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xué)最初也有著自己的“本原論”,本文題目所描述的這一思想論斷,就屬于中國古代哲學(xué)中的“本原論”范疇。
語出黃帝的一次問話:“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于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意思是,黃帝認(rèn)為:由于天地之氣的和合,因而才有了萬物的形體;又由于天地之氣的變化多端,故而才使得萬物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了差異,從而才有了各自不同的名稱。而我這里想問的是,天之氣的氣運與陰陽的變化、地之氣的氣運與陰陽變化,它們二者對于世間萬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個多哪個少呢?
黃帝問得如此深廣,岐伯不由得引發(fā)贊嘆:“悉哉問也!”當(dāng)然岐伯也不由得不詳加說明:“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岐伯的這段回答,我們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去理解。第一,天之氣極其廣闊,不可測度;地之氣極其博大,也很難計量。第二,地氣使然,草木顯現(xiàn)五色,而五色之變化萬千,乃是看也看不盡的;而草木又產(chǎn)生五味,以五味的醇美,那是嘗也嘗不完的。人們之所以對色味的嗜欲不同,那是因為各種色味分別與人體的五臟相通著呢。第三,天之氣供給人們以五氣,地之氣供給人們以五味。天之五氣由鼻吸入,貯藏于心肺;其氣上升,使人體面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地之五味入于口中,貯藏于腸胃;經(jīng)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內(nèi)注五臟以養(yǎng)人體五臟之氣。第四,臟氣和諧而保有生化機能,津液隨之生成,于是人體神氣也就在此基礎(chǔ)上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