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
第二十三章
【1】希言自然?!?/span>2】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3】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失亦樂失之)?!?/span>4】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重點(diǎn):希言自然、飄風(fēng),驟雨,不能久、同,失
①希言自然:希,李圣的定義是“聽之不聞名曰 希 ”。意思是 道 在發(fā)揮作用有所為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默默而為的無的特點(diǎn)。也就是“無名天地之始”的 無。
意思:希說的是自然 即 默默而行默默而為是大道的特點(diǎn)。
②飄風(fēng),驟雨,不能久:飄風(fēng),驟雨是天地的自我凸顯,是“不知常,妄作,兇”。天地法道無為而行,所以能天長地久。飄風(fēng),驟雨如同人的“自見,自是,自伐,自矜”與大道的 無 相悖故不能長久。
③同,失:“誠于中,形于外?!毙挠械溃袆t有道。心有德,行則有德。心有不信,行則有不信。
好吧,又遇到了難搞的一章。我可憐的發(fā)際線!
譯文一:少說話才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就像狂風(fēng)不會持續(xù)一個早上,暴雨不會持續(xù)一整天。誰造成它這樣的呢?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長盛不衰,何況人呢?積極修道的人才能與大道合為一體;勤于修身養(yǎng)德的人,就能與德行合為一體;失道失德的人就要承擔(dān)失道失德的后果。與大道融為一體的人,大道會幫助他成功;與德行融為一體的人,德行會幫助他成功;失道失德的人大道也會聽任他走向失敗。誠信不足的人,就會有人不信任他。
譯文二:不言政令不擾民是合乎自然規(guī)律的??耧L(fēng)刮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所以從事于道的就同于道,從事于德的就同于德,從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樂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樂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樂于得到他。統(tǒng)治者的誠信不足,就會有人不信任。
暫時拋開譯文不管,我們先從原文來了解一番:這一章的重點(diǎn)在兩個“故”字上?!肮省北硎镜氖且蚬P(guān)系。先有【1】這個原因之后才有【2】而后才有【3】?!?/span>4】從句意上來看,我的理解,應(yīng)該是對【3】的闡釋。
那么接下來我們從因果的這個思路來理解一下原文:因?yàn)?/span>“希言自然”所以“風(fēng)不終朝,雨不終日”所以“從道同道,從德同德”。于是對于這一章內(nèi)容的理解,重點(diǎn)又來到了“【1】希言自然”這里。由此不難看出,上述的兩段譯文雖然字面意義上并無太錯,但無一例外它們沒能將【1】與【2】,【3】的因果關(guān)系解釋清楚。所以“希言自然”到底是什么意思?
譯文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是:少言才自然。很明顯,如此理解放在這里顯然不合適,因?yàn)樗鼰o法解釋文中的因果關(guān)系。那么我們只能逐字的去理解。
希,字典上的定義是“少,盼望?!?/span>
李圣的定義是“聽之不聞名曰希”。意思是 道 在發(fā)揮作用有所為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默默而為的無的特點(diǎn)。也就是“無名天地之始”的 無。
言,講,說。說的話。語助詞,無義。
那么 希言自然 的意義也就出來了:“希,自然?!睙o是大道天然的特點(diǎn)。(大道在作為時會表現(xiàn)出的 無 的特點(diǎn)是天然的。)
完整的譯文就是:
默默而行,默默而為(無)是大道的特點(diǎn)。所以狂風(fēng)不會持續(xù)整個早上,暴雨也不會持續(xù)一整天。狂風(fēng)暴雨是誰造成的呢?天地。天地都不可以長久的凸顯自己,更何況人呢?所以一心向道的人會行道天下。一心向德的人會積德行善。背離道,德的人就會有缺德不道的言行,
行道于天下的人道也樂意接受他,積德行善的人德也樂于接受他,缺德不道的人就會離道,德越來越遠(yuǎn)。所以不誠信的人會有不誠信的言行也會在他人心中產(chǎn)生不誠信的形象(道,德不會放棄任何人,只有他們自己放棄自己)。
注意:我的理解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只是希望我的思路能對大家理解《道德經(jīng)》有所幫助。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重點(diǎn):企立跨行,四自、其在道也
①企立跨行,四自:有爭,有居功之心。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相背離。
②其在道也:在道的層面來說
物或:或,人、有的人。
人做出來的畫蛇添足的事情(指余食贅行)。
這一章的內(nèi)容更充分的解釋了上一章的飄風(fēng),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