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嘉偉
《約翰聶夫的成功投資》第一篇
如何評估一個投資者的能力?每年都有各種股神出現(xiàn),但是過一段時間之后他們就銷聲匿跡了,而能通過市場長時間的考驗,能穿越牛熊的卓越投資者其實非常少,今天本書《約翰聶夫的成功投資》的作者就是其中最卓越的,也許他沒有巴菲特有名氣,但是他掌管美國最大的基金——溫莎基金三十年,每年的業(yè)績平均戰(zhàn)勝大盤3.5%,而且基金冒的風險比其他投資方式要小很多,這么大規(guī)模連續(xù)30年做到這一點真的非常難,而他的方法其實并不高深,我們每一個投資者都可以學會,所以投資回報高低的關鍵不是你一定要掌握某種高深的技巧,而是要能堅持簡單的,好的投資策略。
概況起來,約翰聶夫的投資風格包括這幾點:
1 低市盈率
標準是比當時市場上一般的水平低40%-60%,通常在12倍市盈率以下
2 公司的凈利潤增長率超過7%
就是說他并不僅僅要求低市盈率,還要求有一定的增長率,但并不要求是高增長。
3 投資者的收益是有保障的
就是說投資者買入之前收益就是有保障的,衡量標準就是盈利收益率,每股收益除以股價大于5%,他認為就是有一定的保證。
4 總回報率相對于市盈率來說是匹配的
意思是說給投資者的總回報是有保障的,由二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長,來自公司的凈利潤增長,另外就是股利分紅,長期來說,溫莎基金戰(zhàn)勝大盤3.5%,其中2%來自分紅,他非常強調公司要有股利分紅。
5 除非從低市盈率中得到補償,否則不買周期股
意思是說只在安全,回報有保障的前提下買周期股,其實溫莎基金的投資中有三分之一是周期股,他的做法是在行業(yè)不景氣的底部區(qū)間,一般是在行業(yè)好轉之前6-9個月買入,然后靜靜等待。
6 成長行業(yè)中穩(wěn)健的公司
這樣的公司不會高增長,但風險下
7 公司的基本面要好
可以看出他非常關注公司基本面,關注估值,關注市盈率和回報之間是否匹配,關注投資者的回報是否有保障,他并不追求高增長,這說明他是一個保守的價值投資者,同時他的投資是比較集中的,溫莎基金在110億美元規(guī)模的時候,持有的股票是60只,而其中10只股票占了40%,作為對比,彼得林奇最多的時候基金有900多支股票,彼得林奇和約翰聶夫的風格不一樣,前者在中國更有名氣,他的二本書在中國讀者更多,他更像一個兔子,一只超勤奮的兔子,而約翰聶夫則是一個烏龜,他用笨方法堅持朝一個方向走。
約翰聶夫的投資方法十分枯燥,年復一年的尋找基本面好,低市盈率的股票,很少有人可以長期忍受這種無聊和孤獨,因為幾十年的投資生涯中會有無數(shù)的市場誘惑,而他之所以能做到和他的個性有關,他的個性非常認真的,愿意長期的在枯燥的資料中認真研究基本面,一旦認準了就會形成自己的判斷,很難被市場改變,他母親說“他可以和路牌理論一番”,就是這種固執(zhí)的性格讓他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堅持自己的風格,這本書的可貴之處是他堅持的投資原則,精神是可以穿越時間的隧道,照亮我們這些后來的投資者。
本質上來說,約翰聶夫也是一個典型的逆向投資者,這從他投資花旗銀行可以看出來。
1991年5月,花旗銀行的表現(xiàn)讓很多投資者憂心忡忡,花旗銀行在之前給很多發(fā)展中國家發(fā)放了貸款,結果變成了一堆爛賬,同時很多地產抵押貸款也因為房價大幅度下降而陷入麻煩之中,花旗銀行的做法和當時一般的銀行不一樣,他們并沒有選擇把這些房子半價出售,而是堅持持有,報紙,媒體對花旗銀行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股價大跌,董事長很有可能會下臺。
溫莎基金在1987年的時候買了很多花旗銀行的股票,那時候花旗剛換了新的董事長,年增長率達到15%,而市盈率只有7-8倍,那時候花旗是家喻戶曉,萬眾矚目的明星股,但4年后的1991年花旗變成了市場萬人抨擊的對象,這時候溫莎基金持有花旗銀行的平均成本為33美元/股,但這個時候市場上的股價是14美元/股。盡管市場對花旗非常悲觀,但溫莎基金的得出了和市場相反的結論,他們認為花旗的長期盈利沒有變化,所以他們依然大舉買入,這個時候溫莎基金擁有價值5億美元,2300萬股花旗的股票。
為什么約翰敢大舉買入?其實他和花旗的董事長有密切的交流,約翰對花旗董事長堅韌不拔,不眠不休的工作精神非常欣賞,同時花錢銀行只有商業(yè)不動產這一塊收到了較大的影響,而信用卡業(yè)務還是在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盈利能力很強,沒有受到影響,未來房地產市場好轉,肯定會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
1991年12月份,市場對花旗的看法越來越悲觀,《商業(yè)周刊》發(fā)布了一篇文章,《花旗的噩夢將越來越恐怖》,《機構投資者》甚至用一篇封面全是死魚的照片報道了花旗銀行?;ㄆ煦y行的股價進一步下跌,最終跌到只有8美元/股。但是約翰沒有選擇賣出股票,他堅持認為花旗的盈利能力沒有受到損害,隨著房地產問題得到解決未來一定會利潤回升,他認為這時候的花旗就像1987年的美國銀行,當時這個銀行也是碰到類似情況,但后來股價漲了8倍。到1992年,花旗的盈利狀況開始改善,股票的價格也開始回升,溫莎基金開始盈利了,證明約翰聶夫的判斷是正確的。
這就是約翰聶夫的投資風格,他不會跟隨市場熱點,他會一個人和整個市場作戰(zhàn),但這樣做的前提是判斷要正確,要充分的研究和了解,才能有堅定的信念。
約翰聶夫的父母在他4歲的時候就離婚了,18歲的時候父親再度出現(xiàn),然后他在父親的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大學畢業(yè)之后,他到了一個城市銀行工作,職責就是做投資分析,但他那時候剛去,所以人微言輕,只能拼命的學習。好在他非常喜歡學習,比如那時候化工行業(yè)在美國還是新興行業(yè),他為了搞清楚,開始學習各種化學知識,對每一個細節(jié)如饑如渴,很快就達到了專家級別,以至于有一次他去柯達公司考察的時候,接待他們的向導都把他當成了化學工程方面的專家。
在1955年,剛剛經(jīng)歷過二戰(zhàn)的美國經(jīng)濟還處于恢復之中,那年美國的GDP達到了4500億美元的高峰,但是市場還沒有忘記1930年代大蕭條的恐怖記憶,所以市場整體還很保守,但其實整個美國的經(jīng)濟正處于高速增長之中,很多的新行業(yè),新公司出現(xiàn),成長股逐漸受到人們的追捧,道瓊斯工業(yè)平均指數(shù)達到488.4,創(chuàng)下了歷史新高,在這樣的氣氛中,雖然約翰聶夫在銀行的報酬不高,但是進步飛快,很快6年過去了,他27歲是成了這個城市銀行信托部門的領導。在整個50年代,他目睹了成長股的欣欣向榮,但到了1961年也看著這些成長股跌入萬丈深淵。
他開始想換工作,在這之前他去調研克萊斯勒汽車的時候,給他們的投資經(jīng)理留下深刻印象,于是他們交往比較多,這時候一個叫做威靈頓的基金正在物色一個基金經(jīng)理,他們的基金凈值大概7500萬美元,因為之前風格激進投資成長股比較多,但是在1961年-1962年成長股集體崩潰之后遇到了很大的挑戰(zhàn),基金的業(yè)績下降了25%,基金每天處于凈流出狀況,整個團隊迷失方向,無計可施,他們急需一個人來拯救基金,克萊斯勒的投資經(jīng)理推薦了約翰,他同意了。
之后約翰聶夫會如何拯救整個瀕臨倒閉清算的基金,又如何一步步做大的?我們明天接著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