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清宮戲熱播,阿哥們?yōu)榱藸帄Z皇位互相殘殺而上演的奪嫡大戲在電視劇里可謂是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對大清朝的歷史進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受電視劇影響,再加上古代皇帝都是三宮六院,佳麗如云,所以很多朋友可能以為清朝皇帝都像康熙一樣兒孫滿堂,其實別說“九子奪嫡”了,清朝有九個兒子的皇帝都屈指可數(shù),好幾個甚至連兒子都沒有,還奪個毛的嫡啊,有人繼承皇位就不錯了。
大清十二帝,從努爾哈赤到末代皇帝溥儀,按照生兒子的能力排名,分別是:冠軍康熙(24),亞軍乾隆(17),季軍努爾哈赤(16),皇太極(11),雍正(10),道光(9),順治(8),嘉慶(5),咸豐(2),同治(0),光緒(0),宣統(tǒng)(0)。
由此可見,清朝皇帝,雖然后宮佳麗三千,但是越往后,皇帝的生育能力越差,造人數(shù)量降低,夭折比例更高,尤其從是咸豐開始,情況更加嚴重,咸豐僅有三個子女,沒有一個超過二十歲,還有一個出生當天就死了,而同治、光緒、宣統(tǒng)三帝,都沒能留下一男半女。那么為何如此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近親結婚。據(jù)記載,清朝自從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代就有了一個定律——滿蒙通婚,最著名的就是孝莊了,而為了保持所謂的血統(tǒng)高貴純正,能和皇族通婚的,其實就屈指可數(shù)的幾個蒙古貴族或者滿洲貴族,導致的結果就是隨著繁衍次數(shù)的增加,結婚的兩個人有血緣關系的概率就越大,從而導致身體能力逐步下降,所以清朝皇帝基本上是越往后,不僅生育能力越差,皇帝的水平也越來越差(沒辦法,沒得選了),直到悲劇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