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金文,就是青銅器上的銘文。
一、商周青銅器
人類的發(fā)展,經(jīng)過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再進(jìn)入鐵器時代。中國的青銅時代,大約是四五千年前開始,經(jīng)歷夏商周三代,晚商到周達(dá)到高峰。
1.1.青銅器的鑄造:合范法
制造青銅器,合范法是最普通的方法,比較先進(jìn)的有失臘法,但戰(zhàn)國時期才出現(xiàn)。我這里介紹一下最普通的合范法,讓各位有個印象。
青銅器所用的銅,根據(jù)不同用途有不同配方,《周禮?考工記》說有六種,跟現(xiàn)代分析的結(jié)果差不多。青銅器專家馬成源先生在他《中國青銅器》一書中,繪有詳細(xì)的插圖說明青銅器鑄造過程。譬如說,要做一個觶(zhì),注意這不是花瓶。觶和尊都是酒器,尊大觶小。首先用泥土做一個實心的模型,大口向下倒置比較穩(wěn)定。此外底部的圈足,可以分開做,做好后再扣在一起。
做好的模型干了之后,放在底盤上,四面用翻砂的泥包住,稱為“范”?!澳7丁币辉~就是這樣來的。范可以分為幾部分來做,左邊一塊,右邊一塊,上下也這樣,這叫分范。
所以有些人把“合范法”稱為“塊范法”。
如圖中這個范,分成上下左右四部分。把干后的范和模脫離,原先的模就露出來了。然后把泥模刮薄一層,使這個模瘦一圈。
你看,現(xiàn)在模上的花紋都刮掉了。本來模上的花紋,現(xiàn)在印在范上去了。如果不是花紋,是文字,那印在范上的就是反字。
然后合范,幾塊包住一個瘦了一層的模。這時候,原先的模改稱“內(nèi)范”。內(nèi)范和外范之間就存在一層空隙。這空隙的大小,就是將來銅器的厚度。
從上面的小口倒入融化的銅水,銅水就填滿在空隙中。
冷卻后,把內(nèi)外泥范都打掉,就得到一個銅觶。這觶外面有花紋,如果是文字,這時候又恢復(fù)正了。
1.2..青銅器的種類
青銅器是根據(jù)日常生活所需制作的,統(tǒng)稱養(yǎng)器。但有一部分器具,是禮制的表現(xiàn),稱這禮器。禮器表示身份和社會地位,不能隨便使用。通常禮器分三大類:宗器用于宗廟祭祀之禮,又稱祭器。旅器用于師旅征伐之禮,媵(yìng)器用開婚嫁之禮。
下面我舉一些常見的青銅器為例。
最重要是鼎,鼎是炊器,三足,下面燒火。本來是煮肉用的,小鼎可以用來熱酒,煮開水。吃肉這件事情,在當(dāng)時是特權(quán)。據(jù)《春秋公羊傳》所載,天子可以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那老百姓呢?沒有鼎,不能用。它表現(xiàn)出森嚴(yán)的等級制度,由此成為政權(quán)的象征。所以有“一言九鼎”、“問鼎中原”這樣的成語。這是1979年陜西淳化縣出土的西周青銅大鼎。
鼎也有方的,如這個安陽出土的方鼎,四足。系商王紀(jì)念母親的禮器,有銘文“后母戊”三字。
簋(guǐ),原來是盛器,放煮熟的食物。
在祭祀時,鼎供牲內(nèi),簋供奉食糧。這是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秦公簋。秦公簋是祭器,銘文很長,器和蓋上都有字。
普通放食物的銅簋,應(yīng)該像這一個吧。這是2003年陜西寶雞長青村出土的,鑒定為西周早期制品。周禮規(guī)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
簋也有方形的,稱為簠(fǔ)。和簋一樣,也是盛放煮熟的谷物。這是臺北故宮收藏的曾子簠。《周禮》:“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鄭玄注:“方曰簠,圓曰簠,盛黍稷稻梁器?!?/span>
那這些谷牧在哪里煮熟呢?是用鬲(lì)。鬲看起來和鼎差不多,都是炊器,也是三足。但這三條腿很粗壯,里面是空的。放入米和水,下面燒火,就可以煮飯。這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獸面紋鬲,商代晚期。
那要喝酒怎么辦?裝酒有酒壺。像這樣有提手的,稱為提梁壺。
壺比較小,如果賓客多,那就要用到尊?!白稹保F(xiàn)在加了木字旁,變成“樽”。青銅器的“尊”沒有木字旁,廣東話現(xiàn)在還說“一尊酒”。這是國家博物館藏龍虎紋青銅尊,非常漂亮。
尊也有方型的,如臺北故宮藏服方尊。西周中期制品,設(shè)計非常高超,令人驚嘆。底部有銘文,十四字。
喝酒需要酒杯,青銅酒杯稱之為“爵”。這是北京故宮舊藏鳳鳥紋爵,西周中期制品。
吃飯前想先洗洗手可以嗎?當(dāng)然沒問題。洗手是兩樣器具配合使用的。裝水的這一個叫“匜”(yí),客人手伸出來,由侍者徐徐倒水,這是活水,干凈,不是拿個面盆讓你在里邊洗,那是死水。
跟匜配套的是盤,匜在上面倒水,盤在下面接水。不過有些盤,是禮品不是實用器。這是史墻盤,底部有284個字。記錄周文王以來六個王的史料,并作者家世。
宴飲時有沒有音樂可以聽?當(dāng)然。成語不是有“鐘鳴鼎食”這一句嗎,說的就是這件事。邊吃邊聽,對于消化一定很有幫助。編鐘最大的是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鐘,由65件青銅編鐘組成,音域有五個半八度。
還有兵器,保家衛(wèi)國,很重要。兵器各類很多,常見的有戈。這是呂不韋督造的銅戈,有銘文。1957年在湖南長沙市左家塘秦墓出土。
劍,是佩帶在腰上的隨身武器。上至國君,下至武士都有。這是著名的越王勾踐劍,臥薪嘗膽那一位。
兵器還有矛,這是1983年湖北出土的吳王夫差矛。非常講究,上面有銘文,說是夫差自用。其他青銅器還有農(nóng)具、車馬器、錢幣等等。各位今后參觀博物館時,可以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