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恩,字汝承,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十四年由戶部郎中調(diào)任德安知府,不久改為紹興知府。紹恩為人寬厚,稟性儉樸,內(nèi)穿粗布,外罩父親遺留的舊袍。他到紹興后,建立學(xué)宮,各地設(shè)立社學(xué)。當年大旱,他徒步在烈日下祈雨。不輕易施用刑罰,賑恤貧民,表彰節(jié)孝,使百姓和睦相處。
山陰、會稽、肖山三縣之水匯合于三江口入海,潮汐之日,海水積沙如丘陵,每逢陰雨,河水被沙丘阻塞不能及時泄出,致使良田盡被淹沒,當局不得已只有采取決塘泄洪的辦法,但塘決后水干又不能防旱,遇旱只得再填決口蓄水。每年決填,苦于修筑。紹恩親自勘查各水道,至三江口,見兩山對峙,高興地說:“山下有基石,何不在此建閘?!庇谑钦心际炝?xí)水性的人去勘探,果有石脈橫亙于兩山之間,于是興工修閘。先向水中投下鐵塊大石,然后將裝滿碎磚的籠子沉入水中,以截其流。工程進行不到一半,因潮水沖擊不能繼續(xù)施工,怨聲四起。紹恩卻毫不動搖,祈禱海神。潮水多日不來襲擊,水閘得以竣工。共修堤四五十丈,建閘二十八處。其中內(nèi)閘三座,分別為經(jīng)氵婁、撞塘、平水,其作用是防止大閘崩潰。閘外筑石堤四百余丈,以便阻擋潮水,使閘不受沖擊。在閘邊石上刻出水漲水落度數(shù),以便后人觀察水勢開關(guān)閘門。從此以后,三縣方圓數(shù)百里內(nèi)再無水患。士民為歌頌紹恩的德政,特在閘左為他立廟,每年按時奉祀。多次調(diào)任山東右布政使,直到退休歸家。享年九十七歲。
湯紹恩,字汝承,號篤齋,明代四川普州(今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歷任戶部郎中、安德知府、紹興知府、山東右布政使等職。后致仕歸,年97而卒。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專家。
湯紹恩生于四川安岳,嘉靖十四年(1535)由戶部郎中出知德安府,同年任紹興知府。知紹興后,興學(xué)宮,廣設(shè)社學(xué);緩刑罰,恤貧弱;旌節(jié)孝,濟災(zāi)荒,深得百姓愛戴。
當時,會稽、山陰、蕭山三縣之水,均匯三江口入海。由于潮汐日至,擁沙堆積如丘。遇淫雨內(nèi)潦,則內(nèi)水被沙堆阻隔不能驟泄于外,致使良田淹沒,水澇成災(zāi)。湯紹恩到任后,嘉靖十五年七月,察看山川地勢,了解河道流向,在彩鳳山與龍背山之間倚峽建閘,主持三江閘工程。歷時6個月竣工,全閘28孔,以應(yīng)星宿,長310尺,閘身全部用塊石壘成,石體巨大,每塊重千斤以上。石與石牝牡相銜,膠以灰秫,灌以生鐵,十分牢固。同時,刻水則于柱石。又于次年三月在閘外加筑大堤,5個月告成。長400丈有奇,寬40余丈。同時為分削水勢,又主持在三江塘與三江閘之間相繼興建了平水涇溇、撞塘諸閘,同三江應(yīng)宿閘相配合,形成外扼潮汐, 內(nèi)主泄蓄的三江水系。從此無干旱水溢之虞,改變了三縣水利狀態(tài),對發(fā)展農(nóng)業(yè)、漁業(yè)、養(yǎng)殖業(yè)、航運等具極大作用。
嘉靖十七年,主持將古鑒湖東塘、南塘及通塞的堰、閘改建為水滸,東西橫亙百余里,連成通衢,既利于蓄水,又便于交通。
三江閘工程建成后,錢清江從此納入山會平原的河湖系統(tǒng)之中,成為一條內(nèi)河。錢清江以北的蕭山平原諸內(nèi)河也納入該系統(tǒng)之中,形成了河湖密布、土地平整、灌溉方便、旱澇不虞的三江水系。自北宋末年鑒湖被廢造成洪澇災(zāi)害以來,山陰、會稽的水利面貌又一次得到了根本改變,潮汐出沒的沼澤平原,改造成為富庶的魚米之鄉(xiāng)。紹興人為紀念紹恩的建閘功績,從明代萬歷年起就在府城開元寺和三江閘旁建有湯公祠,每年春秋祭祀。1987年新建的連接三江閘左側(cè)的大橋,被紹興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湯公大橋",以志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