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1910-1997)
生于南斯拉夫,37歲正式成為修女
1948年遠赴印度加爾各答
且于兩年后正式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
竭力服侍貧困中的最窮苦者
一九七九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一九九七年九月葬于加爾各答
特蕾莎只是一位滿面皺紋、瘦弱文靜的修女。1979年9月,當她去世時,印度政府為她舉行國葬,全國哀悼兩天。成千上萬的人冒著傾盆大雨走上街頭,為她的離去流下了哀傷的眼淚。他就是被譽為“活圣人”的特蕾莎修女。1979年授予她的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詞說:“她的事業(yè)的一個特征就是對單個人的尊重……最孤獨的人、最悲慘的人、瀕臨死亡的人,都從她的手中接受到了不含施舍意味的同情,接受到了建立在對人的尊重之上的同情。”
她被視為"貧民窟的圣人",世人親切地稱她為 "德雷莎嬤嬤"。
她1910年出生在南斯拉夫境內的一戶阿爾巴尼亞農家,那一帶一直為貧窮、混亂和民族戰(zhàn)爭所困擾,她小小年紀就開始思索人生,12歲時感悟到自己的天職是幫助窮人,17歲時發(fā)了初愿,到愛爾蘭的勞萊法修女院學習,隨后到印度大吉嶺受訓。27歲時發(fā)誓終身愿成為修女。此后,她放棄在女子學校和修道院做老師的優(yōu)雅生活,向教會請求批準辭職,走出修道院的高墻,來到世界上以貧民窟多且臟而聞名、被印度總理尼赫魯稱為"惡夢之城"的加爾各答,走進那些不避風雨的貧民窟,置身在貧困者中間。她在那里開辦了一所學校—圣馬利亞中學,讓那里較大的孩子受教育;她從美國醫(yī)療遣使修女那里學習掌握了基本的醫(yī)學常識,然后到患病者的家中去醫(yī)治他們。她親手握住快要在街頭橫死的窮人的手,給他們臨終前最后的一絲溫暖,讓他們含著微笑離開這個殘酷的世界。她親吻那些艾滋病患者的臉龐,為他們籌集醫(yī)療資金。她給柬埔寨內戰(zhàn)中被炸掉雙腿的難民送去輪椅,也送去生活的希望。她細心地從難民潰爛的傷口中撿出蛆蟲,她親切地撫摸麻風病人的殘肢……
自1952年開始,德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的街頭遍尋垂死者,她和她修道院(仁愛傳教修女會)的修女,將愛心和慰籍分別帶給400萬被舍棄街頭的人。但出乎意料的是,有過半數的人,在德蕾莎修女等人的悉心照料下,日漸康復了。
特蕾莎修女自己也是一個窮人,她的生活樸實無華,但同時她又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為他擁有愛、給予愛、收獲愛。特蕾莎修女清醒的認識到,居高臨下的給予,接受者會有被施舍的屈辱感覺,這對一個人的尊嚴是極有害的,他可能導出苦澀的敵意,而不是和諧與和平。在街頭,這個瘦小的修女親手握住快要橫死的窮人的手,給她們送去臨終前最后一絲溫暖;在醫(yī)院,這個受著病痛折磨的修女親吻著艾滋病患者的臉龐,為他們籌集醫(yī)療資金;她給柬埔寨內戰(zhàn)中被炸掉雙腿的難民送去輪椅,也送去生活的希望;她細心的從難民潰爛的傷口中撿出蛆蟲,幫助他們減輕痛苦。她曾動情地說;“我們做的不過是汪洋中的一滴水。”特蕾莎修女說這些話的時候,就好像母親給孩子講故事,沒有花招,沒有賣弄,有的只是一顆直白坦率的心靈。她微笑者說,讓我們記住這一點:沒有人不需要關愛,我們要總是以微笑相見,尤其是在微笑起來很困難的時候,更需要微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