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道提示: 農歷十月十四
閩劇,也稱作福州戲、福青戲,是用福州話演唱、念白的福建地方戲曲劇種。流行于以福州市為中心的閩東地區(qū),也傳播到閩北、閩中以及臺灣和東南亞各地。和門道君一起欣賞閩劇的藝術魅力吧。
在福州還流行著一種“儒林戲”,起自明萬歷年間,以外來聲腔結合俗曲俚歌所創(chuàng)的“逗腔”為主要唱調。清光緒年間已有13家“儒林班”,盛行一時,劇目大多出自文人手筆,如《紫玉釵》、《墦間祭》等。辛亥革命后,儒林班逐漸與平講班 、嘮嘮班三者合一,形成了“閩班”,即今之閩劇。
閩劇的音樂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調、逗腔和小調等四大類組成的:粗獷激越的"江湖調",通俗平暢的"洋歌",典雅婉約的"逗腔",清新活潑的"小調",其中前三類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陽腔、昆曲和徽調的影響,并保留著高腔的幫腔形式,后臺幫腔叫做"掏嶺"。又有吸收自"嘮嘮"的部分唱腔和曲牌。演唱時男女均用本嗓,其特點是高昂激越,樸實粗獷,但也有細膩柔婉的唱腔。
唐代,福州就有歌舞百戲的演出。南宋時,南戲《張協(xié)狀元》采用福州民間小調《福州歌》和《福清歌》作為曲牌。明代,昆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且福州方言戲曲亦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年到辛亥革命前后,福州的儒林班、江湖班、平講班,開始互相吸收音樂唱腔和表演藝術,互相移植上演劇目,彼此滲透,融為一體,發(fā)展成為"閩班".1924年,鄭振鐸先生將《紫玉釵》,《墦間祭》送商務印書館出版。
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閩劇的布景被習慣地稱為“福州派布景”。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居然有自成特色的布景藝術聞名于世,風靡東南亞各國,這在擁有幾百個劇種的我國戲曲舞臺的漫長歷史中并不多見。
清中葉時,徽班在城市會館演出,江湖班、平講班在鄉(xiāng)間廟臺演出,憑借戲臺正中板壁上的“福祿壽喜”、“天官賜?!?、“蝙蝠團壽”等圖案為背景,圖案左右兩門貼有“出將”、“入相”或“出風”、“入雅”橫額,供演員上下場,表演區(qū)僅一桌二椅,常以桌為山,倒椅為井。
中央戲劇學院孫家銓教授曾著文稱:“俞鴻冠、賀逸云是我國舞臺美術界的開國元勛。”“在我國早期的舞臺美術家中有很大一批人是從福建走向全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閩劇在繼承傳統(tǒng)舞臺美術技巧的基礎上,進一步革新創(chuàng)造,舞臺面貌又有了很大的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