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鍋,川菜的制作方法之一,起源于四川省德陽市。其特點是口味麻辣鮮香。隨后在重慶、湖南、湖北、江西一帶流行,因為這幾地的口味較為接近,隨后火爆于全國。
與火鍋和湯鍋相比,湯少,味更足;不需要自行點菜,菜品搭配相對固定,可直接食用。在操作上,干鍋比火鍋和中餐更為方便,占用廚房面積小,因而受到廣大消費者與投資者的喜愛。干鍋是市場潛力十足的餐飲種類。其主要品種包括:干鍋雞、干鍋鴨、干鍋蝦、干鍋蟹、干鍋耗兒魚、干鍋兔、干鍋牛蛙、干鍋排骨、干鍋牛肉、干鍋素菜等。
本期的重點不是放肉,因此,我們以一菜為例,簡述大致制作步驟:鴨胗片、鴨心、鴨腸段、鴨肝入五香鹵水鹵熟。鍋入底油,煸香蔥姜片,調入干鍋醬小火炒勻,下入鴨四寶和黃豆芽旺火翻炒,淋干鍋油,裝入鍋仔中帶火上桌。其它干鍋類的做法步驟均類似,大家可以網(wǎng)上搜索一下,如果有需要,之后可以專門做一期干鍋XX的制作方法。
這里重點介紹干鍋味道的關鍵:干鍋油和干鍋醬。
準備工作:
1. 紅油豆瓣醬750克先入油炒香。
2. 香料:八角30克、沙姜15克、丁香15克、桂皮30克、草果30克、花椒60克、羅漢果2個分別用干布擦凈待用。
3. 凈鍋入450克鹽、400克黃豆,小火翻炒至表皮爆裂。
4. 關火晾涼后過濾鹽,將黃豆放入攪拌機攪打成粉待用。
技術點:黃豆與鹽同炒的好處是受熱均勻,不會把黃豆炒成一邊黑一邊黃的狀態(tài)。
操作:
5. 鍋入色拉油500克燒至五成熱,先放入炒香的紅油豆瓣醬,然后調入步驟2中的全部香料,邊攪動邊小火翻炒,時間持續(xù)40分鐘至香味完全被激發(fā)。
6. 倒入李錦記柱侯醬350克、香辣醬250克、干紅辣椒節(jié)100克、醬油800克、冰糖500克。
7. 小火炒至起泡
8. 再加入清水3000克大火煮沸,添入大骨(改刀成大塊)1000克,改小火熬4小時。
9. 撇去浮沫,涼透后過濾香料渣,揀出骨頭。
10. 放入500克豆瓣醬(不必提前炒香)、100克花生碎、20克芝麻、步驟4中炒好的黃豆粉、10克鹽、20克味精、20克香菜末、250克紅豆腐乳炒勻即成基礎干鍋醬。
11. 連汁帶醬約剩12斤。
準備工作:
12. 200克香蔥洗凈.
13.八角、花椒、香葉、白芷、沙姜、陳皮、草果、肉蔻各30克擦凈,2棵香茅草洗凈。
正式操作:
14. 鍋入色拉油2000克、雞油2000克及牛油500克。
15. 下入所有香料和200克香蔥小火熬40分鐘。
16. 關火撈出料渣。
17. 再放入全部基礎干鍋醬小火熬制10分鐘,自然冷卻后醬會下沉,油則漂在上層。
18. 將油撇出,約有4000克。
19. 倒入壇子內(nèi)封口,置于陰涼處靜置3至4天即成干鍋油。
20. 下層的醬即干鍋醬,約有10斤,放入冰箱中冷藏保存。
油、醬按比例配合使用:
這款干鍋醬適合禽類、海鮮類和蔬菜類干鍋菜的制作,其中“干鍋羊肉”、“干鍋香辣蟹”、“干鍋茶樹菇”算是網(wǎng)紅菜品,在朋友圈和網(wǎng)上都很火,很受歡迎。
使用比例
干鍋小歷史
干鍋發(fā)源于川北地區(qū),但真正將干鍋發(fā)揚光大的是德陽。在2000年開始由綿陽開始流行,并逐漸風靡全國。大鍋中鍋小鍋,最特色的是干鍋鴨掌入口即化,麻中有辣,在麻辣的同時又有一種獨特的原料鮮味,還有干鍋兔、干鍋雞、干鍋雞雜等,吃完之后加入上湯,再點一些涮菜,如毛肚、鵝腸、素菜、耗兒魚等等以防不夠吃,干鍋在底料和干鍋香辣油上最為講究,每一鍋都是經(jīng)過獨特秘方配制,然后經(jīng)過特殊工藝炒制而成,干鍋料最重要的就是新鮮。
干鍋轟動一時之后,成都等市開始效仿,隨之演變出更多特色的干鍋系列,萬變不離其宗罷了,變的只是原料和原料處理方式,原料不同,成型的干鍋散發(fā)出來的香氣和味道也有所不同,城市的忙碌氛圍與格調的融入使得干鍋又萌生出了另一種格調,之后又有了干鍋的改良技法和品種,于是麻辣香鍋出現(xiàn)了。
小編最喜歡干鍋雞翅、干鍋鴨頭、干鍋蝦、干鍋香辣蟹,不知你最喜歡吃什么呢?可以評論區(qū)留言,另外歡迎收藏+轉發(fā),感謝您的閱讀和支持!
聽說點關注的人,怎么吃都不會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