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暨豚也叫: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于長江中下游。在20世紀80年代由于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shù)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xié)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fā)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導讀 長江的偉大難以言訴,它孕育了萬千生物,人類是萬物之長,從億萬生物中脫穎而出,而有部分生物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讓一些生物已經滅絕或功能性滅絕。
長江中有哪些已經幾乎消失不見的生物呢?
前長江女神--白暨豚
白暨豚也叫:白鰭鯨、白鰭、白旗、白夾、青鰭、江馬、中華江豚、揚子江豚及長江河豚等,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于長江中下游。在20世紀80年代由于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shù)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協(xié)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fā)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達氏鱘
達氏鱘也叫“長江鱘”。達氏鱘是一種淡水定居性魚類,常在江河中下層活動,喜棲息于流速較緩、富腐植質和底棲生物的沙質底或卵石磧壩的河灣或深沱中,生長速度較快,一般體長0.8—1.0米,體重5—10公斤,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以水生昆蟲、底棲無脊椎動物和小魚等為食。為純淡水定居型魚類,最大體重15kg以上。雄魚4-7齡性成熟,雌魚6-8齡性成熟。僅分布于中國長江干支流。屬國家(前)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長江河神,長江鱘魚之王——白鱘
渾濁深水中的白色魁影,中國淡水魚保育史上最大的悲劇——白鱘。雖然種種跡象都顯示這種巨大的掠食性魚類已經和長江女神——白暨豚一樣離我們而去了,但他畢竟是長江乃至整個動物進化史上的偉大奇跡,在這里還是決定介紹一下他,緬懷一下這種從前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
白鱘俗稱象魚、箭魚、柱鱘鰉、琵琶魚,古時稱鮪。體長,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壯,后部略側扁。頭極長,頭長超過體長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狀的陷器,據(jù)信是水壓和電信號感受器。
關于白鱘的極端個體到底能有多大,古人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扒Ы锱D子萬斤象”,中華鱘能長到千斤這已經是肯定的了,而白鱘雖然不能到萬斤,也至少會比中華鱘大不少,才能配被稱作萬斤吧!傳說中7米長的白鱘在小編看來完全是可能的。
幾百萬年都挺過來了的強者,現(xiàn)在消失了……看看這頭上的傳感器,一個視力如此低下的動物居然能夠捕殺四大家魚這樣敏捷的獵物,其感官之先進可想而知。白鱘可以吞下自己體長一半的草魚,而他自己的吻就占了體長的一半!
鯮
如果說鳡是鯉科掠食性魚類的巔峰之作,那么同屬雅羅魚亞科、被稱作“鴨嘴鳡”的鯮就會顛覆你的想象。關于這種魚類的資料很少,我們只知道它是一種中下層掠食性魚類,有著獨特的覓食方式,而且其生存狀況并不樂觀。
生活在江河或湖泊的中下層,矯健兇猛,游泳力強,魚苗時即能吞食其它魚苗。當體長在30厘米以前,都以游弋方式在水的中上層掠取其它魚類為食;成魚則以長形的吻部的石縫中覓食小魚。性極饕餮,雖消化管內已充滿了食物,仍不斷吞食,終至將半消化的食物,從肛(河蟹)門處擠出。生長速度較快,性成熟年齡在5齡以上,生殖期為4-7月。成熟的親魚于春季即上溯至江河流水較急江段進行繁殖。幼魚期至湖泊中肥育,仔幼魚階段食枝角類和魚苗;成魚轉為食魚類,常以其管筒狀的長吻在石縫或水草叢中覓食小型魚類。
這種古怪的而瘋狂的下層掠食魚類最大可以達到50公斤,體長足以和大個體的鳡比肩。這種魚現(xiàn)在處在易危狀態(tài),網(wǎng)上也沒有有關的圖片,生存狀況堪憂。
鰣
鰣魚為溯河產卵的洄游性魚類,因每年定時初夏時候入江,其他時間不出現(xiàn),因此得名。產于中國長江下游,以當涂至采石一帶橫江鰣魚味道最佳,素譽為江南水中珍品,古為納貢之物,為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鰣魚與河豚、刀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
據(jù)統(tǒng)計,1974年,長江鰣魚年產量曾達157.5萬公斤;80年代后逐年下降,1986年降至1.2萬公斤;1996年,有關部門在鰣魚棲息的峽江試捕一個月,毫無所獲;在鄱陽湖口進行幼鰣魚監(jiān)測,也難覓芳蹤;自1996年至今,在鄱陽湖歷時三年的捕撈仍然是一無所獲。江蘇、安徽江段也已多年未發(fā)現(xiàn)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