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重點知識梳理
(完全按教師資格考試新大綱 )
(一)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1.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國內: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記載在《論語》中,孔子從探討人的本性入手,認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個性差異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張“有教無類”。孔子的學說以“仁”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忠孝和仁愛??鬃拥摹安粦嵅粏?,不悱不發(fā)”表現(xiàn)啟發(fā)性教學原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和行動相結合,要求學以致用。
(2)孟子,我國戰(zhàn)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國教育史上占著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稱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論。他把人性歸于天性,把道德歸于人性,又把人性歸于天賦,構成了他的先驗主義的人性論。著有《孟子》一書。
(3)墨子,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始創(chuàng)人。創(chuàng)立墨家學說,并有《墨子》一書。墨子是躬行實踐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貢獻。一、指出教與學是不可分的統(tǒng)一體。他把教與學比作和與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適息”。
二、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則。他要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自然發(fā)展安排教學程序,做到“深其深,淺其淺”,使學生能“淺者求淺”,“深者求深”。
(4)戰(zhàn)國末年,中國出現(xiàn)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獻《學記》。《學記》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5) 王充,我國古代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著《論衡》。在教
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視環(huán)境的影響和教育的作用。他雖然認為人性有善有惡,但他肯定善惡是可以改變的?!霸诨辉谛浴?,重要的是教育。“譬猶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 丹則赤”,又如“篷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緇,不練自黑”,“人之善性,可變?yōu)閻海瑦嚎勺優(yōu)樯?,由此類也”?/p>
(6)朱熹,我國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重視家庭教育與小學教育是其教育主張的一大特點。他認為只有通過嚴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學子“變化氣質”,他制定了《童蒙須知》、《程蒙學須》和《訓蒙詩》等,作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則。
(7)黃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訪錄》。黃宗羲并提出“學貴履踐,經(jīng)世致用”的理論實踐并重的教育學習觀點。
(8)蔡元培,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其著作輯有《蔡元培全集》。蔡的主要教育思想為:a.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義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方針,認為要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必須在“共和精神”的指導下,接受五個方面的教育: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b.主張“思想自由、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思想;c.強調發(fā)展個性,崇尚自然。為使學生的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發(fā)展,強調要有“自動”、“自學”、“自助”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學方法;d.重視勞動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還支持“勤工儉學”和“工學互助”活動。
(9)陶行知,我國近代很有影響的人民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民主戰(zhàn)士,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冉逃枷?。
(10)陳鶴琴,我國現(xiàn)代幼兒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著名的兒童教育家。主要教育著作有:《兒童心理之研究》、《兒童心理學》、《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學原則》等。提出“活教育”思想,經(jīng)過幾年的教育實踐,直到1947年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思想體系,包括三大綱領,目的論、課程論、方法論。
國外:(不以時間先后順序排列)
(1)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和《法律篇》當中論述他的教育思想。主要
教育思想包含論國家管理教育、論學前教育、論普通教育、論高等教育。
(2)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認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認為教育應該是國家的,每一個公民都屬于城邦,所有人都應受同樣地教育,著作《政治學》,另外還著《倫理學》。
(3)德國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是規(guī)范教育學建立的標志,赫爾巴特是傳統(tǒng)教育學的代表,他認為教育學應以倫理學和心理學為理論基礎。他強調系統(tǒng)知識的傳授,強調課堂教學的作用,強調教材的重要性,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tǒng)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在西方教育史上,赫爾巴特被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學》則被公認為第一部具有科學體系(科學形態(tài))的教育著作。
(4)美國杜威的代表作是《民本主義與教育》,他是現(xiàn)代教育的代表,主張教育當下的生活服務,主張教育即生活。他強調教法與教材的統(tǒng)一,目的與活動的統(tǒng)一,主張“在做中學”,在問他中學。還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圍繞學生的需要和活動組織教學,以兒童中心主義著稱。
(5)1939年,蘇聯(lián)教育理論家凱洛夫第一個提出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編寫《教育學》。
(6)近代英國哲學家洛克著《教育漫話》,他提出了“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后天。主張取消封建等級教育、主張紳士教育。
(7)蘇格拉底提出“美德是否可教”,以產婆術聞名。
(8)昆體良著作有《演說術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論著。他認為教育者應當看到兒童具有無限的潛在能力和發(fā)展的可能性。
(9)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代表著《人的教育》。在《人的教育》中,福祿貝爾把“統(tǒng)一”或上帝的精神看做萬物的本質和原因,而教育的實質和任務在于幫助人自由和自覺地表現(xiàn)他的神的本質,認識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統(tǒng)一。他肯定人性本善,要求順應自然進行教育。他以辯證的眼光把人的教育描述為一
個分階段的、連續(xù)不斷地和由不完善到完善的發(fā)展過程。
(10)盧梭的《愛彌兒》,提倡自然教育和情感教育。
(11)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主要教育著作有《蒙臺梭利方法》,他強調教育者必須信任兒童內在的、潛在的力量,為兒童提供一個適當?shù)沫h(huán)境,讓兒童自由活動。
(12)布魯納是結構主義課程論的創(chuàng)始人,代表作有《教育過程》(1959)、《教學論》(1966)》、《教育過程再探》(1971)等。其基本思想是:強調在科學革命和知識激增的條件下,必須按結構主義原理進行課程改革,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基本結構,即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體系,強調得到的概念越基本,概念對新問題的適用面就越廣;斷言在結構主義課程前提下,任何學科都能夠有效地教給任何發(fā)展階段的任何兒童;強調不僅要教出成績良好的學生,而且還要幫助學生獲得智力上的發(fā)展,為此就要拋棄傳統(tǒng)的復現(xiàn)法,代之以有利于開發(fā)智力的發(fā)現(xiàn)法。
(13)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萌芽于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強調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最早提出班級授課制。
2.教育的涵義及構成要素
教育是人類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承文化、傳遞生產與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一種途徑。
廣義的教育是指增進人的知識與技能、發(fā)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廣義的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形式,學校教育是其典型代表。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據(jù)一定的社會要求、依據(jù)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其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變化的活動。
教育的基本構成要素
教育的構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手段。
(1)教育者:是從事教育活動的人,是指能夠在一定社會背景下促使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活動的人。教育者是教育過程中“教”的主體,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者是社會文化和價值取向的傳播者;是科學知識和社會文明的傳播者;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對教育活動的展開起領導作用;是學生學習發(fā)展的指導者;是一個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學習者。
(2)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動中承擔學習責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對象。
(3)教育內容:是基于一定社會的生產力和科學文化發(fā)展水平之上,學校向學生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灌輸?shù)乃枷牒陀^點,培養(yǎng)的習慣和行為的總和,是教育實踐活動中師生共同認識的對象。
(4)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借以將教育內容作用于教育對象的媒介物,或者說,是教育者借以實現(xiàn)認識客體的媒介物。教育手段是教育實踐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條件。
3.教育的起源
關于教育起源的觀點:生物起源論、心理起源論、勞動起源論、生活需要起源論。
(1)生物起源論
代表人物:法國社會學家利托爾諾(1831-1902)
基本觀點:利托爾諾在其所著《各人種的教育演化》一書中認為,教育現(xiàn)象不僅存在于人類社會中,在人類產生以前,已在生物界存在。動物對小動物的愛護和照顧便是教育行為。昆蟲界也有教師和學生。生物競爭的存在是產生教育的基礎。動物為保存自己的物種,本能地要把自己的“知識”和“技巧”傳授小的動物。按照他的看法,人類只是在繼承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的基礎上,作了某些改進,人類的教育就本質而言與動物沒有不同。
評價:教育的生物起源論者把教育的起源歸之于天生的,像動物本能那樣原本具有的生物行為,把教育過程看作是按生物學規(guī)律進行的本能過程,這就完全否認了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