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包火
所謂“寒包火”本是中醫(yī)對一種外感病理的形象解釋,這種情況大多發(fā)生在身體本來有熱, 又感受寒邪,癥狀呈現寒熱并見。多出現在冬季。但夏季人體出汗較多,全身表皮血管擴張,長時間呆在溫度過低的空調房間,或電扇不離身,或徹夜露宿,往往會引起體表血管、汗腺收縮關閉,使體內產熱和散熱失去平衡。還有的人加上飲食不節(jié),過多地攝入煙酒、高熱量食物,更致體內蘊熱,促成外寒內熱而導致“寒包火”型感冒。
預防“寒包火”主要有以下幾點:1、炎熱夏季要保證飲水量。2、使用空調時,溫度最好是26℃左右。大汗淋漓不要直接進空調房或對著電扇吹,必須先換下濕衣,擦干汗水。3、夏天飲食宜清淡,避免過食生冷和油膩辛辣的食物。4、夏季晚睡早起適當午休,有利于保護自身免疫力。
————兩種“寒包火”外感的證治————
杏林居士
所謂“寒包火”既指具有表寒癥狀,同時又有內熱。然臨床診斷中,當注意內熱存在兩種情況。
第一種“寒包火”是患者素體內熱,腠理開泄,衛(wèi)表不固,偶感風寒而發(fā)。此證辨治要點為,發(fā)病既寒熱并見,非傳變所為。治療要點重在清熱,兼顧表寒,方藥當顧護肺陰,通利腸府。
第二種“寒包火”屬于感傷于寒,入里而化熱,由太陽傳至陽明,郁而化熱者。此證辨治要點為:始發(fā)之時但寒無熱,陽明熱盛但熱無寒,潛入少陽寒熱往來。治療要點重在辨證,每一階段治則各異,方藥重點在于病證似傳非傳之時,需前瞻考慮。
冬季氣溫偏高,故而內熱熾盛,高熱不退,必予清退。
我們知道感冒有風寒感冒、風熱感冒,不同類型的感冒須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
感冒分類 主要臨床表現 治療原則 用藥舉例
風寒感冒: 惡寒、發(fā)熱輕、鼻塞、流清涕、苔薄白、咽痛、痰稀白等;散寒解表;蔥豉湯、正柴胡沖劑等
風熱感冒:發(fā)熱重、流黃膿涕、舌紅、咽紅、咽痛、痰黏或黃等; 清熱解毒;銀翹解毒、雙黃連口服液
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無法將孩子的感冒類型分得如此清楚。因為冬春之交發(fā)生的感冒或流感(尤其在北方地區(qū)),多為“寒包火”型感冒,即“表寒里熱”,癥狀可以有流清涕(風寒)情況,卻也有舌紅、咽紅、咽痛(風熱)癥狀;有時還可能出現一會兒流清涕,一會兒又流黃濃涕的癥狀。此種感冒特殊且頑固,用西醫(yī)的治療方法往往較難改善癥狀,病程可能會拖延1~2個月之久呢。
“寒包火”的起因
“寒包火”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癥候,雖然起因是外感風寒,但以下原因也很重要:
◆孩子本為純陽之體,加上冬季飲食多甜膩,動物性食品偏多,易生內熱。
◆冬春之時,室內多開熱空調,溫暖干燥,久而生火。
◆孩子的衣服穿得過厚,出汗后毛孔開放,一旦感受風寒,風寒束表,內熱無法從肌表外泄,就好像一件寒衣把內火包得緊緊的,感冒發(fā)生后,不僅會有上呼吸道癥狀,還會出現高燒不退的情況。所以,冬春感冒若發(fā)高熱,多屬“寒包火”。
怎樣對付“寒包火”?
用對付風寒或者風熱感冒的藥物治療“寒包火”型感冒,非但無效,有時還會加重病情。而我們常用的西藥,多為中樞調節(jié)、解熱鎮(zhèn)痛的藥物,此類藥物也屬于散寒解表的感冒藥,往往是服藥后退燒了,但幾小時后體溫又升了起來。孩子的病程拖久了,容易發(fā)生合并細菌感染等問題,那時就要使用抗生素治療,麻煩費錢不說,孩子痛苦,父母也心焦。
★冬春時節(jié),如果孩子罹患感冒,三五日都沒有緩解的跡象,或者出現先清涕、后黃涕等情況,請考慮可能是“寒包火”型感冒,盡快帶孩子去中醫(yī)兒科,請醫(yī)生運用方藥治療。
★對付麻煩的“寒包火”須正確辯證,對癥施治,治療原則為散表寒、清里熱。
★感冒合劑,專門治療“寒包火”,可供大家參考。
周平安教授“感冒合劑”的配方:炙麻黃5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先煎)、甘草5克 柴胡10克 黃芩10克 、薄荷 10克(后下) 銀花15克 、蘇葉10克、草河車 10克 羌活10克 板藍根15克
三劑 水煎服 每天一劑
這個只是感冒合劑的基本配方,如果您得了寒包火型的感冒,最好還是讓醫(yī)生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療效可能更好。另外周醫(yī)生還強調,這個感冒合劑的方子主要是針對中國北方冬季氣候特點和感冒特點的,對于生活在其它地區(qū)的患者,要用這個方子的時候還是要聽醫(yī)生安排,對于一些患有慢性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用這個方子前,一定要咨詢醫(yī)生。
一、感冒類型自測:
1、風寒感冒。表現為惡寒重、無汗、頭痛、身體酸痛、鼻塞、咳嗽、吐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2、風熱感冒。表現為身熱較重、稍微怕冷、出汗較少、頭脹、咳痰粘黃、流黃濁涕、舌苔薄黃且邊尖紅、脈浮數。
3、寒包火型感冒。表現兼有以上風寒和風熱的幾種癥狀,如發(fā)燒、惡寒、無汗、頭痛、咳嗽、關節(jié)酸痛、鼻涕由清變濁、痰由稀白變粘黃、咽喉腫痛等。
二、本方源自以下經典名方:
1、麻杏石甘湯。組成:麻黃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主治:外感風熱,或風寒郁而化熱,熱壅于肺,而見咳嗽、氣急、鼻煽、口渴、高熱不退,舌紅苔白或黃,脈滑數者。
2、柴葛解肌湯。組成:柴胡6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黃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芍藥6克,桔梗3克。主治:外感風寒,郁而化熱證。惡寒漸輕,身熱增盛,無汗頭痛,目疼鼻干,心煩不眠,咽干耳聾,眼眶痛,舌苔薄黃,脈浮微洪。
3、荊防敗毒散。組成:荊芥、防風、姜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各15克,甘草5克。主治:流感、感冒等病證初起,出現惡寒、發(fā)熱、無汗、劇烈頭痛、肌肉關節(jié)酸痛,舌苔白膩,脈浮或浮數者。
三、本方主要藥物解說:
麻黃:用于風寒表證。本品辛溫升散之性較強,能開泄腠理、透發(fā)毛竅,以外散侵襲肌表的風寒邪氣。在發(fā)散風寒藥中,其發(fā)汗作用最強,為重要的發(fā)汗解表藥。宜用于風寒外郁,腠理閉密無汗的外感風寒表實證。又因其兼有平喘的功效,對風寒表實而有喘逆咳嗽者,尤為適宜。虛喘、高血壓及失眠患者慎用。
柴胡:苦,微寒。歸肝、膽經。疏散退熱,舒肝,升陽。用于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瘧疾,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脫肛。
黃芩:苦,寒。入心、肺、膽、大腸經。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黃疸,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疔瘡。
草河車:苦、澀,微寒。清熱解毒,消腫止血。用于熱毒蘊結,痰火上炎的咽喉部腫瘤或鼻咽癌淋巴結轉移,癥見咽喉紅腫疼痛,梗阻不適,痰濁粘膩,頸淋巴結腫大等。
羌活:辛、苦,溫。入膀胱、腎經。祛風解表,祛風濕,止痛。發(fā)散風寒,祛風止痛,用于感冒風寒,兼有頭痛、身痛為主,退熱功效很好,而且一般在熱退后無再度發(fā)熱現象。但用量過多,易致嘔吐,故使用時必須掌握適當劑量。
四、中藥煎藥方法:
1、注意事項:禁用銅、鐵、鋁等容器,沙鍋、瓦罐,陶瓷都可以,實在不行不銹鋼鍋也可以。加水量要適當,煎之前要浸泡一會。變質或煎糊的中藥勿服,以免中毒。
2、煎藥程序:把藥倒在藥鍋里,先用涼水浸泡至少半小時,在用火煎熬的時候,先用旺火煎,等藥鍋沸騰了以后,再用小火再煎10到20分鐘。一般分兩次煎,頭煎和二煎,在二煎的時候,還要加冷水,但是加的水量要少于頭煎,加水量一般高于藥的三到五厘米,煎熬時間同頭煎一樣。
五、網友綜合的感冒合劑2(:炙麻黃5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甘草6克、黃芩6克、柴胡6克、羌活6克、防風10克、板藍根12克、銀花12克、桑葉15克、蘇葉6g(后下)。
六、寒包火帶咳喘方:麻黃10g,杏仁10g,石膏30g,半夏10g,黃芩15g,桔梗10g,蘇葉10g,甘草5g,連翹10g,蟬蛻6g,知母10g,紫苑10g,蘇子10g,射干10g。
多選用散表寒的麻黃、清肺熱的黃芩這一藥對組成復方冶療咳嗽“寒包火”證。馬有度指出:第一要著重一個“宣”字。以麻黃為首,取麻黃辛溫發(fā)散風寒,宣肺止咳平喘。麻黃為治療風寒咳喘的第一要藥,特別是輔以蘇葉、防風之后,其散寒宣肺之力更強,三藥合用,共散表寒,使寒邪不再束肺,肺氣得宣,不致上逆,咳喘自緩。第二突出一個“清”字。以黃芩為首,黃芩主治肺熱咳嗽,為清泄肺部火熱的第一要藥,而輔以魚腥草和連翹,則清肺解毒之力更強,肺熱得清,肺氣亦清,咳嗽自減,這是治療“寒包火”咳的第二招。第三體現一個“化”字。選桔梗宣肺祛痰,配法夏燥濕除痰,合而增強排痰之力,并能化解痰與火熱相結,防止痰熱阻肺,以利肺氣宣暢,這是治咳先治痰的原則。第四體現一個“降”字。 杏仁、紫苑和少量粟殼肅肺止咳,三藥配合,體現了“降”逆止咳。前三字用藥,散寒宣肺,清熱化痰,針對病因病機,重在治本,后一字用藥體現降逆止咳,兼以治標。最后還要以一味甘草,既是調和之藥,也是擅長緩急利咽止咳之藥,合而共奏散寒宣肺、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
最后,再介紹風寒、風熱、暑濕感冒的辨證,以及預防和治療感冒的兩個食療方。
一、風寒:惡寒重、無汗、頭痛、身體酸痛、鼻塞、咳嗽、吐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輕按即感覺到脈跳,且有繃緊之感)。
二、風熱:身熱較重、稍微怕冷、出汗較少、頭脹、咳痰粘黃、流黃濁涕、舌苔薄黃且邊尖紅、脈浮數(脈搏快,輕輕一按就可感覺到脈搏跳動)。
三、暑濕:發(fā)熱、少汗、身體酸痛、頭昏重、眼痛、口中粘膩、胸悶、惡心、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
四、預防感冒。防風黃芪牛肉湯:防風10克、黃芪10克、白術10克、紅棗10枚、牛肉250克。本方出自經典名方玉屏風散:10克黃芪,10克白術,5克防風。
五、治療感冒。荊芥生姜粥:荊芥(鮮者8克、干者5克)、淡豆豉6克、薄荷3克、粳米30克,生姜七八片。
——這是我綜合在網上查得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