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靈仙/于鄭州
孝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家里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wěn)定倫常關系的表現(xiàn)。所謂“百善孝為先”,反映的是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9月28~29日,第二屆太湖國學講壇系列講座在吳江舉行。來自各地研究孝文化的專家和文化學者齊聚一堂,從不同維度解讀中華孝道文化。
“孝心是最核心的感情”
思鄉(xiāng)詩,思念父母、親人、故鄉(xiāng),表現(xiàn)的是孝心、親情、鄉(xiāng)情。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向斯認為,這三種感情中最核心的是孝心。
對于孝在中國有多久的歷史?他的回答是:孝是與生俱來,在血脈中的,中國文明有多久,中國的孝就有多久。談到孝的本義,向斯指出,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善事父母。中國圣賢則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之語,要盡到子女的責任。
中國在位最久的皇帝康熙,每天早晚必到慈寧宮向孝莊問安。玉輦路過慈寧宮門前,康熙必下轎。每次出行時,如祭祀祖靈、到避暑山莊等,康熙總是一大早來到慈寧宮,等待太后梳洗完畢、上馬,并追隨在太后身邊,照顧得無微不至。孝莊生病時,康熙衣不解帶侍奉左右……孝莊去世后,康熙守孝三年。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過,孝是讓父母有衣服穿、有飯吃,就是孝了嗎?有很多人在國外事業(yè)有成,他們盡孝了嗎?對父母的身體、晚年有什么安排?他們盡孝了嗎?這值得我們深思,你如果不孝,還能稱為事業(yè)有成嗎?
“維護好家的秩序,只能是通過孝道”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翟學偉認為,維護好家的秩序,靠法律是不行的,只能是通過孝道。孝對維護一個大家庭的和諧、有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家和萬事興”,要想家和就要有序。如果每個人都要講自己生活的道理,那這個家就沒辦法維持,只能各過各的?!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門就喊“大伯、大媽、阿姨……”,就是將家擴大到社會上去的表現(xiàn)。
如何讓家庭擴大、綿延不斷?翟學偉說,每個人都是家庭環(huán)節(jié)上的一個人,每個人都要為家庭做事:積極的事和被動的事。一言一行,要對家庭負責任,傳宗接代,光宗耀祖。由此可見,中國人的臉面觀就是為了家庭,為了光宗耀祖。
孝要在情里找,在理中找是不行的。中國人講人情,人的本能之情,孝是真情的流露。然而哭喪隊等形式,這種用錢買來的情,還能稱之為情嗎?
“孝道不是用來講的,是用來做的”
臺灣地區(qū)著名文化學者杜忠誥認為,儒家的“成人(仁)”教化中,強調心胸要大,時中庸常(中庸)之學,講的是做人要有中道的靈感,中道的智慧。庸則常也,要有一顆平常心來面對一切。你越是有平常心,越能回到人的一個基本點,你就更像一個人,這是儒家的基本教化。
儒教是成德、成(大)人之教。儒家經(jīng)典以《論語》、《孟子》、《中庸》等為主,教你不管從事哪一個行業(yè),先把人做好。做人是指對父母、對兄弟姐妹,對你有恩情的人懂得感恩,如果不懂得孝敬的人,你就不能稱為一個人?!叭省笔侵溉烁酥g,人跟物之間的各種關系。孔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其意為: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孝道是“成人(仁)”的根本。
傳統(tǒng)孝道的當代實踐主要有以下幾點:感恩報本,時習自強;率性束脩,改過遷善;設身處地,忠恕盡心;敦倫盡分,安此身心。經(jīng)典的引導是心靈的地圖,如何能夠通過經(jīng)典的幫助,在社會高度發(fā)展的情況下,利用我們的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的智慧、中道的靈智,來幫助我們過一個快樂帶勁,充實圓滿的現(xiàn)代生活。
每個家庭,每個人都需要經(jīng)典,遵照儒家的孝道來過活。
歡迎你進入威靈仙的360個人圖書館
http://www.360doc.com/myindex.aspx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