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聚焦|凝固的廬州地標 流動的合肥記憶

     合肥2000多年的歷史,成就了許多具有人文情懷的地標:教弩臺、斛兵塘、木灘街……有的是歷史的傷疤、勇士的勛章,有的是璀璨文化的記憶,有的是新生文化的發(fā)源地。一口井、一方塘、一條街、一段城墻、一座祠堂……從這座古城曾經的歷史地標,可以窺見廬州文化的浩瀚森林,聞聽那些凝固的歷史,流動的記憶。

登教弩臺 聽歷史事

  “曹公教弩臺,今為比丘寺。東門小河橋,曾飛吳主騎?!碧拼娙藚琴Y一首五言詩,寫盡合肥三國情,這首詩里提到的地方正是位于合肥市廬陽區(qū)淮河路步行街的古教弩臺。

教弩臺

  在三國時期,合肥是北魏曹操的重鎮(zhèn),他曾幾次親臨合肥,部署防御。當時,為了抵擋南面東吳孫權的水軍,曹操在合肥城外、淝水之濱,建造起一座大臺,由大將張遼訓練500名弓箭手,搭弓放箭,百步穿楊。合肥城下,淝水河中,逍遙津里,都在強弩射程之內。這座高4.3米、面積3800平方米的方形大臺,便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教弩臺”,也叫“曹操點將臺”。

  教弩臺有屋上井、聽松閣兩處古跡。教弩臺上有一口古井,因井口高出地面平房屋脊而得名屋上井。屋上井井口石欄拙樸古老,鐫刻“晉泰始四年殿中司馬夏侯勝造”字樣,此井曾是供士兵解渴用的,水味甘美,四季不竭,經長年累月提水,井欄口遺下汲水繩磨成的23條深溝,堪為千年歷史之見證。

  另一處古跡聽松閣在教弩臺的東南角。聽松閣舊址原為一土堆,傳說曹操曾站在此處操演水軍,后人便在此砌臺紀念,取名“聽松閣”。原來教弩臺上并無松樹,因為廬州夏天炎熱,士兵難熬酷暑,曹操便令廣植松柏。松樹長成后,清風襲來,松濤陣陣,從此,“教弩松陰”便成為合肥的一個著名景點,聽松閣也由此得名。

  三國歸晉,轉眼到了南北朝。南朝梁武帝時,教弩臺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一座名為“鐵佛寺”的寺廟在臺上拔地而起,昔日古戰(zhàn)場成了佛教凈地。盛唐時期,鐵佛寺規(guī)模擴建,唐代宗李豫把廟的名字也改成了“明教院”。明朝時,又更名為“明教寺”,沿用至今。

  隨著朝代的更迭,在多次的戰(zhàn)火中,明教寺屢經盛衰,到清代咸豐五年全部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今的明教寺主體建筑為光緒年間所建。明教寺門前原為南向直上臺階,33級,后為便利街道交通,直階改為東西雙向。在臺階前面,立著兩只高達數(shù)米的石獅。石獅線條粗獷,令人望而生畏。

  “教弩聳高臺,不為炎劉消劫難;聽松來遠客,誰從古佛識真如”。這座屹立了數(shù)千年的教弩臺,在時間的長河里,一直在將歷史之事告訴每一位后來者。

千年古井 藏于街巷

  在合肥蜀山區(qū)三里庵街道二里街社區(qū)居民樓中,有一口“胡大井”,相傳已有千年,與舉世聞名的包河公園“廉泉”同期,至今仍流水不息。

胡大井

  在當?shù)?,“胡大井”的名字可是響當當?shù)?,老輩人沒有不知道的。據(jù)說,這口井從來都沒有干涸過,即使是在百年不遇的大旱年代,這口井都有水,而且水質甘洌清甜。2010年10月,二里街社區(qū)籌措資金重新疏浚了排水設施,當時測量了一下,居然有18米深。

  相傳,“胡大井”源于北宋真宗年間,當時有位三品的官員路過此地,因為天色已晚,便投宿在此??吹疆?shù)氐睦习傩粘运胶苓h的地方去挑,便給了地保一些銀兩,要他找人打一口井。因為那位三品官員姓胡,這口井就命名為“胡大井”。

  上世紀80年代,為了建樓房,有人提議填平老井,是附近的居民極力保護,才使老井保留下來;還有一次,一家單位的宿舍樓要把老井圈在圍墻里,61戶居民兩次推倒圍墻……對于這口千年古井,當?shù)鼐用裆钣懈星椤榱糇∈忻竦挠洃?,維護老百姓的精神家園,二里街社區(qū)還專門成立了 “古井護衛(wèi)隊”,內有社區(qū)志愿者、安徽農業(yè)大學林學與園林學院的學生志愿者、居民志愿者等共50多人。每天,護衛(wèi)隊都安排志愿者對古井進行巡邏,防止古井被非法使用,導致井水嚴重污染等情況。

  如今,“胡大井”已經被列為蜀山區(qū)歷史文化研究會重點保護項目,這口千年古井即將迎來保護開發(fā),從而被更多人所熟知。

圣人胤嗣 廬州文脈

  在合肥市包河區(qū)大圩鎮(zhèn),有一座孔氏宗祠,名曰大孔祠堂,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大孔祠堂記錄了孔子后裔衍興于斯的過往,也見證了廬州文脈的延綿紛紜。

大孔宗祠

  據(jù)傳,孔氏家族由山東、河南遷入古廬州府時,人丁興旺,當時一分為三,大房留在了大圩鄉(xiāng)學塘村,二房分往肥西縣發(fā)展,三房則分居在現(xiàn)在的肥東縣陸家壩一帶。因學塘村的孔氏祠堂屬于大房,故名“大孔祠堂”。

  至晚清時,所屬大房的老祠堂已經面臨倒塌。這時,族中出了一名出色的清軍將領,名叫孔繁琴??追鼻亳v守云南邊疆時,當?shù)爻S忻突⒒紨_鄉(xiāng)民,他得知此事后,單槍匹馬上山,經過一番纏斗后,終將老虎殺死,為民除害。之后孔繁琴按俗例將虎皮送到皇宮請賞,光緒皇帝看到后龍顏大悅,御賜“柳州鯉魚峰擊虎記”圣旨碑。當?shù)厮追Q“打虎碑”。因為孔繁琴打虎受到天子嘉獎,在當?shù)芈暶笳?,因此大房逐漸發(fā)達起來,重修孔氏祠堂也就自然提上日程了。

  時任甘肅省督辦、御賜二品頂戴和總統(tǒng)右江各軍的孔華清(大圩鎮(zhèn)孔石橋村人),派專人送修族譜所需的錢物回鄉(xiāng),并致信要求重修“大孔祠堂”。于是大房選派了幾位族人到山東跪拜孔氏“掌門人”孔令怡,終于在次年(1905年)春天征得掌門人同意,按照“山東夫子廟”的建筑布局來重修祠堂。重建完成的祠堂被稱為“魯賢祠”,全稱是“魯賢祠忠恕堂”,俗稱“大孔祠堂”。當時建筑占地面積2500多平米,祠內原有60多間房,是江淮地區(qū)晚清時期較為完整的一組宗族公共祠社建筑,也是合肥孔氏宗族興旺的見證。

  進入民國時期,家國動蕩,大孔祠堂年久失修,逐漸破敗,不復往日的氣勢恢弘。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大孔祠堂被作為學堂使用。1958年祠堂又被改為糧站,叫做“大孔糧站”。改作糧站時,東西兩側廂房的墻曾被推倒。那時藏書樓尚存,旁邊是11間門市部和幾間倉庫。

  藏書樓是大孔祠堂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藏書樓后面的配殿內,墻上鑲嵌著光緒皇帝頒給孔繁琴的“打虎”功德碑。得于村民的保護,這塊圣旨碑雖歷經劫難仍完整保留了下來,但祠堂留存下來的原始建筑僅剩700多平方米。上世紀80年代起,國家和地方加大了文物保護力度,該祠堂先后被命名為合肥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年底開始,合肥市政府投資對祠堂進行徹底修繕,還陸續(xù)恢復山門殿的東西配殿、東廡殿、西寮房、氣勢宏偉的藏書樓以及整個祠堂的圍墻和庭院綠化等,修繕和恢復建筑面積1080平米。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修復,久違的大孔祠堂終于重新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這座位于省城的孔氏祠堂是合肥地區(qū)唯一保存較完整、面積最大、規(guī)格最高的宗祠,另外,其也是合肥地區(qū)現(xiàn)有古建筑中彩繪規(guī)格和檔次最高的。

大孔宗祠

  整個祠堂坐北朝南,左側臨近二樓村民住宅,西南北側皆有池沼環(huán)繞,周圍環(huán)境優(yōu)美,交通便捷。從西邊側門進入院落,就可以看見大孔祠堂那扇對開的大門,古色古香,十分氣派,大門兩旁抱鼓石對稱而落,上面雕刻精美。透過這扇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大門,不難想象其主人當年家世的顯赫。

  而合肥,也正因為大孔祠堂的存在和傳承,平添了崇文重教的明朗性格。與今天“科教之城”的別稱,可謂相輔相成,伏脈呼應。

魏武屯兵 叱咤風云

  “斛兵泛舟意若何,笑將歲月漫蹉跎。一代梟雄屯兵事,博得今人議論多”。斛兵塘又名站塘,俗稱量兵塘,位于合肥工業(yè)大學老校區(qū)的東南角,面積約6.7公頃。斛兵塘既沾染了魏武帝曹操屯兵殺伐的威武之風,又因今天坐落于高等學府而文氣昭然,在合肥市的諸多歷史遺跡中,顯得氣象渾厚而與眾不同。

斛兵塘

  斛兵塘,作為合肥比較著名的三國遺址之一,與逍遙津、教弩臺齊名。相傳是東漢末年,曹操率軍南下攻打孫權,在合肥安營扎寨時很多人來投軍,兵力激增,雖號稱80萬,但連曹操本人都不知道準數(shù)。為清點兵馬,曹操令人在此挖出一大土坑,按照軍隊配置,內設車隊、馬隊、步隊的方位、標志,大概是車隊一千、馬隊五千、步隊一萬,然后命士兵排隊進去站滿,如此反復計算出人數(shù),像用斗量米一樣,故名“斛兵塘”。后來此坑廢置,天然下雨積水成了一個水塘。

  斛兵塘的故事可能是附會,但這里所說的曹操屯兵合肥卻是史有所本。曹操曾任命心腹謀士劉馥為揚州刺史,這位匹馬上任的刺史甫到合肥,就立即開始重新經營這片被戰(zhàn)火蹂躪的土地。他招募流民,恢復生產,重新開始大規(guī)模的屯田,又修建芍陂、茄陂、七門、吳塘等堰壩蓄水灌溉稻田,使合肥有了較為豐富的糧食儲備。又收服梅乾和雷緒等地方武裝,具有了一定的軍事力量。

  從地緣位置而言,據(jù)有合肥,可使上起柴桑(今江西九江)下至建業(yè)(今江蘇南京)的長江一覽無余,同時,向西南可威脅孫吳治下的廬江,向東南可沿巢湖、淮河直入長江,是跨江攻擊孫吳都城建業(yè)的絕佳路線。而一旦失去合肥,魏的淮河南北地區(qū)就會在東吳的掌控之下。魏明帝曹叡曾這樣解讀其先輩的合肥戰(zhàn)略:“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span>

  事實也證明了曹操戰(zhàn)略眼光的超前和正確。史載,在長達四十余年的時間里,曹魏和孫吳在合肥曾反復搏殺,其中大型戰(zhàn)役就有五次之多。巧合的是,近年有專家考證,斛兵塘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水利工程遺址。而所謂“斛兵”,就是屯田士兵,他們的勞動成果以“斛”盛裝,以“斛”計算,故而得名。專家認為,斛兵塘的存在體現(xiàn)了曹魏政權篳路藍縷、開拓進取、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

  千年俱往矣,遠去了金戈鐵馬,黯淡了刀光劍影,曾經英雄氣概、叱咤風云早已成為人們的談資。無論是嚴謹?shù)目脊耪撟C,還是不經的附會傳說,正是源于對英雄事業(yè)的向往和流連,才有了今天斛兵塘的聲名和傳說。

商賈云集 風水寶地

  在合肥大東門附近,一條西北至東南斜向的街道,位于淮河路橋正對著的尚武街以南,直到與壩上街交會處,這就是歷史上合肥著名的水運地——木灘街。

木灘街

  早在隋唐時期,合肥水運碼頭就遍布南淝河兩岸。那時周邊各縣的漕糧大都通過合肥水路運抵京師。唐貞觀年間,右武侯尉遲恭在“故城東南六里,淝河南岸崗阜”筑造了“金斗城”。流經城北的一段淝河被改名為金斗河,并且在河畔建起了小史港,貿易十分繁華興旺。

  一直到明代以前,合肥都是江淮之間重要的貨物轉運地,成批的物資通過合肥水路運轉至全國各地?!鞍儇涶壖?,千檣鱗次”原先指的就是淮西帥郭振屯守廬州擴大合肥城池以前金斗河繁忙運輸?shù)氖r。

  明正德七年,廬州知府徐鈺因懼農民起義軍從水路攻進合肥城池,下令封閉西水關,切斷城內河流的水源。穿城而過的金斗河改道,船只不能直達城內,小史港也被廢棄,港埠順南淝河自然坡岸南移,逐漸到達城外。木灘街就是在那以后繁榮起來的。

  素有“皖中糧倉”之稱的合肥,自古是江淮之間的重要糧油集散地。從清末至解放初期,合肥城糧食進出口以船運為主,南淝河通巢湖達長江,連貫合肥至蕪湖、三河等地,每逢夏收、秋熟時節(jié),南淝河中運糧船只來往如梭,川流不息,在那里停泊交易。

木灘街

  精明的商人們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紛紛在此設立糧行,裕發(fā)、得豐、鴻昌等數(shù)十家糧行應運而生,木灘街和壩上街連為了一體。鼎盛時期,附近的糧行、油坊、小碾米廠達二三十家。當時的木灘街碼頭上,光依靠搬運貨物養(yǎng)家糊口的工人就有上千人。他們平時聚集在碼頭周圍,運載貨物的船舶一到,把頭就會到工人們中間點上需要的人數(shù),隨后,碼頭上空就響起了勞動的號子聲。

  木灘街在解放前是最底層人家的聚集地。改革開放以后,那一帶突然熱鬧起來,人們借著地域優(yōu)勢,開始經營起旅社、飯店、作坊,只三五年光景,幾乎家家都翻蓋了新房,甚至蓋上了二三層的小洋樓。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壩上街農貿市場建在附近,那里成了老合肥人口中的“菜籃子”“米袋子”和“果盤子”。如今的木灘街已經成為合肥東大門的節(jié)點。

百年城墻 古鎮(zhèn)之根

  提起三河鎮(zhèn),合肥人應該都很熟悉,因為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條河流交匯于此,自古就是魚米之鄉(xiāng),商賈云集。如今,三河古鎮(zhèn)也依舊存留著諸多歷史遺跡,其中,三河城墻遺址不得不提。

三河古城墻

  沿著三河鎮(zhèn)老街一直往東走,很遠就能看到一座高聳的城門,而城門的一側就矗立著一座長約六十米的城墻。雖然規(guī)模算不上宏大,但每一位走近它的人,都被其莊重肅穆的外表所折服。

  據(jù)說,當年太平軍之所以進駐三河,是因為從1853年開始,三河就已經成為了太平天國重要的糧食中轉地。對于太平軍來說,三河是重要的糧食基地,而對于當時曾國藩的湘軍來說,這里又成為了打擊太平天國的關鍵所在。為了防范湘軍來襲,1855年,當時太平軍守將藍成春接到指令,要把三河建設成為一座牢固的城池,三河城墻就是最初修建的工事。當時對建筑材料的不拘一格,也造就了今天城墻遺址的獨特風格。

  城墻總共花費33天就建成了,建成后,東西總長約700米,南北寬約200米,城墻高達8米、寬2米多,建設城墻所使用的泥土也是就地取材。據(jù)說,如今三河鎮(zhèn)上的護城河,就是當年為了修建城墻所挖的。

  1858年,三河迎來了讓它載入史冊的著名戰(zhàn)役。當年11月3日,湘軍李續(xù)賓率精兵6000余人進抵三河鎮(zhèn)外圍,并兵分三路發(fā)起進攻,隨后,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三河城中的吳定規(guī),利用優(yōu)勢兵力合力全殲湘軍,李續(xù)賓和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相繼戰(zhàn)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河大捷”。

  在時間的沖刷下,三河的古城墻在解放之后,只剩下了些斷壁殘垣,后來因為一些居民的無心之舉,最終竟較好地保留了其中一段高約4米、長15米、寬1.5米的墻體。古往今來,中國的每堵城墻背后,其實都埋藏著一段讓人唏噓的過往歷史,但無論過去怎樣,它們都是歷史的見證者。

戰(zhàn)時碉堡 紅色記憶

  在肥東縣橋頭集鎮(zhèn),一條淮南鐵路穿鎮(zhèn)而過。要知道,這條有近百年歷史的鐵路,在戰(zhàn)爭時期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如今,仍存有抗戰(zhàn)時期日軍建造的碉堡,雙山上的白骨塔更是讓后人記住了當年那場保衛(wèi)戰(zhàn)……

肥東橋頭集碉堡

  雙山坐落在橋頭集鎮(zhèn)東南部。1938年初,在日軍進攻合肥前夕,這里曾經發(fā)生過一次驚天動地的阻擊戰(zhàn)——橋頭集雙山保衛(wèi)戰(zhàn),盡管戰(zhàn)斗規(guī)模不大,卻異常慘烈,同時,這也是日軍從巢湖進攻合肥地區(qū)的第一場戰(zhàn)斗。

  據(jù)《肥東縣志》記載,1938年春,千余名日軍從巢湖向合肥方向進發(fā),準備攻占合肥。當時合肥的國民黨守軍與當?shù)氐叵曼h聯(lián)合,決定主動出擊,在日軍的必經之路橋頭集鎮(zhèn)雙山上挖戰(zhàn)壕埋伏。戰(zhàn)斗于農歷四月十二那天打響。守衛(wèi)雙山的是國民黨軍的一個連和共產黨領導的地下組織“紅槍會”,加起來不過一百人。雖然敵眾我寡,守軍憑借著地形優(yōu)勢,在雙山上整整堅持了一天一夜,給予日軍大量殺傷。

  最終,日軍憑借著高密度的偵查和高精度的軍用地圖,從一條當?shù)厝硕紵o法知曉的山間小路,繞到了中國軍隊陣地背后,遭到前后夾擊的中國軍隊與日軍在山上的戰(zhàn)壕里拼起了刺刀。最終,守軍全部陣亡,鬼子占領了橋頭集。

  如今,在雙山的半山腰位置,能看見一座紀念塔,當?shù)厝硕挤Q之為“白骨塔”。據(jù)村里老人回憶,當年激戰(zhàn)后的第二天,就有附近村民就地掩埋了愛國戰(zhàn)士遺體。抗戰(zhàn)勝利后,山僧謝子山與鄉(xiāng)里的有識之士,登山逐一尋墳掘墓,將尸骸聚斂在一起并在上方筑一石塔,命名曰:“白骨塔”。

  除了雙山白骨塔,在橋頭集鎮(zhèn),至今仍保存有兩座當年日軍建造的碉堡。

  據(jù)史料記載,1938年6月,日軍占領肥東后,對交通要塞橋頭集不斷進行掃蕩。在雙山腳下的淮南鐵路兩旁建造碉堡群,封鎖運輸線,日夜槍聲不斷。

  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橋頭集地區(qū)迅速燃起了抗日烽火,1939年3月,在上海入黨的本鎮(zhèn)人宣蘭生在大夏祠堂成立了農民自衛(wèi)隊,領導該地區(qū)的民眾進行抗日斗爭,配合新四軍老八團,多次在淮南鐵路橋頭集一線襲擊日軍。在一個夜晚,趁日軍碉堡換防之際,毅然襲擊了碉堡群,并繳獲大量的槍支彈藥。為截住日軍的交通,地下黨組織了一支神出鬼沒的鐵道游擊隊,搗毀鐵路15公里,多次炸毀日軍運軍火的列車,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1940年6月,雙山抗日隊伍由80多人擴大到700多人,并成立了抗日大隊,繳獲和新增了500多條槍支,先后消滅了日軍第6軍團坂井支隊約600多人。

  現(xiàn)在,兩座碉堡仍保存完好。碉堡十分結實堅固,上面均勻分布機槍口,一旁還立有“肥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葛碉堡”石碑。作為當年日本鬼子的侵華鐵證,碉堡的保留不斷激發(fā)后人的愛國主義熱情。

滄桑古道 見證往昔

  絲綢之路、秦嶺古道、茶馬古道、徽杭古道……這些古驛道是中華文明史的活化石,見證著我們祖先奮斗的足跡。長豐縣義井鄉(xiāng)也有一條古驛道,雖不如茶馬古道等聞名天下,卻也千余年不曾中斷。坐落于古驛道之上的一個小集市,因驛道而繁華,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它的名字叫車王集。

長豐車王集古驛道

  車王集村距離義井鄉(xiāng)政府5公里,現(xiàn)有人口2000余人。距離村委會不遠的一條南北走向的水泥路正是過去的古驛道。

  據(jù)長豐縣研究人員考證,早在春秋時期,車王集便有人聚居,距今已有2300多年。車王開埠于戰(zhàn)國。戰(zhàn)國時期,列國征戰(zhàn),城市與貿易興起,道路愈顯重要。是時,車王集為古驛道。明嘉靖《合肥縣志》和清光緒《壽州志》記載,古驛道從合肥城拱辰門經十八里崗、雙墩集、下塘集、車王集、莊墓橋、拐集至壽州。

  “車王”二字廣為傳播,始于北宋初年。據(jù)《三槐堂王氏族譜》記載:開基之祖是唐朝末年的黎陽令王言。王言后人王祐知于宋初曾在自家庭院親植槐樹三株,時人稱為“三槐堂”。因王姓家族于宋初推車移民至此,故得名“車王”。

  因為驛道途經境內,車王集集市繁華,商賈云集。據(jù)車王嚴氏的祖輩們回憶,在清代和民國,只要天氣晴好,古驛道上晝夜車馬穿梭,沿古驛道兩側而建的客棧、茶館數(shù)十家,布店、肉鋪、鐵匠鋪、中醫(yī)堂等應有盡有,家家生意興隆。

  車王有五大名藝,焐坊(孵化小雞)、染坊、酒坊、糖坊和蒸炸掛坊。車王集孵化的小雞行銷廣泛,北至長城、南到江南;染坊的布料有各種顏色和花紋,非常鮮艷。車王集每月初一、初三、初六、初八逢集,周邊下塘、莊墓、朱巷、義井四個集市都不敵當?shù)丶蟹比A,周邊居民悉數(shù)前來銷售、購買物品。

  車王集小商小販多如牛毛,因為人多場地小,驛道容納不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前集和后集。前集為大宗買賣,后集為小商小販。

  商業(yè)繁華之余,車王集還是個文化集市。當?shù)貏》N“小刀戲”,外來的京劇、泗州戲、大鼓書,在此輪番上演。

  歷史上的車王集,還建有祠堂、寺廟等,因年久失修或拆除,這些老建筑已不復存在。值得慶幸的是,部分建材被居民保留了下來,成了自家房屋的基石或裝飾。譬如,街上兩戶人家的房屋門口,便安裝有古建筑的石墩。上面的紋飾雕工精細,無不展現(xiàn)著古代匠人的深厚功底。

    先人留下魅力獨具的歷史文脈,不僅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深厚的精神財富。這些豐厚的文化遺產,這些散落在各處的歷史遺存,是廬州文脈的延續(xù),是歷史記憶、地域特色的具象符號,也是合肥人民文化歸屬感和自豪感的源泉。

來源:合肥晚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一人巷、二里街、三孝口、四牌樓、五里墩…合肥這些數(shù)字地名背后的煙云往事,你知道嗎?
合肥游記:色正芒寒包公祠
合肥市8大推薦美食,這些地方美食值得你的品嘗
合肥4/5A景區(qū)及城區(qū)重點景區(qū)全攻略
合肥古今十大名菜傳說
安徽歷史—合肥歷史—太平軍威淮系興衰近代合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