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又名洋琴,早期由波斯傳入我國。音箱木質(zhì),上張鋼絲弦,用兩支琴竹擊奏發(fā)音。各地使用的揚琴種類很多,其形狀、音位排列、音域等,也不盡相同。目前在樂隊中較常用的是兩碼條十音柱揚琴、三碼條變音揚琴和四碼條變音揚琴,這三種揚琴的演奏技巧基本相同。
一、音域
兩碼條十音位揚琴的音域從d—d3,共三個八度。
三碼條變音揚琴的音位以半音排列,音域從d—e3,共三個八度加一個大二度。
四碼條變音揚琴的音域從G—g3,共四個八度。
二、各音區(qū)的發(fā)音特點
(以四碼條變音揚琴為例)
低音區(qū):渾厚、飽滿,余音較長。
中音區(qū):明亮、圓潤。較常用。
高音區(qū):清脆、嘹亮。較常用。
極高音區(qū):尖銳、緊張,余音短。一般少用。
三、演奏技巧
揚琴左右兩支琴竹擊弦的技巧稱“竹法”。
揚琴可演奏各種音階、半音階以及音程的跳動,也可以演奏各種裝飾音和分解和弦。常用的演奏技巧有如下各種:
1.單音奏法。兩支琴竹先后交替擊奏。這是基本奏法。
2.雙音奏法。兩支琴竹同時分擊兩弦,可獲不同音程的雙音。但在連續(xù)地快速演奏雙音時,音程變化和跳動不宜太大。
3.輪。分“長輪”和“半輪”兩種。
(1)長輪是兩琴竹快速交替擊一弦或分擊兩弦。長輪可獲得持續(xù)音響,適宜于演奏慢速、優(yōu)美如歌的旋律。
(2)半輪的演奏效果類似琵琶的“半輪”,多用于在時值較短的音符上。
4.襯音。用一支琴竹奏主調(diào),另一琴竹固定奏某一弦,兩竹交替擊奏。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演奏方法。
5.琶音。兩支琴竹交替由低音至高音(或由高音至低音),按和弦音順序擊奏。
6.頓音。擊奏后即將發(fā)音弦按住,發(fā)出短促樂音。
(其他技巧略)
四、特點和用途
揚琴音色清脆、明亮,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剛?cè)岵?。演奏技巧靈活多樣,音域?qū)拸V,表觀力豐富。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它在民族樂隊中,具有統(tǒng)領(lǐng)和中心地位。揚琴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經(jīng)常充當(dāng)“鋼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五、主要揚琴曲
《蘇武牧羊》、《離騷》、《將軍令》、《采紅菱》、《林沖夜奔》等。
下期介紹: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