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文:1948年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讓共產黨戰(zhàn)勝了國民黨 | 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 | 十句經(jīng)典話 寫盡中國史 | 中國神仙排行榜 | 古代15個游牧民族全解 | 10秒殺一人,殺滿100天 | 歐洲44國為何無法大一統(tǒng)?
本文由小號特約作者原創(chuàng)發(fā)布
坐在尊貴的龍椅上,朱棣終于有機會撫摸執(zhí)掌帝國的權柄,但是他心中久久難以平靜,
朱允炆呢,是生?還是死?
他這個不成器的侄子的下落,一天消息不確切,他朱棣就一天坐不穩(wěn)龍榻,
金碧輝煌的宮殿,染上了一層陰霾,朱棣思緒飄遠,想到了發(fā)動靖難,圍攻皇城的那一夜的火光。
那夜的火光清晰又熾熱,紫禁城在其中被熊熊炙烤,卻顯得威嚴又壯觀。
他勤王的軍隊匆匆趕來,在一片廢墟中在尋找著什么,朱棣手心緊張到冒汗,但還得裝作威嚴和悲痛的樣子。
怎么樣了?找到了沒有?
循著士兵的手指,朱棣看到了一具面目全非的尸體,他馬上就走了過去,“認出”了自己的侄子。
“你怎么怎么糊涂啊,我這次為清君側而來,你卻如此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顧?!?/p>
話雖這么說,但朱棣心里一點也沒有把握,直到今天,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都是他的一根心頭刺。
永樂二十一年的一個深夜,遠征路上的朱棣正在休息,忽然有人前來通報,要見朱棣。
皇帝的酣睡,豈容人打擾?
朱棣當然是不樂意了,但是當內侍側在他耳邊提到一個名字的時候,朱棣突然清醒,睡意全無。
“快召他進來見朕!”
朱棣的此時的神情,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猜測到,他一定充滿了惶恐,緊張,興奮,等種種情緒混合在一起。
那個人進來見了朱棣,兩個人密探了一夜,說了什么?史書沒有記載,但我們知道一定和建文帝的下落有關,第二天的朱棣神清氣爽,扎在他心頭久久的那根刺,終于拔了下來。
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就這么成了一個千古的謎團。
現(xiàn)在我們回頭在觀察這場靖難之役,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的疑竇,歷史的波云詭譎告訴我們,一切覺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已經(jīng)承繼大統(tǒng)的建文帝,終究還是敗給了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皇帝之位,拱手讓人,引為遺憾。
活該嗎?
我們現(xiàn)在來看,一切都顯得不可思議,朱允炆,輸?shù)奶珣K,輸?shù)奶粦摗?/p>
要知道,當時引兵造反的朱棣,最早也不過有隨行的八百親兵,而堂堂朝廷的幾十萬大軍,居然在這場造反里,顯得毫無用處。
朱允炆有優(yōu)勢,相比于燕王朱棣,當時真的是天大的優(yōu)勢,縱觀歷史,以藩王之身份,反抗中央成功的,有幾個?
朱元璋高瞻遠矚,若想給他孫子留下的江山,必然是穩(wěn)固的,可以說,對于藩王,還有大臣,武將,朱元璋已經(jīng)做好一切的預防措施。
有人說,朱元璋殺了很多大臣,導致朱允炆最后無人可用,不是這樣的,朱元璋殺的,都是貪贓枉法,或者驕橫不服管教的,那些能用的文武大臣,朱元璋都是好好對待,就等著他駕崩之后,將一切放放心心的交在朱允炆的手上。
郭英和耿炳文,開國名將,若論軍事才華,比起朱棣也只強不弱。
可是呢?
朱允炆還是輸了。
僅僅三年時間,以八百親兵起家的朱棣,就以叛逆之身,戰(zhàn)勝了一個擁有正義,名分,帝國財力,軍事資源的朱允炆,大明帝國從此改天換地,換了新主人。
現(xiàn)在的我們觀察這場對決,可以發(fā)現(xiàn),不管怎么看,朱允炆當時若想除掉朱棣,其實有很多次機會,但每次都錯失良機,一步錯,步步錯,最終將他推向了萬丈深淵。
我們一起來看下,朱允炆究竟都輸在了哪里。
1.點燃導火索
首先靖難之役的導火索,就是削藩。
可以說,這次削藩是朱允炆做的最愚蠢的行為,是一切禍亂的根源。
他做的太急,太快,沒有給藩王留后路,也沒有給自己留后路,我們都知道,藩王,自古都是皇帝一塊心病,怕自己的兄弟造反奪皇位,這心病在朱允炆身上可就嚴重的多了。
因為他從小是孤獨怕了,年紀輕輕當上皇帝,身邊的叔叔舅舅的,一個個的都要比他能力強,還手握重兵,
可是朱元璋會有這么傻嗎?他既然傳位給孫子,又怎么能不考慮藩王勢力過強,威脅中央的情況。
我們都知道,秦滅六國后,取消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看起來是制度進步了,其實也是給秦國埋下了隱患,那就是一旦不分諸王,邊境一代誰來防守?萬一中央遭到打擊,沒有地方的諸王勢力,血脈直接斷絕,那皇族宗室說亡就亡了。
對于明朝也一樣,朱元璋分諸王,其實是讓那些皇親國戚作為長城一代的鎮(zhèn)守力量,維護中央的和平,而在事實上,朱元璋也對地方的藩王做了限制,對俸祿還有職權,朱元璋都進行過削弱,所以呢,這些諸王看似強大,其實相對于中央,還是以卵擊石。
但是朱允炆呢?偏偏要對藩王趕盡殺絕。
所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朱允炆想削蕃,那些藩王基本上是沒有還手之力的,一年之內連廢五個王,周王和代王以“貪橫暴虐罪”被逮捕,周王被發(fā)配云南,代王、齊王被貶為庶人,尤其是湘王,被逼到不堪負重,憤然帶著全家自焚。
這一系列動作,太毒,太快,反而打草驚蛇,讓燕王朱棣緊張了起來。
這一下,就錯了,他們沒有挑最硬的骨頭燕王朱棣先下手,反而先易后難,最后才收拾燕王,可是這個時候呢,已經(jīng)遲了。
朱棣看在眼里,心中明了,朱允炆的這一系列動作,其實全部都是在針對自己,這讓他有時間為反叛做出準備,所以到頭來,朱允炆得罪完了他的那些親戚,朱棣反而毫發(fā)無損。
2.難下殺手
朱允炆有沒有機會殺掉朱棣,直接結束這場叛亂?
有的。
建文元年三月,朱棣親自入朝覲見,這可是個天賜良機,拿下朱棣,未來可高枕無憂,但是呢,朱允炆沒有聽左右的建議,將朱棣放了回去,自那后,朱棣就回去裝瘋賣傻,裝著得了瘋病的情況。
同年,朱棣的幾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等入朝覲見,大臣有建議,說把這燕王的兒子都扣押了,以此來要挾朱棣,然而,又被朱允炆拒絕了,從此放虎歸山。
在后期的戰(zhàn)場上,朱允炆依然不敢下殺手,他發(fā)下命令“勿使朕有殺叔之名”看起來是宅心仁厚,那當年他逼到湘王自殺,怎么就不宅心仁厚一下?
其實是害怕,其一,是害怕自己落下殺叔的惡名,但是他心里想的,是把朱棣殺死,但又不想親手殺死,來保全他的仁德之名。
其二,是朱棣肩負著守衛(wèi)邊境,抵抗北元的大任,朱棣一除,京師就要受到威脅,所以到了朱允炆這里就很矛盾了,敢想,又不敢做,優(yōu)柔寡斷,瞻前顧后,難成大事。
幾次除去朱棣的好機會,都被朱允炆放過了,那他的失敗,確實有點咎由自取。
3.名分之爭
朱棣再怎么作亂,大逆不道,亂臣賊子,都是他老朱家的事情,根本和什么民族大義沒有關系,不是生死存亡的國家民族斗爭,說白了,就是統(tǒng)治階級的頂層內斗。
對于大臣來說,管你誰做皇帝,只要姓朱就行,對于老百姓來說,管你誰做皇帝,只要讓我們生活的太平,有飯吃就行,而且前面的削蕃太過猛烈,等于把整個大明宗室,都放到了朱允炆的對立面。
所以從一開始,這些大臣和將領們對于這次平叛行動就不是很積極,燕王朱棣的大軍,有時候一路而進,其實直接投降的將領也不少,有些將領抵抗,是為了守朝廷的大義名分,而不是為了守朱允炆的天下,就必如燕王攻擊彰德,守將趙清就對燕王說:
天命在燕,臣非不識。時勢歸燕,臣非不知。但臣受朝廷之命,而守此城,今天命尚未改,時勢尚未定,而一旦以城降人,恐燕殿下 亦不樂有此不忠之臣也。殿下若朝至京城,夕下二指之帖以召臣,臣不敢不至。今 為朝廷守此城,死則死此城,尚不敢貪富貴,而貽羞于古也。
其次,燕王當然不會讓自己背上亂臣賊子的名義,他必須反復伸張自己的正義性,說自己是為了勤王,是“奉天靖難”要不斷的給自己找借口,讓自己的這次叛亂行為師出有名。
4.用人不當
靖難之役開始了,本來朱允炆這一方勝算還挺大的,他派了老將耿炳文為北伐統(tǒng)帥,
前期也是,把朱棣的軍隊打得叫苦連天,朱棣想強攻真定城,卻因為耿炳文嚴密的防守,連打三天,都毫無作用,朱棣知道耿炳文是開國老將,還真的不好打,就撤退了,消息傳到朱允炆那里,卻認為耿炳文能力不強,結果換了個李景隆。
這家伙可把朱允炆坑慘了,李景隆枉為名將之后,其實是個大廢材,與朱棣作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每次戰(zhàn)敗,都等于在給朱棣送兵,最后主動打開城門,歸降燕王。
5.瞎指揮
朱棣打算拼死一搏,直驅長江以入南京,本來盛庸和徐輝祖已經(jīng)把朱棣包了餃子,此時朱棣的軍隊也死傷慘重,只要建文一方一鼓作氣,就能甕中捉鱉,結束朱棣的叛亂。
偏偏在這時候,朱允炆不知道哪根筋抽了,下令全線撤退,保衛(wèi)南京,本來誅殺朱棣已成定局。這下好了,一撤退,讓朱棣大軍死里逃生,而后節(jié)節(jié)勝利,直至攻克南京。
皇宮換了新主人,燕王朱棣成為了永樂大帝。
說了這么多,我們來看朱允炆這個人,就不是個當皇帝的料,根本玩不過他老謀深算的叔叔朱棣,以前我們總是把一切的緣由都歸結于朱棣反叛這種外部因素。但現(xiàn)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朱允炆的敗局已定。
造成他悲劇的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這小子太不聽話了,根本不聽自己祖父朱元璋的話。
當時朱元璋早就料到了現(xiàn)在的情況,專門把朱允炆叫到身邊問:“你以后怎么對待自己的眾位叔父啊?”
朱允炆自信滿滿的回答:“當然先是用德行感化他們,然后再用禮法約束他們,不行,就削他的封地,再不行,就貶黜他為庶人,還不行,我就起兵討伐他們?!?/p>
朱元璋高興的說:“對對就是這樣?!?/p>
結果呢?等他當上了皇帝,就把當初和祖父的對話當做耳旁風了,一上來就削蕃,最后釀此惡果,實在是讓人嘆息。
當皇帝,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皇位不是鐵打的,不是坐在位子上就穩(wěn)了,然后想干嘛就干嘛,要想坐穩(wěn)還得有本事有能力,一而再再而三的作死,就算是皇帝,也得被拉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