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做過一部叫‘天書’的作品。稱它為‘天書’,是因為它是一本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世上沒有人能讀懂的書,”徐冰說道:“現(xiàn)在我用這套“標識語言”,又寫了一本說什么語言的人都能讀懂的書。我稱它為《地書》?!?/div>
這本耗時十年的作品,完全用象形符號描繪了現(xiàn)代白領“小黑”生活中的一天。其中不僅有各種表情符號,也有在線地圖中的圖形、企業(yè) logo 或者是音樂符號。
它既是藝術,又是小說;這本書可以被當做一種視覺處理和閱讀理解之間的轉換性腦力練習。和過于文學化且類似“機翻”處理的《Emoji Dick》不同,《地書》通過符號傳達了一種全世界讀者都能讀懂的“詩意”。
徐冰的這本《地書》在世界多個國家出版,正文卻完全不需要翻譯。顯然,這也就是 Emoji 等符號語言的的魅力所在?!跋笮巍钡奶幚矸绞剑缭搅宋幕母糸u,是人人都能理解的藝術。
上面的作品告訴我們, Emoji 具有一定的敘事性。這樣一來,藝術家也開始在這方面發(fā)揮創(chuàng)意?!禕oring Angel》是實驗電子樂藝術家 Oneohtrix Point Never 于2013年發(fā)行的曲目,它結合了計算機的音效與室內(nèi)樂的情感共鳴。而互聯(lián)網(wǎng)藝術家 John Michael Boling 為其制作的 MV 也創(chuàng)造了類似的敘事效果。
John Michael Boling - Boring Angel
在這個 MV 中,空蕩蕩的白色畫面當中只有一個小小的、不斷變化的 Emoji ,隨著音樂的漸進,在四分多鐘之內(nèi)傳達了這個“主角”的一生。
他經(jīng)歷了心碎(破碎的心、啜泣的 Emoji):
最后,是對來世的希望(以祈禱手勢的 Emoji 結束):
這個 MV 引起了很多網(wǎng)友的共鳴,有的認為故事很真實,深有感觸;有的則更傾向于對這種創(chuàng)作形式的認同。
說到 Emoji 版的名畫,肯定少不了下面這張《吶喊》。
不過,更加“大制作”的作品,還要從這幅畫說起。文藝復興時期的荷蘭畫家耶羅尼米斯·博斯(Hieronymous Bosch)的著名三聯(lián)畫《人間樂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從創(chuàng)世、文明和墮入地獄三個方面描繪出了人性。
耶羅尼米斯·博斯 - 人間樂園,約1495年-1505年
而 Carla Gannis 的“三聯(lián)動畫”《Emoji 樂園》('The Garden of Emoji Delights')將數(shù)百個 Emoji 的拼貼與博斯的作品相結合,成為了這幅傳世之作在數(shù)字時代的更新版本。
Carla Gannis - The Garden of Emoji Delights 截幀
這件曾在蘇富比的數(shù)字藝術展“Bunker”上展出的作品,用火焰、樹木和雪花的 Emoji 分別展現(xiàn)了伊甸園的大爆炸、文明向自然的回歸以及地獄的凍結。它并沒有拘泥于原畫進行簡單的 Emoji 疊加,而是通過交替閃爍、移動、大小變幻制造了一定的敘事性以及趣味。
Carla Gannis - The Garden of Emoji Delights 片段,Triptych Animation
Carla Gannis - The Garden of Emoji Delights 局部
除了整體的三聯(lián)動畫之外, Carla Gannis 還為其單獨制作了不同效果的特寫。
耶穌的“表情”更加豐富。
Hell – Eden – Earth from Carla Gannis on Vimeo 片段
The Garden of Emoji Delights – Eden 01 from Carla Gannis on Vimeo 片段
Hell – Eden – Earth from Carla Gannis on Vimeo 截幀
除此之外, Carla Gannis 還有其他的 Emoji 數(shù)字繪畫作品,表現(xiàn)出惡搞、滑稽的效果:
Carla Gannis 的 Emoji 作品時而充滿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反映,譬如上圖的這件作品,則是“世界裸騎日”的一個體現(xiàn)。在這些作品中,Emoji 形態(tài)人物的思維、情緒或者隱藏的感情都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出來,社會中的種種現(xiàn)實都暴露無遺。
Emoji 來源于日文“絵文字”(えもじ)的羅馬音。這個名字也很好地詮釋了它的內(nèi)涵——用圖畫來表達文字的含義。去年,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收藏了最早的 Emoji 系列。這套 Emoji 當時是176個大小為12*12像素的黑白圖形。日本人栗田穰崇為日本移動供應商設計了這套符號,并在1999年首次被應用到手機上。
栗田穰崇 - 原始的176個 Emoji / Museum of Modern Art
栗田的設計脫胎于漫畫和商業(yè)廣告之中,混合了創(chuàng)意元素和消費主義的內(nèi)涵?!叭毡韭嬛杏性S多不同的符號。漫畫家會畫出一些表情,表現(xiàn)一個人滿頭大汗或是迸發(fā)出一個想法時頭上出現(xiàn)一個燈泡。”從此,這樣一種符號式的“語言”便應運而生。如今,隨著使用人數(shù)的爆炸式增長,Emoji 的種類與數(shù)量越來越豐富,卻也曾遭遇各種爭議,例如人物 Emoji 的膚色等問題也讓相關的開發(fā)人員費勁了心思。
在這個表情包橫行、用電子設備與手指進行溝通的數(shù)字時代,人們僅僅通過這些符號語言或者是其他人的面部圖片就可以迅速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變化。但是,在這樣即時的圖像交流中,屏幕里 Emoji 的喜怒哀樂,是否能代表我們的純粹的心情,是否還是我們真實的自己呢?
不過拋開這些嚴肅的思考,還是很期待我們國產(chǎn)表情包能夠風靡世界的那一天……
本文部分文字編譯自 The New York Times;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