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組照片拍攝于1861-1864年,是難得一見的北京早期影像,非常珍貴。這些作品出自英國醫(yī)生、傳教士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的私人相冊(不能確定是否由其本人攝影)。拍照的時間,正是慈禧太后掌權的初期。
北京的一位書商。
一位仆役的側面像。
這些照片記錄了多個行當的人物肖像或社會場景,其中像掏糞工、馬車夫、鋦碗匠、仆役傭人等行當如今已經消失,因此說這些影像是第一手直觀呈現歷史面貌的寶貴資料。它們比任何文字描述更真實,也更容易理解。
北京的一位教書先生,他的發(fā)型很別致。
馬車夫。
清朝的北京,很多達官貴人更喜歡坐馬車出行,而不是坐轎子。一是因為馬車走得更快、更遠,比轎子效率高;二是一頂轎子需要養(yǎng)8個轎夫(一班4人,出行時換班抬轎),不是一二品以上的富貴之家,很難養(yǎng)得起。
掏糞工將糞便運往城外。
老北京的大戶人家或者官府、戲院的廁所,都是請專門的掏糞工來清理。在那個種田沒有化肥的年代,糞肥能夠賣錢。糞肥一度成了掏糞工爭搶的對象,經過一陣爭奪后每個人都劃定了自己的活動區(qū)域。
送水工。
老北京大多數水井的水都很苦澀,不適合飲用,百姓人家只好喝城外深井打出來的水,所以送水的水夫就成了一個大的行業(yè)。水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生計,有利可圖,慢慢的水資源被個別人壟斷,形成了“水霸”。
街頭鋦碗的匠人。
過去百姓人家的鍋碗瓢盆用壞了舍不得扔掉,而是找個匠人修理繼續(xù)使用。匠人將打破的碗片拼攏起來,打上鋦釘,再在打鋦釘處涂上白色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其他瓷器也可以同樣修復。
老北京的傳統(tǒng)行當——修腳。
老北京修腳業(yè)有兩種經營方法:一是在澡堂服務的,客人洗完澡,修理腳趾甲、去“老皮”,隨后還要“捏捏腳”。另一類是走街串巷的,他們絕大多數不會足底按摩,專為人治“雞眼”、“瘊子”之類的腳疾。
蹲地休息的信使,他往來于清朝衙門和外國駐華公使館。
俄國駐華公使館里的婦女。
坐著的兩位是梳著“兩把頭”的滿族婦女,可能在公使館里從事后勤管理之類的工作,后面兩位是干體力活的傭人。晚清時期,外國人被視為“夷”,因此為外國人服務的中國人往往受到鄙視和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