫比較長,可以做大筆。紫毫比較短,做不到這么大的尺寸。,
這支筆叫烏龍水,原本是一個傳統(tǒng)的筆名,后來各家筆廠都有生產(chǎn),質(zhì)量相差很大。這支烏龍水是以狼毫為心,牛耳毫為被。牛耳毛有彈性又有粘性,凝聚力相當(dāng)好,吸水力也比較強。牛耳毛毫鋒挺拔,書寫很流利。這支筆直徑7毫米,出鋒33毫米,只適合寫中小楷。
這些筆只是增加趣味而已,不是用來學(xué)書法練字的。軟毫的優(yōu)點是有長有短,做大筆小筆都沒有問題;容易按,一按就彎,所以線條變化多。缺點就是回性弱,彈性差,反應(yīng)慢。軟毫彎了之后要它回復(fù)直,就看你收筆的技巧好不好了。
羊毫有幾種:細(xì)光鋒、粗光鋒和老光鋒等等,來自羊身上不同的部位。左面的小圖就是細(xì)光鋒。羊毫也有比較硬的。湖州的羊毫,往往要搭配嘉興一帶的山羊毫。吃
韋誕《筆方》用紫毫配搭青羊毛為筆心。優(yōu)點是軟硬適中,書寫流暢。最好用的就是兼毫。上圖兼毫筆,筆心是兔毫,被毫是羊毛,筆鋒尖挺,是難得的好筆。
毛筆的軟硬,還要配合紙張。唐朝盧攜《臨池訣》說:“紙剛則用軟筆,……紙柔則用硬筆,……純剛?cè)缫藻F畫石,純?nèi)崛缫阅嘞茨?,既不圓暢,神格亡矣。畫石及壁,同紙剛例,蓋相得也?!本褪怯驳募垜?yīng)該用軟的毛筆去寫,軟的紙應(yīng)該用硬的毛筆去寫?!凹儎偂本褪羌埞P都是硬的,“純?nèi)帷本褪羌埞P都軟。在石頭和墻壁上寫字,跟用硬紙一樣,用軟筆去寫就很相配。
?、坶L短
筆頭的長短,就是出鋒的長短。圖中的三支筆,出鋒的長短相差大。長鋒的好處是儲墨量較高,但出鋒越長,也不容易控制筆尖。短鋒的缺點是儲墨量較少,但鋒短容易控制筆尖。中鋒的優(yōu)缺點在兩者之間,我是比較傾向于用中鋒的。為什么說長鋒不容易控制筆尖呢?筆根連接筆管,但寫字是用筆鋒寫的,手上的力是通過筆根傳遞到筆鋒,如果筆腰很軟,就無法指揮筆鋒,所以筆腰有沒有勁很重要。長鋒筆往往是軟毫,硬毫沒有這么長,結(jié)果造成腰勁不夠,這是要注意的。如果是中鋒、短鋒,就不大有這個問題。
用長鋒,還是中鋒,甚至短鋒,要看你的需要而定。比如寫鐵心篆(如圖中清王澍的鐵線篆),要求線條絕對均勻。如果你用長鋒筆去寫,很容易扭動。清代有些書法家就把筆捆扎起來,只留一個筆尖。其實由一支短鋒筆去寫,那就穩(wěn)定得多了。
宋代姜夔《續(xù)書譜》說:“長而不勁,不如弗長;勁而不圓,不如弗勁?!彼囊馑际钦f,出鋒長但不夠硬,必然筆腰軟,所以不如不長。筆頭不夠圓,四面不對稱,硬了更不聽話,所以不如不硬。
簡言之:
長鋒要配合硬毫,筆采有力才能指揮筆鋒。
對初學(xué)者來說,還是中鋒最好。
④厚?。?/span>
厚薄指筆形,就是筆頭的形狀。左圖兩支筆,出鋒和直徑都是一樣的,但筆頭的形狀相差很大,哪一支好呢?右一支筆,筆頭比較厚實,行話稱之為“濃”。左面一支筆比較薄,或者說比較尖。初學(xué)者往往喜歡很尖利的筆,其實仔細(xì)一想,這種筆的中心長毛少,周圍的被毛短,所以會尖利。尖鋒處飽滿的,應(yīng)該是比較好的筆型。太瘦,稱之為薄,只能是很細(xì)的線條。因為是手工做的,同比毛筆,總會有差別。中圖兩組筆,都是左厚右薄。買筆的時候要看清楚。
尖利的毛筆有利于寫細(xì)線條。但是如果你要寫粗線條,按下的部分多才能寫出來。毛筆按下寫完以后,還要收筆。薄的毛筆收筆動作比較大,來來回回忙個不停。而厚的毛筆,輕輕一按就寫粗了,收筆動作也小。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特殊的筆型。這是明代的細(xì)腰葫蘆筆,是特意用線捆扎以后形成的。用過以后筆腰就會散開,變成普通的筆、還有棗核筆、尖筍筆、蘭式筆等等,這里就不詳細(xì)介紹了。
選購毛筆,大致的結(jié)論就是:
毛筆是用海藻膠固定的。買回后,要洗去海藻膠。這一步,習(xí)慣上稱為“開筆”。
開筆方法:把新筆浸入清水里??蛇m當(dāng)?shù)匕匆幌?,但不要按得太重,以防傷到筆根。用時不過一兩分鐘時間。筆根也要開開。如果不開,不如買支小筆。用紙或毛巾把筆上的水掭干??梢园压P頭拉開一點,容易吸干筆頭里面的水。
開筆的時候,毛筆就開始接觸水了。如果水浸筆根,一是筆毛會發(fā)霉掉落,二是竹管進水之后容易爆裂。所以現(xiàn)在有些筆在筆頭上加了一個套圈,以防爆開。
洗筆以后,要掛起來晾干。所以尾部的掛繩也是很重要的。
以前有些大筆,還會捆扎筆根,防止筆毛蓬散,減少掉毛。
中圖是清代五色琺瑯瓷管斗筆,筆根也是捆扎過的。
你也可以自己動手用線扎一下筆根。在開筆之后,等筆毛干透,就可以扎了。我是用牙線來扎,力度要均勻,把線拉緊。扎過以后,可以收束毫毛,掉毛也大幅度減少,還可以防止水分進入筆管。
毛筆只能慢慢晾干。有些人喜歡給毛筆上刑罰,用電吹風(fēng)吹,放在太陽底下曬,甚至放在火上烤。要知道,筆毛是一種蛋白質(zhì),經(jīng)不起折騰。
尚未干透毛筆不要插入筆筒,防止有水流入筆根和筆管。正確的方法應(yīng)該是筆尖向下,掛在筆架上晾干。
攜帶毛筆外出,可用筆簾。筆簾很便宜,很實用,濕的毛筆也可以攜帶?,F(xiàn)在有一種筆簾,下面有一個布袋,分成好多格,每格插入一支筆,很好用。
洗筆很簡單。①先打開水龍頭,讓水順著毛筆流淌,先沖洗掉濃墨。②用白色碗放在水龍頭下,邊接清水,邊涮毛筆。③待碗中水清,就洗好了。④用干軟的吸水性好的布或紙,輕輕拉開筆頭,掭干筆肚中的水分。⑤再換用一塊干軟的吸水性好的布或紙,輕勻地順好筆鋒,保持圓錐形。⑥懸掛在筆架上,待其自然晾干。
洗筆注意:①不能用熱水洗筆,以免燙傷筆毛。②不要用手直接捋筆擠水。③不要倒放毛筆,防止水入筆根,導(dǎo)致筆管漲裂、筆毛霉?fàn)€。剛洗好的毛筆要順掛在筆架上,不要倒插在筆筒里?,F(xiàn)在用水寫紙練字,臨時擱筆也要盡量注意筆尖朝上、筆管在上。
本節(jié)要點:
毛筆選購:大小,軟硬,長短,厚薄。
怎樣開筆、扎筆。
怎樣洗筆,使用筆架,筆簾。
復(fù)習(xí)思考題:
按照課程介紹的方法,買一支屏筆和一支聯(lián)筆備用。
毛筆買回來之后,自己動手開筆、晾干。
毛筆用過后,如何清洗,保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