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美國東部時間中午12:42,小編的手機猛震,這是我list上的股票有了10%以上突破的信號:EDIT和NTLA同時高漲(老板,我真的是在認真做事哈)。趕緊在密友股票群發(fā)出問號,Yan立即給出鏈接加嘆號;EDIT,入,搶入,高價搶入;NTLA,出,快出,降價拋出。
隨后再看這激動人心重磅消息的具體細節(jié):美國專利及商標局宣布,隸屬于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Broad 研究所繼續(xù)保有2014年獲批的CRISPR-Cas9應用專利。三名法官認為“no interference in fact”。這一結果,也讓這項革命性基因編輯工具的專利之爭大體塵埃落定。
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tǒng)是什么?
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tǒng)是本世紀最為重要的生物發(fā)現(xiàn)之一,2012年、2013年和2015年,Science雜志均將該技術列入年度十大科學發(fā)現(xiàn),2015年更是名列榜首。
基因編輯技術指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xiàn)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而CRISPR-Cas9是目前最強的基因編輯系統(tǒng),被認為能夠在活細胞中最有效、最便捷地“編輯”任何基因。
2016年韓春雨老師的論文引起巨大震動,也是因為韓老師的研究顯示其建立的系統(tǒng)比CRISPR-Cas9更高效。
CRISPR-Cas9專利涉及科學家的主要原創(chuàng)工作
2012年,Jennifer Doudna教授與Emmanuelle Charpentier教授在Science雜志上發(fā)表文章,確認CRISPR-Cas9系統(tǒng)在體外實驗中能“定點”對DNA進行切割。兩個月后,VirginijusSiksnys教授在PNAS雜志上發(fā)表了類似的研究。這些論文表明CRISPR-Cas9系統(tǒng)作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巨大潛力。
2013年,張鋒教授的研究團隊在Science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重磅研究:他們首次在哺乳動物內(nèi)應用了CRISPR-Cas9系統(tǒng),并確認它能在幾周內(nèi)建立起小鼠的疾病模型。此外,張鋒教授的團隊也首次在人體細胞內(nèi)成功地用CRISPR-Cas9系統(tǒng)完成了基因編輯。
專利申請進度表
2012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Broad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先后向美國專利及商標局遞交了CRISPR應用的專利申請。2014年4月,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為后者率先頒發(fā)了專利,而前者的申請至今未得到批準。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認為,Doudna教授與Charpentier教授等人的研究在CRISPR的應用中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因此Broad研究所獲得的專利值得商榷。
今天的結果,意味著Broad研究所在2014年獲得的關鍵性CRISPR專利,與加州大學遞交的專利申請有足夠多的不同。
今天專利判決的直接效應
科學研究不會受到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的專利判決并不會影響CRISPR-Cas9系統(tǒng)在科學界的應用。作為一家非營利性科研機構,Broad研究所樂于將突破性的發(fā)現(xiàn)分享給全球科學界,造福人類健康。因此,Broad研究所也將繼續(xù)與Addgene(非營利性質(zhì)粒庫)合作,分享這一重要研究工具。自2013年以來,全球59個國家的2000多家研究所已經(jīng)從Addgene處獲得了37000多個與CRISPR-Cas9相關的質(zhì)粒與試劑。
Broad研究所在今日發(fā)表的聲明中宣布,將繼續(xù)為業(yè)界的合作伙伴們提供相關研發(fā)工具。
商業(yè)開發(fā)前景迷離
但對于三家希望用CRISPR來進行疾病治療的公司來說,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其中IntelliaTherapeutic和 CRISPR Therapeutics兩家購買使用的均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未獲批準的專利”,這一判決直接讓他們兩家的股票下跌了10%和15%。那么“歡喜”的自然是張鋒教授一手創(chuàng)立的Editas Medicine了,一天之內(nèi),Editas的股票上漲28.84%,最終收于24.3美元。美國大西洋雜志也撰文稱“Editas公司或將成為最大的贏家”。
各方聲明
Broad研究所:“我們遞交的專利并非首個與CRISPR應用相關的專利,但它們是首批描述這一發(fā)明用于哺乳動物基因組編輯的專利?!?/span>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我們‘尊重’這一判定,但是我們?nèi)匀徽J為Jennifer Doudna教授和她的合作者Emmanuel Charpentier是第一個發(fā)明CRISPR基因編輯系統(tǒng)的人?!?/span>
中間小插曲
在2016年的8月,曾在張鋒教授實驗室工作過的研究生的一封郵件曾將這場專利“爭奪戰(zhàn)”再次推向高潮。
2015年2月28日,正值該研究人員3月1日美國簽證過期的前夕,其向Jennifer Doudna教授發(fā)送求職郵件,表示愿意提供更多關于Broad研究所CRISPR實驗的數(shù)據(jù),并在3月2日,得到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職位。
該郵件主題為“Broad研究所的CRISPR專利以及申請貴實驗室的職位”。在郵件中,這位研究人員稱自己“是張峰實驗室2011年期間唯一一名負責研究CRISPR的成員。當時張峰實驗室里CRISPR實驗并沒成功,而且手里有實驗室記錄以及記錄‘實驗失敗過程’的其他文件。”
但后來證明,其中的指控并不準確。
張鋒,何許人也?
張鋒,男,1983年出生于河北石家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1993年隨父母移民美國愛荷華州DesMoines。2017年晉升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理學院終身教授,成為MIT歷史上最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
在2016年《時代周刊》的報道認為,張鋒的工作給CRISPR-Cas9系統(tǒng)帶來了巨大變革,讓科學家們能夠完成先前不敢設想的工作。
(培養(yǎng)下一個張鋒,請看之前推送“厲害了我的王醫(yī)生,竟然在國內(nèi)直接申請到美國綠卡!”)
基因編輯系統(tǒng)專利大戰(zhàn)結束了么?
今天的結果幾乎不太可能翻案;但是商業(yè)開發(fā)大戰(zhàn)仍遠沒有結束,張鋒領銜的EditasMedicine, Inc和JenniferDoudna領銜的Intellia Therapeutics Inc均宣稱自己贏得勝利。
畢竟,今天的判決只是支持Broad 研究所繼續(xù)保有2014年獲批的CRISPR-Cas9應用專利。
感謝Henry授權發(fā)布,編輯Daniel;小伙伴有哪些心得,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