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以來,老子仿佛一直就是三個形象:一會兒是人,一會兒是神,一會兒亦人亦神。讓人產(chǎn)生這種錯覺的根源在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當(dāng)然《左傳》、《禮記》、《莊子》等書對老子也有零散的記載,卻終究不過是更加增添了老子的神秘色彩而已。
依據(jù)《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之第一句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蔽覀兛梢詾槔献恿腥缦潞喗楸恚?/span>
姓 名: 姓李,名耳,字聃
性 別: 男
民 族: 華夏族,也就是后來的漢族
出生日期: 不詳
生卒年月: 不詳
籍貫住址: 春秋時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村)人
職 業(yè): 先是周王室國家圖書館管理員(現(xiàn)在看就屬于國家干部);后辭職隱游。
工作單位: 東周王都洛邑,周王室國家圖書館
性格特點: 自隱無為,恬淡養(yǎng)志
人生亮點: “老孔之會”,撰修道德
上表看似有模有樣,實則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更加模糊更加不清了------。
首先,老子的姓、名、字均存疑!其次,更大的不解還在于,就算其姓、名、字都對了、確定了,但“老子”這一稱呼又作何解?哪兒來的?怎么來的?司馬遷只字不提!其他典籍也均不見提及!然而迷霧仍將繼續(xù):出生日期不見記載;生卒年月也未見半字。唯獨籍貫住址記錄頗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此記錄看似已精確到村了,但后世仍是一頭霧水:老子的出身呢、家世呢?《史記》記錄人物必提及其家世系譜,而老子出身名門望族還是布衣草芥《史記》卻未給出只言片語。“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贝硕蝺H僅可以確定的是:春秋時,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有這么一個人,姓李氏、名耳、字聃,任職“周守藏室之史也”;至于這個人和“老子”這一名號間究竟有何聯(lián)系,別說后世人了,史書也沒搞清楚!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最可貴之處是記錄了老子生平中的一次重要會面,老子與孔子的會面!用現(xiàn)在時髦的說法,我們可以將此叫做“老孔會”或“孔老會”。這次會面可不得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具有開天辟地與里程碑式的意義!這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一我國哲學(xué)思想鼎盛繁榮、“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世界思想文明最為光輝璀璨的“軸心時代”里,儒道兩家的開山鼻祖元老級人物,老子與孔子的一次歷史性會面!首先是儒道兩家哲學(xué)思想的第一次對撞與爭鳴;其次是儒道兩家開山鼻祖各自人格魅力的光輝展示!
這次歷史性會面的發(fā)起者與策劃者皆是孔子。已過“而立之年”的孔子開辦私學(xué)數(shù)年余,其學(xué)術(shù)思想業(yè)已聞名于天下諸國;處于人生與事業(yè)上升期的孔子這一時期也一定是蓬勃的、積極的、向上的、風(fēng)發(fā)的、有為的、進(jìn)取的!孔子早就聽說周室洛邑有位大名鼎鼎的老子,故而久生拜訪之心,遂決定在自己事業(yè)的輝煌時期拜訪一下這位“道家大佬”。我們揣測孔子此行有兩個目的:第一就像《史記》中原文所說的“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第二個目的史書沒寫,其實是孔子的心里想法,是想順便也向老子展示一下他的學(xué)術(shù)思想與博學(xué)才華。
只是孔子萬萬沒想到的是,此次會面竟成了老子給他專上的“道德”課了------
此次“孔老會”的內(nèi)容《史記》是作兩部分記錄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主要記錄會談內(nèi)容;《史記-孔子世家》則只記錄了老子的臨別贈言。
我們先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會談記錄: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贝舜螘?,老子說給孔子的話主要有三層意思:首先老子肯定了孔子的社會聲望。其次老子就“入世時機(jī)”談了自己的主張:太平盛世時可以出來做官;亂世時則就避而遠(yuǎn)之,漂泊流徙吧。最后老子重點談的是道家的“無為自保”思想:要懂得深藏而不露、示拙而掩聰;含蓄而不驕;還要懂得退讓以回旋、守弱而匿強------此乃老子道家思想的精髓,與孔子儒家比起來則更顯智慧與境界。
那么老子的這段話孔子聽進(jìn)去了嗎?聽進(jìn)去了!《史記》馬上就有記載,孔子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fēng)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在其弟子面前給了老子極高的評價,譽老子是龍是仙,而世間其余萬物與人獸均為俗物。另外受老子思想的影響,孔子《論語》中多處可見“愚”字,全是褒義。
再看《史記-孔子世家》老子的臨別贈言:
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jìn)焉。
孔子告辭離去時,老子送他說:“我聽說富貴之人用財物來送人,仁義之人用言語來送人。我不能富貴,只好盜用仁人的名義用言語來送你了,這幾句話是:聰慧明白洞察一切的人反而會有瀕臨死亡的威脅,那是因為你喜好議論他人的緣故;博洽善辯寬廣弘大的人反而更會危及其身,那是因為你抉發(fā)別人丑惡的緣故。招惹人,人必報復(fù)!所以,為人子、為人臣者,就不要過分地表現(xiàn)自己!”孔子自從從周京洛邑問禮老子返回魯國后,投到他門下的弟子就更多了。
《史記》記載老子撰修了《道德經(jīng)》。原文: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之久,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庇谑抢献愚曋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此段可知,老子曾為周王室的國家圖書館管理員,居周日久,見周之衰,遂生去意。西去至函谷關(guān)時,見到關(guān)令尹喜,尹喜傾慕老子大名,強求老子寫書予他。于是老子才寫下了五千言流芳千古的《道德經(jīng)》上下卷!撰罷西去,不知所終------
老子隱匿而不求聞達(dá),其思想所在盡注于《道德經(jīng)》。其中,“道”為事物發(fā)展之普遍規(guī)律及宇宙萬物之精神本原;“德”乃宇宙萬物所含之特殊規(guī)律與特殊性質(zhì)。
值得注意的是,《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在記錄老子時,莫名其妙地記了一個叫“老萊子”的人。原文:“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睋?jù)載老萊子(約公元前599年一約公元前479年)120歲,春秋晚期思想家,道教人物。楚國人(湖北荊門),出生于楚康王時期,卒于楚惠王時期。著書立說,傳授門徒,宣揚道家思想,且?guī)缀跖c老子、孔子生活在同一時期。在荊沙古地域上生活的老萊子在道家形成的過程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因為他的生活年代與老聃同時,其影響遠(yuǎn)大,堪稱一代杰出的思想家。我想司馬遷在記載老子正酣時偏偏插入了一個“老萊子”肯定是有其用意的,“老子”這一稱呼是怎么來的?作何解?具體指的是誰?司馬遷始終只字不提!于記載老子之文中強插進(jìn)“老萊子”,顯而易見司馬遷此處是有把“老萊子”與“老子”作某種聯(lián)系之意;但因存疑而又沒有把話說透,至于老萊子是否就是傳說中的老子,司馬遷之意是尚有待考證。
《史記》只寫了老子生活的大概年代,具體生卒年月并沒有交代。但關(guān)于老子的壽命,《史記》寫到:“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钡还苁且话倭畾q還是二百余歲看來都是傳說。
《史記》載老子之神奇,譽老子為“超級預(yù)言家”,舉一例:“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xiàn)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崩献宇A(yù)言周秦相爭五百年,周被秦滅七十年后楚霸王項羽生!我們現(xiàn)在不去追究老子究竟是否做過如此預(yù)言,令我們感興趣的是,歷史仿佛就是按照這一預(yù)言而衍變的------
老子之前的家世《史記》不見記載,但司馬遷卻詳細(xì)地記載了老子之后的家世:“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老子之后均為官宦,遺憾的是,這個家世的姓氏均不詳。
關(guān)于“孔老之會”后儒道兩家的源緣爭鳴,司馬遷最后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作了描述:“世之學(xué)老子者則絀儒學(xué),儒學(xué)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笨梢娫谒抉R遷之前的儒道兩家是相爭相斥的!各自的主張、原則不同,彼此也難商議與合作。
至于傳說中老子的長相及出生時的種種怪異情景,那都是后世道家的神話之筆,司馬遷的《史記》并沒有提及半字!這里僅列道教信徒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里關(guān)于老子的一幅儼然神仙姿態(tài)的描寫,聊以作閑時之雅趣談資:“身長九尺,色黃,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上下徹,足有八尺;以神龜為床,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云為衣,重疊之冠,鋒鋌之劍;從黃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窮奇,后從三十六辟邪;雷電在上,晃晃昱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