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上,遷都的事是常有的,有主動的遷都,也有被動的遷都,有的遷都很成功,有的遷都卻很失敗。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可以說是主動的,也是比較成功的。他為何要遷都呢?
大明王朝從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到1644年結(jié)束,一共延續(xù)了276年,算是國祚比較長的朝代了。從明朝建立一直到永樂十九年,也就是1421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結(jié)束,南京做了53年的明朝國都,而北京則做了明朝223年的國都,占據(jù)80%的大明國祚。從最終的結(jié)果來看,這次遷都是比較成功的。
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朱棣為何要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完成父親遺愿
中國大一統(tǒng)的王朝大都是由北至南而成,明太祖朱元璋發(fā)跡于南方,由南向北打下天下,這在中國歷史上算是比較少見的成功案例。雖然成功打下基業(yè),定都南京,但是朱元璋其實很清楚,南京并非是定都的最佳選擇。
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朱元璋還派出他的大兒子,也就是太子朱標(biāo)前往關(guān)中和洛陽兩大古都進(jìn)行考察。目的就是準(zhǔn)備將國都前往西安或者洛陽。不過可惜的是朱標(biāo)在考察完回到南京以后沒多久就生了大病,1392年,剛剛37歲的朱標(biāo)就病死了。
朱標(biāo)可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朱元璋對他寄予厚望的,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本來希望他成為一代名君的,結(jié)果卻先走了。老朱很傷心,遷都的事再也沒心情去想了。他曾在《祀灶文》中提到過遷都的事,說“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 。6年后,朱元璋也帶著遺憾走了。
朱棣登上皇位后遷都,或許有完成父親遺愿的成分在里面,不過卻沒有遷到洛陽或西安,而是遷到了北京。
二、天子守國門
明初,對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脅還是逃亡漠北的元朝殘余勢力,當(dāng)初被封為燕王的朱棣在北元的較量中,對形勢是很清楚的。登基之后的朱棣開創(chuàng)天子守國門的先例,是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的。朱棣一生好攻伐,從后來的幾次御駕親征漠北就能看出來,他是不甘做一位只知道享樂的皇帝的,是個有理想、有抱負(fù)、有作為、有擔(dān)當(dāng)?shù)幕实邸?/p>
三、鞏固皇位
大家都知道朱棣上位并不是太光彩,雖然他打著“遵奉祖制”的旗號發(fā)動靖難之役,這只不過是他出兵的一個幌子而已,并不足以讓所有人都信服。他的侄子小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就說明,南京是有一批忠于舊主的勢力,只不過暫時隱藏起來而已。這對剛篡位的朱棣來說,并不是件好事,因為南京舊有的各種勢力盤根錯節(jié)、根深蒂固,而他的根基在北京,要在南京扶持自己的親信,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從不論是從個人安全方面考慮,還是從皇位的鞏固上來看,遷都都是最佳的選擇。
另外,為防衛(wèi)邊疆,朱元璋在北方封有好幾位手握重兵的藩王,從那位被朱棣綁架奪了朵顏三衛(wèi)的寧王朱權(quán)的實力來看,其他幾位鎮(zhèn)守北部邊疆的藩王實力均不弱。為了有效控制這些藩王,避免再出現(xiàn)第二個朱棣,遷都至老根據(jù)地北京是朱棣不二之選。
四、北京地理位置比南京更有優(yōu)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朱棣和朱元璋一樣,都有大才。朱元璋能看出南京“惟宮城前昂后洼,形勢不稱”,朱棣不會看不出。如果非要在南方選擇一地作為國都,有長江作為主要屏障,四周也有些小山的南京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從地緣優(yōu)勢來看,南京相比北方的洛陽、長安、北京來說還是要差一些的。
山川作為屏障的優(yōu)勢要遠(yuǎn)大于河流,如果仔細(xì)看一下南京的地勢,就會發(fā)現(xiàn)太依靠長江的南京有致命的弱點,一旦長江失守,南京則無險可守。雖然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但是看看這些朝代:東吳、東晉、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五代南唐、南宋、南明等等,普遍國祚不長,除了其他的因素外,南京不利于防守應(yīng)該也有很大的原因。
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至于哪個更多一些,或許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這恐怕只有朱棣自己知道了。但是不管什么原因,從結(jié)果上來看,明成祖朱棣的這次遷都,無疑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