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04,年老體邁的周太皇太后去世。
為了將祖母葬在英宗的裕陵里,
明孝宗朱祐樘親自仔細檢閱著裕陵地圖,
當他看到預(yù)留給祖母的墓穴,有一道寬敞且直通英宗墓室的墓道后,滿意地點點頭,
忽然,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裕陵的一條墓道竟被挖錯了!
這條墓道,是英宗的嫡妻——錢皇后墓室通往丈夫英宗墓室的通道,
原本應(yīng)該直通英宗墓室,如今卻在圖紙上顯示著,
這條通道不但與英宗墓室方向錯開足足數(shù)丈之遠,
而且在中途就被堵住了。
孝宗在震驚過后,瞬間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看來這是自己祖母——當年的周貴妃搗鬼的杰作,
英宗與錢皇后這對患難夫妻“生同衾,死同穴”的心愿,就這樣成了泡影,
孝宗皺皺眉頭,隨后命人召集了大臣........
說起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一生,真正算得上是大起大落,
其父明宣宗盼兒子盼了十年之久,所以對朱祁鎮(zhèn)這個姍姍來遲的長子非常疼愛,
毫不猶豫就將出生兩個多月的他立為了皇儲,
英宗7周歲的時候,宣宗去世,年幼懵懂的他就這樣成為了大明天子。
往后的幾年里,朝政由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共同打理,
小英宗也漸漸成長,很快就到了要娶妻的年紀。
對于寶貝孫子的婚事,太皇太后張氏也十分上心,她深知皇后這一角色,
與皇帝以及整個大明王朝有著多么重要的聯(lián)系,
這個久經(jīng)風雨的女人,并沒有選那些貴族女孩子來當自己的孫媳婦,
反而選了一名家世不那么起眼的女孩子——都指揮僉事(三品)錢貴之女,
事實證明張氏的眼光很毒辣,錢皇后端莊賢靜,落落大方,
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少年皇帝的心,
雖說是“包辦”婚姻,但英宗對這個祖母選來的妻子也十分滿意。
為了討好妻子,英宗很“壕氣”地主動提議:
給老丈人錢貴封個爵位。
但沒想到,這一提議果斷被錢皇后謝絕了,
英宗覺得妻子是不是在故作謙遜,此后又提了很多次,錢皇后仍然不“領(lǐng)情”,
這時候,拋開兒女情長,英宗才真正認識到祖母為自己挑選了怎樣出眾的一個妻子,
自此,他的內(nèi)心油然滋生出了一種敬重。
皇帝的后宮,妃嬪自是少不了的,
遺憾的是,幾名宮妃都先后誕下了子嗣,
錢皇后卻遲遲沒有消息.......
不過,英宗對此倒是沒有什么想法,
他和宣宗不同,宣宗不喜歡自己的胡皇后,
連帶著并不想要胡皇后生下嫡子,
甚至待庶長子朱祁鎮(zhèn)出世,就迫不及待地廢掉了胡皇后,而立朱祁鎮(zhèn)之母孫貴妃為后,
要知道,即使胡皇后未能生育,這也不該是廢后的理由,
畢竟妃嬪的孩子都可以養(yǎng)在她的名下,
可見宣宗不喜歡胡皇后,是要多薄情就有多薄情。
英宗與父親不同,他一心盼望著嫡子的降生,
即使庶長子朱見深已經(jīng)兩歲了,
英宗都沒有立他為太子的打算,
這讓朱見深的生母周妃——未來的周貴妃,感覺很憋屈,
因此,這個時候她對錢皇后多了一層不知是嫉妒還是憎恨的情緒.......
但是,不等錢皇后生出嫡子,
英宗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低谷——被俘!
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年輕的英宗便是如此,
時逢蒙古瓦剌部出兵騷擾大明邊境,前方正是交戰(zhàn)激烈的時候,
本該在皇城內(nèi)下達命令的英宗,
在寵信的太監(jiān)王振的蠱惑下,沖動地決定“御駕親征”,給瓦剌點顏色看看,
但事情的發(fā)展并不是英宗想象的樣子,
還沒到達前線,這支隊伍便陷入了瓦剌的包圍圈里,當然,這是王振這個禍害惹出的禍,
在哪扎營不好,王振攛掇英宗在一處荒郊野嶺上過夜,
四面空蕩蕩的,連個城防都沒有,瓦剌軍豈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于是,之前還雄赳赳氣昂昂的明英宗,成為了瓦剌的俘虜,
釀成了大明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
當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入京城,朝野上下頓時慌亂不已,
眾臣思來想去也想不出什么辦法來救出英宗,
最后大伙兒一番商討之后,打算先用財帛贖回皇帝。
此時后宮中也亂作一團,錢皇后得知群臣的決定后,也把自己所有的私財都獻了出來,
她希望丈夫能夠平安回來。
然而,大批的珠寶反而激發(fā)了瓦剌的貪欲,他們覺得既然大明天子現(xiàn)在成為了人質(zhì),
豈不是意味著可以從明廷要更多的好處?
他們根本不同意放回英宗。
這個時期,“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也已去世多年,朝中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們,只得擁立英宗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祁鈺登基,是為明景帝。
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孫太后也將英宗年僅2歲的庶長子——朱見深,立為太子。
錢皇后得知英宗未被放回的消息,瞬間如遭五雷轟頂,同時,她又得知哥哥錢欽和弟弟錢鐘都命喪在“土木之變”中,
如今的她,已無任何依靠,
只能用一個女人最無助的方式,日日夜夜跪在冰冷的后宮中祈求上天能夠救回丈夫,
為此,她哭瞎了一只眼,傷了一條腿,落下了終身殘疾.......
好在,在于謙等大臣不懈的努力下,瓦剌終于放回了英宗。
經(jīng)歷過這樣“驚心之旅”的英宗,拖著滿身疲憊的身體,回到了京城,
然而,迎接他的是弟弟景帝冷漠的雙眼.......
毫無疑問,皇帝換人了,已成天子的景帝難免會對哥哥有所忌憚,
甚至沒給英宗喘息的時間,便將英宗幽禁進了冷清的南宮。
遭受如此打擊的英宗,無力地任由他們安排,
但當他在南宮中看到殘疾的錢皇后時,還是不由地震驚了,
夫妻二人兩相對照下,實在是百感交集,
英宗沒有嫌棄妻子的殘疾,反而在內(nèi)心感恩著妻子對自己的付出,
往后的日子里,夫妻二人在南宮中相依為命。
名為太上皇,實為囚徒,
景帝不允許英宗走出南宮一步,甚至砍光了南宮中的樹木,防止有人爬上樹與外界互通消息。
勢利眼兒的宮人們,自然也知道這位“太上皇”這輩子算是完了,
變著法兒地克扣南宮的日常衣食。
看著經(jīng)常饑一頓飽一頓的丈夫,錢皇后不得不拖著殘敗的身子趕制繡品,以此換些食用,
這樣艱難的日子,一過就是7年。
七年后,沒想到英宗的人生再一次發(fā)生根本大逆轉(zhuǎn):景帝重??!
起初景帝是被迫坐上皇位的,
但是在這個皇位上坐得越久,就越舍不得離開,
于是景帝除了對英宗嚴加看管之外,
還將英宗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廢掉,換成了自己的兒子。
這讓一些大臣心生不滿,直到景帝病重,群臣趁機沖入了南宮,擁英宗復辟。
英宗就這樣再次坐上了皇位,錢皇后自然也該回到皇后之位的,
但這一次,卻受到了阻礙,
有人認為,一個殘疾的皇后,會失掉大明王朝的顏面,更何況錢皇后未生育,所以她不能再成為皇后,應(yīng)該立太子的生母周妃為后。
英宗聽到這個提議,頓時怒不可揭,狠狠處罰了這個人,毫不猶豫地將發(fā)妻再一次擁上皇后寶座,同時,封周妃為周貴妃。
周貴妃早就對錢皇后心生不滿,
再加上自己的兒子如今已是太子,如今錢皇后這樣丑陋不育的女人,憑什么要占著皇后之位?
但她除了自己生悶氣,也奈何不了錢皇后。
即使周貴妃經(jīng)常找茬兒,與世無爭的錢皇后也一而再地避讓,
她所求不多,只想與丈夫相守度過余生而已,
不料,尚且年輕的英宗患了重病,人生即將走到盡頭,
英宗臨終前,放不下自己的妻子,他擔心這個無依無靠的女人在自己死后會遭到不幸,
為此,他將太子朱見深叫到面前,叮囑他:皇后名位素定,當盡孝以終天年。
言外之意是,不要廢除錢皇后的嫡后之位。
這樣說了之后,英宗仍然覺得不放心,
他又交代顧命大臣李賢:錢皇后千秋萬歲后,與朕同葬。(只有嫡后才可以與皇帝同葬)
還留下了“罷宮妃殉葬”的遺詔,
這也是明史上輝煌的一刻,自英宗起,這一陋習被終止了。
英宗留下這樣一種遺詔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擔心錢皇后會被逼迫殉葬。
即使放心不下,英宗也無能為力了,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明憲宗即位后,要尊嫡母錢皇后和生母周貴妃為皇太后,同時確定徽號。
此時周貴妃擺出皇帝生母的架勢,派出親信太監(jiān)宣布懿旨:錢皇后病廢之人,不足稱太后,
應(yīng)該獨尊貴妃為皇太后,更何況錢皇后無子,理應(yīng)廢掉。
群臣一聽,先帝還尸骨未寒,周貴妃這是要向錢皇后“開火”了?
但是英宗有遺命在先,豈是一名婦人能隨意更改的,
他們據(jù)理力爭,對于所謂無子廢后的說法,大學士彭時說道:豈有尊生母不尊嫡母?
言外之意,從祖宗宗法上來說,你兒子也是錢皇后的兒子,而且錢皇后還是嫡母!
周貴妃敗下陣來。
但是,這僅僅是個開始,
這個女人既沒文化也沒涵養(yǎng),找茬兒的功夫卻很厲害。
群臣也是頭一次與周貴妃打交道,三言兩語便知道了這個女人的打算,
想到宮中可憐的錢皇后,大家不免為之嘆息,不知這樣有情有義的皇后,能捱到什么時候?
到了為英宗興建陵墓的時候,
周貴妃——如今的周太后,又出幺蛾子了。
本來群臣商議,要在地宮中同時營建三間墓室,英宗一間,給錢太后和周太后各預(yù)留一間,
這種辦法已經(jīng)很好了,本來英宗遺詔是只想跟自己的錢皇后合葬,根本沒有周貴妃什么事,
群臣覺得畢竟是憲宗的生母,與先帝合葬也不算什么。
但是周太后反而不樂意了,她怎么甘心在自己死后,還當錢太后的陪襯?
哭鬧著說什么也不同意。
而抑郁寡歡的錢太后,最終在丈夫死后的第四年,也離開了人世,
不難想象,她在宮中過著怎樣的生活,
或許衣食無憂,但卻孤苦凄涼,有了尊位又如何,
她剛剛步入中年,便已過上了無生趣的生活,
也許,這對她來說反而是一種解脫.......
按照英宗的遺囑,錢太后要被葬入英宗的裕陵,
周太后怎能甘心,死活不同意錢太后與英宗合葬,還攛掇兒子憲宗為錢太后另擇墓地。
擠在生母和群臣之間的憲宗,
可謂是十足的“媽寶男”,漸漸地傾向了周太后。
面對群臣搬出的先帝遺詔,憲宗毫不臉紅地說道:朕只是擔心錢太后一旦入葬,就會使朕的母后失去與先帝合葬的機會!
這種牽強附會的說辭,反而給了群臣反擊的契機,
借著憲宗的說法,群臣很快就想出了方案:先把錢太后葬入裕陵,再留個空位給周太后。
周太后一聽,又來了!
幾年前這群大臣就這么打算,如今還是,她怎么可能同意,
折騰來折騰去還是讓自己去當陪襯!
周太后不點頭,憲宗自然也不敢批復這個奏議,
事情就這么拖著也不是辦法。
而面對這樣沒了原則的皇帝,群臣也很不滿,再想到那個有情有義的錢太后,
群臣再也不想拖了,于是,一個又一個疏章堆滿了憲宗的案頭,他們要為錢太后討說法,
看到面前400多份疏章,憲宗仍然不為之所動。
后宮中的周太后,聽聞有這么多大臣為錢太后討說法,氣得暴跳如雷,
但是她無論如何都不同意將錢太后葬入裕陵的!
于是,
第二天,群臣聚在文華門外嚎啕,烈日炎炎之下,即使曬暈了好幾名,他們都不肯退去,
我想,錢皇后的一生雖然坎坎坷坷,
但是如果她在天有靈的話,即使丈夫離世,親人離世,無兒無女,
但有這么多大臣為她討公道,她也不是無依無靠的。
看見群臣如此一致的誓死決心,憲宗再也頂不住了,
周太后也萬萬沒有想到錢太后在百官心目中竟受如此尊崇,
這對母子,最終答應(yīng)了群臣的請求。
周太后雖然被迫同意了讓錢太后葬入英宗的裕陵,
但她怎么會甘心呢,
所以,在營建墓室的時候,她暗中授意經(jīng)辦此事的太監(jiān),
將錢太后墓穴的那條隧道故意挖錯,不但與英宗墓室方向錯開足足數(shù)丈之遠,
而且在中途就把隧道堵住。
而留給周太后自己的墓室則剛好相反,有一道寬敞且直通英宗墓室的隧道。
這也就回到了開篇那一幕,
孝宗看到祖母竟然是這么做的,他并沒有隱瞞此事,
而是召集來大臣,商量為錢太后打通墓道一事,
并且做了個決定:將祖母的牌位另祀于別殿,不是與英宗共祔太廟。
可惜的是,打通錢太后墓道的想法,最終因欽天監(jiān)認為會影響風水而作罷。
英宗想與妻子合葬的心愿,就這樣化成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