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名山古剎位于池尾后山水庫西側馬山。唐朝真元十八年(802)這里屬潮陽縣轄區(qū)。相傳有一名僧,法號大顛,云游至此,見這座山雄偉壯觀,狀似臥馬,山腰有二塊巨石雄迭,形成天然巖室,猶如臥馬長嘶。巖深一丈,寬二丈,環(huán)巖老樹參天,古藤蔽日,泉水潺潺,景色幽雅,因而選定在此創(chuàng)建道場。在古洞寨主、告老還鄉(xiāng)的唐朝都尉杜竹軒(字均莆,西隴村一世祖)的幫助下,建成庵寺。杜竹軒還將巖前糧田施為寺田,以作佛前香油之用。
大顛建成庵寺后,把這座無名山命名為馬山,稱這天然石室為馬嘶巖。自此,他甘心避世,木石與居,白云為侶,奉佛傳道。
唐元和十三年(818),憲宗皇帝遣使至鳳翔,迎佛骨入宮祀拜,刑部侍郎韓愈(世稱韓昌黎)上《諫迎佛骨表》奏帝,極力諫阻,觸怒憲宗,要將他處死,幸賴裴度、崔群求赦,才被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到潮州后,聞知轄下潮陽縣有此名山和道場,意欲訪察。為避朝野譏議,韓愈只帶隨從一名,微服私訪,策馬而來。到了馬嘶巖,把馬拴在一塊形似大柱的石頭上,然后入寺拜見大顛。大顛見韓愈氣宇軒昂,儀表不凡,讓座奉茶。在言談中,韓愈發(fā)現(xiàn)大顛出口成章,也非庸僧,兩人談得十分投機,吟詩作對,以助清興。當韓愈告辭時,大顛依依不舍,奉送下山。
唐穆宗即位(821),宣召韓愈進京為國子祭酒,復封兵部侍郎。臨進京前一天,韓愈還專程到馬嘶巖寺向大顛告別,由于韓愈在潮州執(zhí)政時,反對橫征暴斂,關心百姓疾苦,重視文化教育,深得民眾愛戴。韓愈上京赴任之后,大顛為紀念這位名儒的相訪,提議在馬嘶巖前原韓愈拴馬石的地方,建起一個歇馬亭。附近村民得悉,熱情募捐,把亭建成,也為馬嘶巖增添光彩。
從唐朝至清朝,馬嘶巖香火很旺,流傳有靈光寺拍牒馬山寺蓋印之稱??滴跞?,潮陽陳升曾捐資修葺寺宇;乾隆六年,馬嘶巖寺住僧源正也曾募化修建;1922年,住僧鄭錦云又募化修葺寺;1995年,西隴村及鄰近鄉(xiāng)民、海外華僑又捐資擴建。
歷代文人逸士也常到此相訪,并題詩作對留念。據(jù)普寧縣志記載,清朝雍正二年,舉人陳元德曾賦詩,題大顛馬嘶巖遺跡。 “四大皆空莫更疑,笑他佛骨自支離。名儒仙釋原相契,還有東坡解帶時。水僻山幽偶作庵,天花隨意寫瞿曇。居廬書火傳真偈,除卻昌黎未許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