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城市之父”——吳王夫差修邗溝、筑邗城,這條中國最古老的運河和見證中國最強盛時代的城市,從此結緣,開始敘寫輝煌篇章。揚州,距今已有2500年建城歷史,經歷幾度的繁盛與沒落,依然珍藏著她那份傲氣與卓絕,等待再度輝煌!
揚州,如前所述,最早叫做“邗城”,后來又叫過“廣陵”“江都”“江平郡”“安定縣”“徐州”“南兗州”“東廣州”“吳州”“邗江”“江陽”“兗州”“邗州”“淮南”“新德府”“淮?!薄熬S揚”“甘泉”等名稱。直至今日,揚州仍下轄廣陵、維揚、邗江三個區(qū),代管江都市,另外,還有甘泉路、江陽路、吳州路等地名,可見揚州之歷史淵源。
需要糾正一下的是,“揚州”這個名稱,最早不是指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而是一個覆蓋范圍極廣的“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治所設在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而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卻不在這個“揚州”的管轄范圍之內,反倒是在“九州”之一的“徐州”管轄之下,歷史的確喜歡開玩笑??!而“揚州之所以為揚州”最早是在隋朝,后來又有所變動,初唐之后才穩(wěn)定下來。因此,所謂的漢代“揚州刺史”卻是住在南京,南朝的“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也是“下南京”,而真正“下?lián)P州”的是唐朝李白的“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西漢的廣陵國:
揚州雖然建城歷史悠久,但直到西漢才成為了一個擁有治域的“地級行政單位”。漢高祖劉邦大定天下之后,大肆分封,其兄之子——劉濞被封在廣陵(也就是今天的揚州;廣陵因所轄地區(qū)“廣被丘陵”而得名,而不是因什么隋煬帝楊廣的陵寢的所在地而得名),建立吳國,促成揚州歷史上的第一次繁榮,因而劉濞和夫差被揚州人并稱為“揚州城市之父”??上Ш髞硭邉澃l(fā)動了“七國之亂”,終落得不得好死的下場。事實上,除了朱元璋外,凡是在揚州起兵的人都沒什么好下場,唐朝的徐敬業(yè)、南宋的北伐軍、太平天國的北伐軍都是如此,難怪晉人稽康早預料揚州(廣陵)是一個離散之地,遂將其曲命名為《廣陵散》。
漢室平息“七國之亂”后,重新劃分天下,揚州遂經歷了“江都國”和“廣陵國”兩個時期?!敖肌笔恰皯{江而都”的意思,江都國因其向漢朝中央政府推薦了大儒董仲舒而聲名大噪。揚州城西北角的“正誼巷”就是為了紀念董仲舒的。
東漢的廣陵郡:
東漢的揚州由“國”變“郡”,治域有所擴大,但仍隸屬于徐州。
東晉的徐州:
西晉的廣陵郡治所遷到了淮陰縣(今江蘇省淮安市),因此不能算作揚州的治域。東晉時期,北方半壁江山淪陷,國土萎縮,所以“州”逐漸從省一級行政單位蛻變?yōu)榈匾患壭姓挝?,揚州在東晉時既是徐州的州治,也是廣陵郡的郡治所在地。
南朝宋的南兗州:
南朝時期,僑郡興起,南方很多地方因收容大量北方移民,而更改地名,時揚州收容了大量來自兗州的僑民,因而更名為“南兗州”。
南朝齊的南兗州:
隋朝的江都郡:
很多歷史故事是這樣講的:隋煬帝為了去江都看瓊花而開鑿了大運河。這里的“江都”就是指今天的揚州?。顝V是在太喜歡揚州了,甚至想把國都也遷到揚州,可惜他過于昏庸殘暴,最終在揚州被其部將刺殺,其陵寢今仍在揚州北郊,也是揚州唯一的帝王陵寢。
唐朝的揚州:
唐朝的揚州是淮南道的治所,淮南節(jié)度使的所在地,也是揚州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時歌詠揚州的詩歌可謂不計其數。另外,直到這個時候,揚州還是一個沿海城市,海水可以隨潮汐漲落直達揚州南面的長江江面,形成類似于錢塘潮的奇觀。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所描寫的“廣陵潮”就是描寫揚州附近的海潮的。另外,六次東渡日本的鑒真和尚也是從揚州出發(fā)的。
北宋的揚州:
兩宋的揚州治域出奇得小,還不如今天的揚州市大。就連一直隸屬揚州的真州(現在的儀征),也因鑄了幾尊皇帝的銅像,而被升為與揚州同級的行政單位。
南宋的揚州:
南宋的揚州于北宋一樣,仍然是淮南東路的治所所在地,因而辛棄疾的“烽火揚州路”指的就是以揚州為治所的淮南東路。出于邊防需要,天長縣被劃出揚州,從此就再也沒回歸揚州的懷抱。如今天長隸屬安徽省滁州市,如同一把利刀插入江蘇省腹部,嚴重阻礙江蘇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從省會南京到淮安、宿遷、連云港、徐州都要經過天長);且天長民風更接近揚州,也一直處于揚州經濟輻射范圍內。因而天長入蘇(揚)必然是大勢所趨!
元朝的揚州路:
元朝的揚州路起初是江淮行省的行政中心,后來江淮行省被拆散,揚州劃入河南江北行省。元朝是揚州治域范圍最為狹長的時期。
明朝的揚州府:
明朝的揚州首次升格為“府”,隸屬“南直隸”。另外,今天揚州老城的形態(tài)就是在明朝時期定型的。
清朝的揚州府:
清朝的揚州府先后隸屬江南省和江蘇省,是揚州歷史上第三個鼎盛時期。清中葉,通州和海門從揚州劃出,揚州的首縣由原來的江都一縣變?yōu)榻肌⒏嗜獌煽h,也就是說,兩個縣的縣衙都在揚州城內,加上儀征縣、高郵州、寶應縣、興化縣、泰州和東臺縣,合稱“揚八屬”,這一稱謂直到民國時還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