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設問式句法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2)問答式句法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杜甫:天末懷李白)
何因不歸去?淮上對秋山。
(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李頎:送魏萬之京)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蜀相)
此種句法,是將所欲表達的意念,以疑問的語氣顯示出來,使詩文激起波瀾,以引起讀者注意,
并給與讀者懸想的空間。至于有無答案則非關(guān)緊要,或者答非所問而將語意蕩開,給予讀者更廣闊的欣賞范圍,此類情況,亦所常見。
根據(jù)例句可以看出,直貫式和問答式都是用于律詩的首句或末句,所以,看似句法,實則也是謀篇布局的章法。
(3)呼應式句法
此種句法,下句與上句,必須有深切的關(guān)聯(lián)。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贈孟浩然)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
(杜甫:旅夜書懷)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此類句法,大都用于律詩的頷聯(lián)與頸聯(lián),且都屬對仗句型。若是絕句,首兩句或后兩句對仗的話,亦可使用。
此外,另有一種特殊句法,即顛倒字、詞的順序,
以使平淡無奇的言辭產(chǎn)生變化,造成去熟生新的效果,稱之為“倒裝”句法。
比如: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王維:觀獵)
照順序應為“將軍獵渭城,風勁角弓鳴”。此詩前后易位,先出現(xiàn)“風勁角弓鳴'場景與聲響,再補述‘將軍獵渭城”的故事。畫面突出而有力。
再如: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杜甫:登樓)
這個起句被方家贊為:沉厚突兀。但若按照動作發(fā)生的順序:萬方多難此登臨,花近高樓傷客心。
便是平淡無奇。
再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唐:李群玉:同鄭相并歌妓小飲戲贈)
原詩應為「六幅裙拖湘江水,一段髻挽巫山云」。
作者為了追求耳目一新的效果,同時也為了遷就平仄格律,刻意倒裝。連對仗也不顧了??梢?,內(nèi)容決定形式,格律亦非牢不可破。
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杜甫:秋興之八)
原句應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作者之所以倒裝成句,就是為增強語勢,構(gòu)成勁健之筆力。
今天所交流的句型和句法,實際上就是律詩謀篇布局的章法。起句、末句可用直貫式或問答式,中間兩聯(lián)呼應式!輔之以句型的變化和前面講過的煉字等招法,則好詩頓出。
學習是感悟的過程,感悟也是學習的階段。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感悟。我們的心境會廣闊無邊,我們會寬容同事,寬容朋友,寬容親人;同時也會寬容自己。
第二課 律詩的句法,章法
說句實在的,詩之結(jié),才是最難寫的。
寫的不好,前面的精彩會被它一下子抹殺掉,寫的好,那么前面的平庸反而成了它的鋪墊和伏筆。
李白的那首詩,看這個結(jié)句“不及汪倫送我情”,“不及”接的是“深千尺”,但是寫上了“送我”,就照應了前面的起承二句的描寫了,與“乘舟將欲行”“岸上踏歌聲”都呼應了起來,渾然一體。
七絕,很好寫,但是很難寫好。
七絕是最能體現(xiàn)詩味的一種體裁,所以大家都喜歡。容易上手,格律也好記。
但是這種容易之中卻藏著更多的不容易。
我們要注意的有幾點:
一是音韻上的安排,要合乎旋律美,節(jié)奏美感。尤其是韻的把握,讓韻字貼合主題旋律,貼合每句的字意
二是結(jié)構(gòu)上它具有多變性,在基本章法的基礎(chǔ)上,它的突兀性和高調(diào)性。
三是在煉字方面,追求靈動和多角度錘煉。避免只追求華麗的表現(xiàn)
下面我們交流下七絕的布局和章法
一、起承轉(zhuǎn)
合法。
這種布局的要求是:起來自然,承要舒緩,轉(zhuǎn)要突起,結(jié)要深遠。
例如:王維【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這首詩前兩句就是在寫景,我們可以理解為虛寫,那么下半部分一定是重在抒情。這和七律的特點類似!
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個“更”字,突兀頓顯
二、并列法。
當我們?yōu)榱吮磉_某種思想感情,而選取的題材基本上沒有主次之分,就可以利用并列法。
使用并列法,一般采用對仗或基本對仗的形式,以示工整、優(yōu)美。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個就是并列法的典型
這樣的絕句章法用在寫景上,要注意三個問題:
1、要注意寫出的景物必須是一副完整的畫面
2、盡量使用對仗
3、安排好景物的先后順序
三、承接并列合用法
一首絕句的前兩句用承接法,后兩句用并列法,或前兩句用并列法,后兩句用承接法
一般來說,
承接法適用于時間上有先后或邏輯上有因果的表述
榮枯聚散有誰知?富貴繁華能幾時?
花落皆因昔日好,春殘莫怨燕歸遲。
前兩句用的是并列,后兩句用的是承接。
司空圖【憶中條】:
燕辭旅舍人空在,螢出疏籬菊正芳。
堪恨昔年聯(lián)句地,念經(jīng)僧掃過重陽。
先用并列法,以擬人、通感的修辭大致臨摹出孤寂秋中。再用承接法,點明舊地重游,事過境遷,人是物非的無奈之情。
四、起承承合法。
有些絕句在承接的基礎(chǔ)上,需要更進一步地發(fā)揮,也可以不轉(zhuǎn),仍然繼續(xù)承接。
承句補充起句意之不足,轉(zhuǎn)句不轉(zhuǎn)繼續(xù)發(fā)揮,寫出當前境況或者繼續(xù)補充起句意之不足
桂陽年少西入秦,數(shù)經(jīng)甲科猶白身。
即今江海一歸客,他日云霄萬里人。
第三句沒有轉(zhuǎn)折,只是寫了目前的境況!
五、對比法。
如果要寫出性質(zhì)相反的兩個事物、事件或情況迥異的兩種狀態(tài)情景,可以利用對比法。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通過同時同地同景與不同人的對比,寫出兩次不同遇合的感慨。
六、先景(事)后情(議)法。
這種布局適合于詠物抒情或記事抒情,而抒情,又常常以一種議論的形式發(fā)出。
這一類的絕句相對容易寫,但不可濫制,最好有高超的見解、新穎的觀點、警策的議論而后再寫。否則流俗而沒有新意!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先寫景,后抒情,或者先寫事,后議論。
七、先情(議)后景(事)法。
這種布局就像通常寫議論文,先提出觀點,然后用事實論證。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滿古城。
先抒情,然后通過景物描寫來深化!
八、末句綜合法。
前面的全是鋪墊,最后一句才是中心思想。
這種方法,不好寫。因為結(jié)句結(jié)不好,全篇都失敗
柳宗元【登柳州城樓有寄】
驚風亂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就是先并列寫出夏季雨中景致,最后闡明思念之情。
又如,蘇軾在徐州曾有首絕句:
云龍山下試春衣,放鶴亭前送落輝;
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馬如飛。
蘇軾的這首絕句也是使用的這種手法。
九、倒敘法。
倒敘法的最終目的是要突出作者所要表達的重點
一般來說,絕句的重點在末兩句。如果事件有先后順序,而作者又要突出發(fā)生在后的事件,
因此就用倒敘的手段,把后發(fā)生的寫在先,先發(fā)生的寫在后
梵崇【春晚】:
春光過眼只須臾,榆莢楊花掃地無。
卻憶菩提湖上寺,綠荷擎雨看跳珠。
作為宋代高僧,對人生當然是看得很透徹了。但是,真的什么都看透了么?當然不是,梵崇也不得不承認,有些美好的回憶,是一輩子也無法看透和釋懷的。否則不會有“卻憶…”之后的詩句了。
這九種布局,大家初學常用的是一、六、七三種!
等到逐漸熟練了,其余幾種可以靈活使用!
需要說明幾點問題:
第一,所謂的方式,不是公式。
布局的方式,是讓你借鑒來使用的,不是拘泥于此的!
第二、要求大家做到的一個重點融在里面,那個重點就是一個“趣”字。情趣和意趣。否則枯燥如老干的詩,你布局方法在神奇也是沒用的。
第三、注意虛實相結(jié)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