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七 五個四角攢尖頂 圖八 正脊為三段歇山,屋頂五重,三層歇山
圖九 八角攢尖重檐頂 圖十 藏式平頂、歇山頂
圖十一 兩個歇山屋頂呈“工”字形布列 圖十二 三個歇山頂從前至后抬高,前后兩個重檐
圖十三 兩個歇山屋頂呈“工”字形,布列,廡殿形檐頂 圖十四 四個歇山頂屋脊相交、重檐
圖十五 重檐歇山頂 圖十六 重檐盝頂
圖十七
重檐歇山,屋脊呈丁字形相接 圖十八 藏式平頂,歇山頂
圖十九 三個歇山卷棚頂相連,形成“勾連搭”形式 圖二十 屋頂為卷棚歇山頂呈現(xiàn)萬字形
(四)屋脊(圖二十一、圖二十二、圖二十八):屋頂兩坡面相交隆起之處,一般用瓦條和磚壘砌而成。最初是一種防漏措施,后演變成優(yōu)美的曲線輪廓和活潑的屋頂裝飾。屋脊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名稱:正脊、垂脊、戧脊、博脊。
1、正脊(圖二十一、圖二十二):又叫大脊、平脊,位于屋頂前后兩坡相交處,是屋頂最高處的水平屋脊,正脊兩端有吻獸或望獸,中間可以有寶瓶等裝飾物。
2、垂脊(圖二十一、圖二十二):在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shù)慕ㄖ献哉箖啥搜刂昂笃孪蛳?,在攢尖頂中自寶頂至屋檐轉(zhuǎn)角處。
3、戧脊(圖二十一、圖二十二):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頂中,其兩個斜屋面交接處所形成的外角。又稱岔脊,是中國古代歇山頂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度,對垂脊起支戧作用。在歇山頂建筑中,垂脊的下方從博風(fēng)板尾處開始至套獸間的脊,叫做“戧脊”。重檐屋頂?shù)南聦娱埽ㄈ缰亻軓T殿頂和重檐歇山頂?shù)牡诙埽┑拈芙俏菁挂彩菓昙?,稱重檐戧脊。對廡殿頂自正脊兩端之房檐的屋脊,一說也稱為戧脊,但另一說為垂脊。戧脊上安放戧獸,以戧獸為界分為獸前和獸后兩段,獸前部分安放蹲獸,數(shù)量根據(jù)等級大小各有不同。
4、博脊(圖二十一):位于山花下的屋脊。
(五)屋頂裝飾(圖二十三——圖三十三 ):
1、吻獸(圖二十三):包括有正吻、垂獸、戧獸、仙人走獸、套獸。常見的正吻和仙人走獸。
鴟尾:即螭吻、祠尾、蚩吻、龍吻、正吻、,龍的九子之一,平生好吞,喜歡東張西望,經(jīng)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并有一劍以固定之。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zhèn)邪之物以避火。也就是殿脊上的獸頭之形。在古建筑中,“五脊(廡殿)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
圖二十三 鴟尾 圖二十四 山花
2、山花(
圖二十四):歇山式的屋頂兩側(cè)形成的三角形墻面,叫做山花
。
3、懸魚(圖二十五、圖二十八):位于懸山或者歇山建筑兩端的博風(fēng)板下,垂于正脊。懸魚是一種建筑裝飾,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因為最初為魚形,并從山面頂端懸垂,所以成為“懸魚”?!皯音~”一詞初是官吏廉潔的代名詞,后在發(fā)展過程中,漸漸抽象簡單化了,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裝飾形式,有的甚至變成了蝙蝠,以取“?!敝?span style="LINE-HEIGHT: 28px;">。
圖二十五 懸魚 圖二十六 蹲獸與儐伽
4、蹲獸
(圖二十六、圖二十八):又稱走獸,垂脊獸,戧脊獸等,是宮殿建筑廡殿頂?shù)拇辜股?、歇山頂?shù)膽昙股锨岸说耐哔|(zhì)或琉璃的小獸。瓦獸的數(shù)量和宮殿的等級相關(guān),最高為11個,每一個獸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
。
5、儐伽(圖二十 六 ):在蹲獸前的仙人。
6、塔剎、寶瓶(圖二十七、圖二十八):位于屋頂正脊中間。剎、塔剎是塔頂端的飾件,有圓有尖,一般分剎頂、剎身、剎座三部分。
7、瓦作(圖二十九、圖三十):也叫瓦件,施于屋頂,用于遮擋雨雪的建筑材料。中國最早的瓦作出現(xiàn)在西周時期,均為陶瓦。琉璃瓦最早則出現(xiàn)在北魏時期。瓦作包括板瓦、筒瓦、勾頭瓦、滴水瓦、帽釘。
圖二十九 瓦作 圖三十 瓦作
(1)筒瓦(圖三十一):用于大型廟宇、宮殿的窄瓦片,制作時筒裝,成坯為半圓狀,經(jīng)燒制成瓦。一般以粘土為材料。
(2)板瓦(圖三十二):覆蓋屋頂用的一種大瓦,瓦面較寬,彎曲度較小。板瓦兩側(cè)稱為瓦翅,瓦翅向上鋪在屋頂為仰板瓦,其上可覆筒瓦,構(gòu)成筒瓦屋頂,也可覆瓦翅向下的板瓦,構(gòu)成仰合瓦屋頂。
圖三十一 筒瓦 圖三十二 板瓦 圖三十三 瓦當(dāng)
(3)瓦當(dāng)(圖三十三):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圓型擋片瓦,是用以裝飾美化和蔽護建筑物檐頭的建筑附件。瓦當(dāng)上刻有文字,圖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做圖案的。瓦當(dāng)?shù)膱D案設(shè)計優(yōu)美,字體行云流水,極富變化,有云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致的藝術(shù)品。
(4)滴水(圖二十九、圖三十):板瓦每一列形成一條排水溝為“一隴”,每隴最下一塊帶有如意頭狀者叫做“滴水”。
(六)斗拱(圖三十五——圖三十九):斗拱在宋代被稱為鋪作,它是中國木構(gòu)架建筑中最富有特色的結(jié)構(gòu)構(gòu)件,因其重要的作用,故而成為我國建筑學(xué)會的會徽。(圖三十四)。斗拱位于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圖二十八),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組成(圖三十六),是建筑屋頂和屋身立面上的過渡。一組斗栱又可與另一組斗栱組合,層層迭迭,形成龐大的建筑構(gòu)架。其功能是可將屋頂?shù)闹亓科骄稚⒃谥?,也可用來挑出屋頂?shù)奈蓍?,使屋頂線條成曲線,減輕沉重感,也有利排雨。斗拱在古建筑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它位于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gòu)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chǔ),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
二是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檁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yōu)美、壯觀。后來斗拱逐漸變?yōu)檠b飾,成為區(qū)別建筑等級的標志。越高貴的建筑斗拱越復(fù)雜、繁華(圖三十七、圖三十八)。
三是它構(gòu)造精巧,造形美觀,如盆景,似花籃,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gòu)件。
四是這種結(jié)構(gòu)和現(xiàn)代梁柱框架結(jié)構(gòu)極為類似。遇有強烈地震時,采用榫卯結(jié)合的空間結(jié)構(gòu)雖會“松動”卻不致“散架”,消耗地震傳來的能量,使整個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起到抗震作用。
斗拱的分類:頭拱的分類很多,形制復(fù)雜。
一按其所處的位置可以分為內(nèi)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二還可分為柱頭斗拱(宋稱柱斗輔作)、柱間斗拱(宋稱補間輔作)、轉(zhuǎn)角斗拱(宋稱角鋪作)。其中,尤以轉(zhuǎn)角斗拱的結(jié)構(gòu)最為復(fù)雜,所起作用也是最大(圖三十九)。
元代以后,梁、柱節(jié)點上的斗逐漸變小,與唐宋建筑中的斗相比,結(jié)構(gòu)作用減弱,裝飾性加強。到清代斗幾乎蛻化為裝飾性構(gòu)件。因此,根據(jù)“斗拱之組織與比例大小,歷代不同”的特點,“每可籍其結(jié)構(gòu)演變之序,以鑒定建筑物之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