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溪邊浣紗笑沉魚
歷史雖已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西施以其“沉魚之美”,宛如一尊潔白無瑕的玉雕仍完好地永存于世人心中。美,因此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西施之美,不僅已成為中華民族美的化身、美的象征,且已飄洋過海,名揚域外。
“情人眼里出西施”更成了男男女女鐘情懷春的美麗嬌艷之詞。
西施是如何從自然性的村姑美變成容貌、舞姿、體態(tài)三者皆美的真正美人呢?
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tài)?!?/strong>
初到勾踐身邊的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于是,西施發(fā)憤苦練,花了三年時間,學習歌舞和步履、禮儀等。
經(jīng)過三年的苦練,西施這位苧蘿村的浣紗村姑,不但具有一笑傾國的丹唇臉、明眸皓齒的先天妍麗容貌。而且具有了在清風明月般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的窈窕身姿和悠然的體態(tài),成為一舉手,一投足都顯得有修養(yǎng)有素的宮女。
相傳西施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就有了“沉魚”的代稱,
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tài),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
吳王對西施的美艷眷戀不已,并為此大興本土,在靈巖山上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館娃宮,還挖空心思構筑響履廊,在上面走動,發(fā)出錚琮的響聲。
又修一人工湖,沿湖遍植奇花異卉,湖上布置錦帆以供游樂。后人曾有詩描寫當時的情景;
吳王在日百花開,畫船載樂舟邊來;
吳王去后百花落,歌吹無詞洲寂寞。
花開花落年年春,前后看花應幾人;
但見枝枝映流水,不知片片隨行塵。
年年風雨荒臺畔,日暮黃鸝聲欲斷;
借問后來看花人,錦帆何處空憑吊。
戰(zhàn)國時期的法家慎子對她說:“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其,則見者皆走;易之以元易,則行者皆止。由是觀之,則元易色之助也。姣者辭之,則色厭矣?!?/strong>
慎子的意思是說,西施本是一村姑,雖然骨相豐盈,資質婉麗。當她穿著獸皮做的衣服,粗麻布做的裙子時,路人見了則遠遠避開,這套裝束使路人覺得厭惡;一旦她穿上絲綢衣服,戴上金銀首飾,坐上華貴的裝車后,路上的人見了皆驚慕不已,紛紛贊嘆造物的神奇。
日本作家石川清光先生說“在我們日本人的心目中,西施是女性美的最高象征。”。
歷代有不少詩人寫詩填詞歌詠西施,直到現(xiàn)在仍人在懷念憑吊或贊嘆西施。
詩人李商隱有詩贊曰:
五絕·蝶
葉葉復翻翻,斜橋對側門。蘆花惟有白,柳絮可能溫。
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年年芳物盡,來別敗蘭蓀。
李商隱此詩勾勒出兩幅圖畫“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北砻嬗鞯?,實質喻人,帶有雙重性的隱喻。不但讓我們有著前世今生的浩渺,更有著古往今來,紛至沓來的美感。使我們看到蝴蝶翩翩飛舞,有如美人芳魂,尋尋覓覓。戀舊情深,仍然尋訪著隔代的滄桑。
南朝梁代詩人庾肩吾的《詠美人》:
絳樹及西施,俱是好容儀。
非關能結束,本是細腰肢。
女詩人魚玄機有《浣紗廟》詩。
吳越相謀計策多,浣紗神女已相和。
一雙笑靨才回面,十萬精兵盡倒戈。
范蠡功成身隱遁,伍胥諫死國消磨。
只今諸暨長江畔,空有青山號苧蘿。
五代的歐陽炯《江城子》:
晚日金陵岸草平,
落霞明,水無情;
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
空有姑蘇臺上月,
如西子鏡,照空城!
①金陵:今江蘇南京。
②落霞:晚霞。
③六代:指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均建都于金陵。
④暗逐逝波聲:默默地隨江水東流的聲音消逝了。
⑤姑蘇臺:在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春秋時吳王闔廬所筑。夫差于臺上立春宵宮,
為長夜之飲。
⑥江城:指金陵,古屬吳地。。
詞人把金陵的景象與詞人眼見古都興衰而慨然興嘆的悲涼情感,形象地描繪并抒寫出來。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全詞感情色彩極濃,寫景抒情,真切動人,
2008年3月22日1:50:32
修改2008年3月24日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