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把一種古籍的不同版本收集起來,比較它們文字語句的異同,審定其中的正誤,使之恢復或接近本來面目,這種古籍校勘工作通稱校勘。
校:比較、考訂 勘:審查核定 ,??被竞x:比較審定。后來特指對書籍文字正誤真?zhèn)蔚谋容^審定。
·??钡哪康暮腿蝿帐桥謴凸偶谋緛砻婷?,提供盡可能接近原稿的善本,因此,其根本原則就是存真復原。
原書在內容、語言上存在的錯誤和欠缺,不屬于??惫ぷ鞯姆懂?。校勘要解決的是流傳中產生的錯亂訛謬。
·校對是單向的,原稿有絕對權威,以校樣完全改同原稿為最終完成;??笔请p向或多向的,原稿不存于世,用來比勘的二本或多本互相平等,沒有絕對權威,發(fā)現并錄出異文只是第一步。
·校讀:??保渥x。把校勘字句和斷句、疏通文義結合起來,用以指導正確讀懂、讀通古籍。校讀包括:???、斷句、標點。
·文獻古籍主要形態(tài):先秦到隋唐,主要形態(tài)為簡牘、帛書、寫本(今呈現為出土文獻);晚唐五代之計,版刻書籍出現,并在宋代以后稱為書籍的主要形態(tài)(傳世古籍多為此類)。
·先秦??庇涊d:(周)正考父校商之名頌于周太史;子夏與“晉師三豕涉河”
·西漢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主持宮廷藏書校理,這是??睂W史上有案可查的第一例。開創(chuàng)??币?guī)程。
·漢末??贝硇詫W者:鄭玄(《毛詩》鄭箋、《三禮》鄭氏注)、高誘(《淮南子注》《呂氏春秋疏解》)
·南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 開創(chuàng)了一種脫離專書而廣泛討論各種書籍所見訛錯的筆記形式,體現??遍_始作為一種學術獨立發(fā)展的趨勢。
陳、隋間 陸德明《經典釋文》,匯集經典文字注音的專著,同時匯集大量經典異文,概括異文產生的原因和判斷依據。
·宋代著名的??睂V?/strong>:余靖《漢書刊誤》;張淳《儀禮識誤》;毛居正《六經正誤》;方崧卿《韓集舉正》;洪興祖《楚辭補注》;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
·校勘向理論發(fā)展的最初趨勢開始出現于宋代。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體現這一趨勢,提出“實事是正,多聞闕疑”的??狈▌t。
《相臺書塾勘正九經三傳沿革例》,分七類說明文字去取原則。
·元明??背晒?/strong>:元.吳師道《戰(zhàn)國策校注》;明.梅族(加鳥字底)《尚書考異》
·清代??睂W得以獨立發(fā)展。
清??睂V?/strong>:阮元《十三經注疏??庇洝?、盧文召(加弓字旁)《群書拾補》、王念孫《讀書雜志》、王引之《經義述聞》、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俞樾《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
·1931年 陳恒《元典章校補釋例》,即《??睂W釋例》,全面總結??钡睦碚?、方法、原則和通例,稱為標志著??睂W建立的里程碑。
·古籍的基本構成:一定時代的歷史知識、一定時代的語言文字。多數傳世古籍因反復整理的傳抄刊刻,其基本構成已成為多層次的疊加。
·得到大多數人公認的接近原稿的定本,實際上是一個“歷史改定的定本”。在歷次整理中,經歷了該時代知識內容、語言文字的淘洗,而不可能完全符合這一古籍產生時代的知識內容和語言文字形式。越是受重視的古籍,在所經歷的歷史年代里研究整理就越多,所沉積的知識和語言的層次也就越多,且異文與歧解參差錯綜,這就是經典古籍的復雜重疊構成。最為典型的為:儒家經典。
·清代學者段玉裁強調“底本之是非”與“立說之是非”的分別,提出“以賈還賈,以孔還孔”,“不先正注疏釋文之底本,則多誣古人;不斷其立說之是非,則多誤今人”
了解所校古籍的基本構成類型和特點,做好層次辨析,是觀測古籍??薄按嬲鎻驮钡母驹瓌t的重要一步。P269
·??本头椒ㄕ摱?,則為比較分析和科學考證。
·四種??狈椒?/strong>:對校、本校、他校、理校
對校:選定一個版本作為定本,與其他版本逐字逐句進行比較,錄出異文。
本校:比較本書上下文,用本書的語言、文字、知識等各種資料作為依據進行???,發(fā)現并訂正錯誤。前提:掌握本書內容和思想,力避主管臆斷。
他校:搜集、掌握他書中與本書文辭有關的資料,進行考證。通常只能作為旁證。
理校:用理論知識(如本書的思想內容、本書所處時代的語言文字知識及相關歷史文化知識等)作為依據,對文字??狈矫娴膯栴}進行分析判斷。所得結果在沒有版本依據的情況下,只能作為合理的假設,不可輕下結論。
??比∽C范圍在所校古籍之內,稱內證或本證,包括對校、本校。主要地位,起決定作用
??比∽C范圍在所校古籍之外,稱外證或旁證,包括他校、理校。次要地位,從屬與內證。
·??笨甲C從實質上說,就是運用正確的理論,分析可靠的材料,取得確鑿的證據。校勘考證具有綜合考證的性質。
·校勘考證的材料依據:
1.古本舊本:包括發(fā)掘和發(fā)現的簡帛和寫本,具有較高??眱r值
2.古注舊疏:指歷代公認、影響深遠的注疏著作,價值近于古本舊本
3.他書資料:其他古書引文、古書注、古類書
4.甲骨金石碑刻文物資料
·致誤原因
異文:在版本對校中發(fā)現的不同文字。類型:誤字、脫文、衍文、倒文
疑誤:指對校各本不存在文字差異,表面上沒有錯誤痕跡,但實際上可能存在的訛錯。
·??蓖ɡ?/strong>:對致誤原因和錯誤類別的歸納。
1.誤字通例:誤字即書籍傳寫中形成的文字訛錯,是古書中最常見的錯誤現象,又稱“訛”“謬”。分為:字形致誤;語音致誤;文義致誤。
2.脫文通例:脫文即書籍傳寫中形成的字句乃至篇章的缺漏,亦稱“漏”“奪”或“闕”。原因:書籍殘損而缺脫;抄脫;刪脫。
3.衍文通例:衍文即原書本無而傳寫中被后人誤增的文字,亦稱“羨”。抄刻中因疏忽衍入;刪改致衍;與古書形制相關的衍文,如注文誤入正文、旁記誤入正文
4.倒文通例:倒文指原文字句的先后次序被顛倒的現象,又稱“竄”“乙”,糾正倒文叫“乙正”。原因:疏忽致倒;誤乙;錯簡和錯乙。
·底本:??惫ぷ髦杏米魑淖只A的版本。通常選用某一版本系統(tǒng)的祖本,可以是古本或后人的精裝本。
參校本:用來和底本對校的版本,可分主要校本和參考校本。
·具體??辈襟E:對校各本,列出異文,發(fā)現疑誤;分析異文,解決疑誤,審定正誤。
“實事是正,多聞闕疑”
·表達??背晒?/strong>:出校精要;校記扼要;敘例簡要
出校:確定哪些異文必須注出,以示讀者。從義理、考據兩方面著眼,(異文)版本來源是重要方面。
·校改方式:
1.照錄底本,注記正誤;
2.擇善而從,無本不改:采用校者認為正確的文字,寫成定本。
a.直接采用定本,不加??庇?;b定本附校勘記;c、改正底本,并見異文
·校記:校勘成果的具體體現,語言以準確精煉為宗旨。分為簡式和詳式。
·敘例:一本古書全部??惫ぷ鞯目偨Y說明,要求簡要精當,條理清楚地對??钡囊罁腕w例做出全面交代,為讀者提供使用這一校本的綱領性指導,通常置于全書卷首。
完整的敘例應具備的內容:
本書流傳的歷史情況;
2.本書版本源流系統(tǒng);
3.??钡牡妆竞蛥⑿8鞅荆?/p>
4.??彼盟麜?;
5.校勘中所吸取的前人??背晒?/p>
6.出校的具體原則;
7.校改的具體原則和具體方式;
8.對校記和按斷的具體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