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隆國,原清華大學教授,他在退休10年后,曾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我的退休生活》的文章,非常積極深刻,對咱們新老人的晚年生活,很有借鑒和指導意義!
以下為原文:
1999年(我63歲)退休,延聘3年,當時想,雖然自己過了花甲之年,按中國人的習慣,自己已是一個老年人了,但覺得自己還年輕,精力充沛。
如果能活到80歲,還有將近20年的時間,還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不能坐著等死,將近20年的時間,那該多煎熬?。?/p>
于是我決定找事情做。 (蔣老退休后,寫詩、出書、參加朗誦、參加公益)
我的老年生活是忙碌的,但又是豐富多彩的,充實的,非常快樂的。每天都感覺時間過得很快,不知 加社會活動等等。當然,還要繼續(xù)散步。
在繼續(xù)為社會作貢獻的同時,爭取健康長壽。最近的目標是,爭取健健康康活到90歲。90歲以后,向100歲進軍!
說的真好!我們這一代人的一生過得很艱難,我們這一代人也很豪邁:覺悟高、心胸寬、責任重、貢獻大!
如今老了,退休了,我們也要像蔣老一樣,向100歲進軍!而下面這6句話,讀懂了就能對自己很有幫助!
1
進入老年后,我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會越來越脆弱,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現(xiàn)象。
別幻想長命百歲,時不待人,諸事盡量提前安排,充分利用這段能自己掌握的黃金時間,去做那些原來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去圓那些積年的夢,免得躺在床上動不了時再后悔。
2
退休了,我們應(yīng)該擔負的家庭責任已經(jīng)完成。但是對親人,對兒女都別抱太多的希望,要有最壞的思想準備,“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
我們做貢獻是無條件的,而索取就有條件了,別幻想兒女如何盡孝。不能把“幸福晚年”寄托在兒女身上,而是要根據(jù)自己的能力來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
3
勿給親情加負擔
活出自我風采
常言“久病床前無孝子”,要有自度難關(guān)的準備。
別把親情看得太重,別再制造太多的親請,要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太感情化和人性化了,受傷害的只是你自己。
4
有愛心有掛念
但不癡心不執(zhí)念
我的親戚75歲,原來身體很好,她非常疼愛孫女,晚年在家,常思念孫女,視如掌上明珠,每有電話都要流淚。奉高中,供大學,自己克勤克儉。
但兒子離婚,孫女隨母而去后,她突發(fā)腦病,險些不治。孫女仍在高興地上大學,兒子又有了新家,原來健康的她卻孤獨地躺在病床上,只有老伴陪著她。
所以,老年人對任何事情都不能太癡心太投入了!
5
我的同事退休后已是存款無數(shù),但仍躊躇滿志,拼命掙錢。每周去代30多節(jié)課,喜歡電腦和旅游但舍不得花錢,又沒時間,總認為來日方長。但只兩年后就因癌癥而去世了,病床上我去看他時,淚流滿面,追悔莫及。
我的一位前輩,退休后又代了十幾年的課,直到腦栓發(fā)作,掙錢數(shù)萬,盤點下來,全都給了兒孫。他們要結(jié)婚,要買房,錢不夠,而他的錢又閑在存折上,哪好意思不拿出來呢!到最后身體不行了,掙的錢也沒了。
正是他一次次的提醒,我們才沒有重蹈覆轍。
6
60歲以后大部分老人都有不同程度衰老的表現(xiàn):體力下降,記憶減退,反應(yīng)遲鈍。已經(jīng)不再適合做一些復(fù)雜、煩瑣、責任重大的工作。
所以我想,我們老年人倒不如頤養(yǎng)天年、難得糊涂、自娛自樂。
老年人有好多事情可做,比如:棋琴書畫、吹拉彈唱、吟詩作賦、網(wǎng)上遨游、登高望遠、旅游觀光、美食烹飪......
自己經(jīng)營好自己豐富多采、舒心安逸的晚年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