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令逆則百令失,—惡施則百惡結(jié)。 故善施于順民,惡加于兇民,則令行而無怨。 使怨治怨,是謂逆天;使仇治仇,其禍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則民得其所而天下寧。
【譯文】
一項法令違背民意,就會使許多法令失去效用;一件壞事得以施行,會結(jié)下許多惡果。 所以對順民施行仁政,對惡人加以懲處,法令就能推行而民眾沒有怨言。用民眾怨恨的法令去治理有怨恨的民眾,這叫背逆天意;用民眾仇恨的法令去治理有仇恨的民眾,那禍患將不可挽救。 治理民眾要使他們平服,達(dá)到平服要靠政治清明,這樣民眾才能各得其所而天下安寧。
【段意】
本段強(qiáng)調(diào)法令不能背逆民意,損害“順民”的利益。
3.11 犯上者尊,貪鄙者富,雖有圣王,不能致其治。 犯上者誅,貪鄙者拘,則化行而眾惡消。
【譯文】
冒犯尊長或上級的人當(dāng)上高官,貪婪卑鄙的人擁有財富,即使有圣明的君主,也不能達(dá)到治理。 冒犯尊長或上級的人受誅殺,貪婪卑鄙的人受拘禁,教化才能施行而各種邪惡才能消除。
【段意】
犯上是想用不合法的手段得到貴,貪鄙是想用不道德的手段得到富,如果遂其所欲,群起效尤,風(fēng)氣就會大壞。 必須殺—,才能儆百。
3.12 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祿得;節(jié)義之士,不可以威刑脅。 故明君求賢,必觀其所以而致焉①。 致清白之士,修其禮;致節(jié)義之士,修其道。 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
【注釋】
?、僖?緣故。 《詩.邶風(fēng).旄丘》:“何其久也? 必有以也?!?/span>
【譯文】
清廉純潔的人士,不能用爵位和俸祿收買到;有節(jié)操有正義的人士,不能用權(quán)勢和刑罰脅迫。 所以圣明的君主求賢,一定要觀察他的特點去招請。 招請清廉純潔的人士,要靠建立禮節(jié);招請有節(jié)操有正義的人士,要靠建立道義。 然后賢士才可以請到,君主的圣名也可以保住了。
【段意】
本段講述求士以禮、求士以道的道理。
3.13 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審治亂之機(jī),知去就之節(jié),雖窮不處亡國之位①,雖貧不食亂邦之祿。 潛名抱道者,時至而動,則極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則建殊絕之功。 故其道高而名揚(yáng)于后世。
【注釋】
①位:原作“于”,義不可通,《武經(jīng)七書匯解》據(jù)文意改,從之。
【譯文】
圣人君子明白盛衰的根源,通曉成敗的緣由,洞察治亂的關(guān)鍵,知悉去留的節(jié)度,即使窮困也不當(dāng)將亡之國的官,即使貧寒也不拿亂邦的俸祿。 隱名埋姓胸懷大道的人,時機(jī)到來而行動,就能做最高的官;遇到與自己道德相同的君主,就能建立卓絕的功勛。 所以他們道行高遠(yuǎn)而名揚(yáng)后世。
【段意】
本段所講的圣人君子,在亡國亂邦之中“潛名抱道”,時機(jī)—到,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君主,就能大有作為而名揚(yáng)后世。
3.14 圣王之用兵,非樂也,將以誅暴討亂也。 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①,臨不測而擠欲墮②,其克必矣。 所以優(yōu)游恬淡而不進(jìn)者,重傷人物也。 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③;不得已而用之④,是天道也。 夫人之在道,若魚之在水⑤,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懼而不敢失道。
【注釋】
?、凫呋?火把。 《莊子.逍遙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
②不測:這里指深不可測,指代深淵。 賈誼《過秦論》:“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span>
③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老子》三十—章:“夫隹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span>
?、懿坏靡讯弥?《老子》三十—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span>
⑤若:原疊二“若”字,衍—,《武經(jīng)七書講義》刪其—,從之。
【譯文】
圣明的君主使用兵力,并不是樂于戰(zhàn)爭,而是用以討伐暴亂。 以正義討伐不義,好像決開江河去澆滅火把,面臨深淵去擠掉一個搖搖欲墮的人,它的勝利是必然的。 所以悠閑自得、安靜淡泊而不進(jìn)兵,是看重人員和物力的損傷。 戰(zhàn)爭是不吉祥的東西,為天道所厭惡;不得已而用之,這才是天道。 人在天道之中,像魚在水中一樣,得到了水便生,失去了水便死。 所以君子常心存畏慎不敢違背天道。
【段意】
本段講的是道家的軍事思想,以戰(zhàn)爭為不祥之器,只在誅暴討亂時不得已而用之。
3.15 豪杰秉職①,國威乃弱;殺生在豪杰,國勢乃竭。 豪杰低首,國乃可久;殺生在君,國乃可安。 四民用虛②,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
【注釋】
?、俸澜?漢代使用這個詞有時帶有貶義。 《漢書.地理志下》:“世家則好禮文,富人則商賈為利,豪杰則游俠通奸?!庇帧缎谭ㄖ尽?“豪杰務(wù)私,奸不輒得,獄夯不平之所致也?!本敢姓虣?quán)勢橫行—方的人。
?、谒拿裼锰?四民,《漢書.食貨志上》:“士農(nóng)工商,四民有業(yè):學(xué)以居位日士,辟土殖谷日農(nóng),作巧成器日工,通財鬻貨日商?!碧摚黛`,義不可通,《武經(jīng)七書講義》據(jù)文義及韻腳改,從之。
【譯文】
豪強(qiáng)把持了官職,國家的威嚴(yán)就會削弱;生殺大權(quán)操持在豪強(qiáng)手中,國家的權(quán)勢就會衰竭。 豪強(qiáng)低頭聽命,國家才可長久;生殺大權(quán)掌握在國君手中,國家才可安定。 士農(nóng)工商用度貧乏,國家就沒有儲備;士農(nóng)工商用度富足,國家才能安樂。
【段意】
本段講的是抑制豪強(qiáng)和使民富裕的道理。
3.16 賢臣內(nèi)①,則邪臣外②;邪臣內(nèi),則賢臣斃。 內(nèi)外失宜,禍亂傳世。
【注釋】
?、賰?nèi):親近。 《禮記.大學(xué)》:“外本內(nèi)末?!笨追f達(dá)疏:“外,疏也;內(nèi),親也?!?/span>
?、谕?疏遠(yuǎn)。 見上注。
【譯文】
親近賢臣,奸臣就被疏遠(yuǎn);親近奸臣,賢臣就會被害死。 親疏失當(dāng),禍亂將流傳到后世。
【段意】
本段是忠告國君要親信賢臣,不可親信奸臣。
3.17 大臣疑主①,眾奸集聚。 臣當(dāng)君尊,上下乃昏;君當(dāng)臣處,上下失序。
【注釋】
①疑:通“擬”,比擬。 《禮記.燕義》:“不以公卿為賓,而以大夫為賓,為疑也?!笨追f達(dá)疏:“疑,擬也,是在下比擬于上?!薄稘h書.谷永傳》:“役百乾熊,費(fèi)疑驪山?!鳖亷煿抛?“疑讀日'擬’,擬,比也。 言勞役之功百倍于楚靈王,費(fèi)財之廣比于秦始皇?!?/span>
【譯文】
大臣能與君主相比擬,眾奸就會聚集。 臣下處于君主一樣尊貴的位置,上下就混亂了;君主處于臣子的地位,上下就失去應(yīng)有的秩序了。
【段意】
本段是針對君臣關(guān)系顛倒而說的。
3.18 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①,身受其害;嫉賢者,其名不全;進(jìn)賢者②,福流子孫。 故君子急于進(jìn)賢而美名彰焉。
【注釋】
①蔽賢:埋沒賢才。 《國語.齊語》:“于子之鄉(xiāng),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眾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賢。” ②進(jìn)賢:薦引賢才。 《國語.晉語九》:“獻(xiàn)能而進(jìn)賢,擇材而薦之?!?/span>
【譯文】
傷害賢人的,禍害延及三世;埋沒賢人的,自身就要受害;嫉妒賢人的,名譽(yù)不能保全;薦引賢人的,福澤傳到子孫。 所以君子急于薦引賢人而美名顯揚(yáng)。
【段意】
本段鼓動君子薦引賢人。
3.19 利—害百,民去城郭①;利—害萬,國乃思散②。 去—利百,人乃慕澤;去—利萬,政乃不亂。
【注釋】
①城郭:內(nèi)城與外城,泛指都城。 《管子.度地》:“內(nèi)為之城,城外為之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span>
?、趪?指代—國之人。
【譯文】
有利于一人而為害百人,民眾就會離開都城;有利于一人而為害萬人,一國之人就都想分散。 除去一人而有利于百人,人們就會思慕恩澤;除去一人而有利于萬人,國政就不會混亂。
【段意】
本段提醒統(tǒng)治者要重視多數(shù)人的利益。
【溫馨提示】
如需查閱三略全文,點擊《三略譯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