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稱晉陽,屬并州和太原郡。古代因太原地處汾水上游,周圍有一大片開闊的平地,于是稱此地區(qū)為太原,也就是大原。西周時此地稱為并州,為古九州之一?!吨芏Y·職方》說:“正北曰并州,其山鎮(zhèn)曰恒山,其澤藪曰昭余祁。”恒山在今河北曲陽西北,昭余祁在今山西平遙西南,為古九藪之一,唐宋以后逐漸干涸。西漢時設立了并州刺史部,沒有固定治所,東治時治所設在晉陽。戰(zhàn)國時秦國在此地設置了太原郡,治所也在晉陽。隋唐以后此地或稱并州,或稱太原郡、太原府。
并州據有今山西大部及河北、內蒙古一部,并州的地勢東有太行山,西有黃河,南有中條山,北臨大漠。位于山西高原上,形勢高峻,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古代的道路交通自晉陽北可至雁門、云中、朔方、九原,西南沿汾水入黃河可至關中、中原。東面南北縱貫的太行山上有八道關口,稱為“太行八陘”,自晉陽北出常山關、飛狐口,東出井陘關,南出壺關、天井關,都可躍出平原直達燕趙。因此自古以來并州就有“形勢完固”之稱。
并州的文化特點與燕趙有些相似。古代燕趙水源豐沛,河湖縱橫,并州也有汾水和昭余祁。燕趙地邊胡,數(shù)被寇,并州也同樣深入北狄居地,首當其沖。燕趙風俗好氣任俠,擅長騎射,并州的風俗也一向是武勇剽悍,多有鐵騎精兵。自古言勇武者皆推幽并,幽并往往并稱,曹植《白馬篇》說:“視死忽如歸,幽并游俠兒?!毖嘹w人情質樸,《隋書》、《宋史》說燕趙人“性敦厚,務農桑;質厚少文,多專經術;大率尚義,為強枝;土平而近邊,習于戰(zhàn)斗?!辈⒅莸娜饲橐彩且粯樱瑫x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85)晉國自絳城)今山西曲沃南)遷都新田(今山西侯馬西北),遷都前大夫都說:“必遷郇瑕(今山西永濟北)之地,沃饒而近鹽,國利君樂,不可失?!蔽í氻n厥說:“郇瑕土薄水淺,易生疾疫。疾疫則民愁,民愁則羸困。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水、澮水沖走積污,而且百姓也遵從教令,這是十世之利。山澤林鹽是國家之寶,然而國家富饒則百姓驕佚。百姓不務本,公室就會貧弱,因此不能說是國利君樂。”晉景公聽從了韓厥,遷都新田。一方水土一方人,水土深厚人情也必定質樸堅毅。郇瑕東有鹽池,寧愿遠離鹽池也要使百姓勤勞務本。曹操在建安十一年自河內天井關北度太行山進兵壺口關征討高干,寫了一篇《苦寒行》說:“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辈⒅菘嗪奶厣才c燕趙完全相同。并州與燕趙最為不同的地方是并州的地勢更為高爽,境內的山脈更為眾多,并州的文化風格因此更趨凌厲,人多詭謀奇計,善于應變。
在文化淵源上并州與燕趙中的趙國同源,都出于三晉。晉陽城最初即由晉未趙氏的家臣董安于所建,起初為趙氏的采邑,三家分晉以后趙國即以晉陽為都城。到趙獻侯遷都中牟,趙國在晉陽定都約在一百年左右。此后到五代十國時太原又成為北漢的都城,北漢在太原建都共傳四主,歷時二十九年。在中國古代太原有三個重要時期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十六國北朝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在這三個時期中太原對于全國的政治和文化都產生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古晉陽城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zhèn),因其在汾水的支流晉水之北而得名。城呈長方形,西垣長2700米,北垣長4500米,至今仍有部分城墻殘存,殘高7米。在城外發(fā)現(xiàn)有趙氏家族的墓地。春秋時期晉國有六卿即韓、趙、魏和知氏、范氏、中行氏,后來韓趙魏和知氏滅掉了范氏、中行氏,瓜分了二者,晉國公室衰弱,四卿專權,實同諸侯。知瑤扶立了晉懿公后更加驕橫,又向韓、魏索取土地,韓康子給了他,魏宣子給了他。知瑤再向趙襄子索取土地,趙襄子不給,知瑤大怒,于是率領韓、魏攻打趙襄子,趙襄子退保晉陽。
晉國人善于權謀。早先在晉獻公時,立驪姬為夫人,排斥諸公子,重耳出逃到蒲城,夷吾出逃到屈城。士蔿為大司空,負責修筑蒲城和屈城,修筑得十分草率,在城墻中夾帶了柴草。夷吾向晉獻公上告,晉獻公責備士蔿。士蔿回答說:“我聽說沒有死喪而做出憂傷的樣子,憂傷就會真的附在他身上。沒有敵人而修建城邑,敵人就會真的出現(xiàn)。既然要被敵人占據,又為什么不潦草呢?三年之后就會向那里用兵了!”后來果然有誅除諸公子的危難發(fā)生。
晉陽是董安于負責修建的,他在修建晉陽城時對于趙氏將要經歷的大難似乎也早有預見。趙襄子退保晉陽以后,首先巡視城郭及官府庫藏,結果卻看到城郭失修,倉無積蓄,府無余錢,庫無鎧甲兵器,鄉(xiāng)邑中沒有守城的器具。趙襄子感到很驚慌,召來謀臣張孟談問:“守備不具,我將何以應敵?”張孟談回答說:“我聽說圣人治事,財富藏于民而不藏于府庫,盡力于政教而不力于修筑城郭。你可以下令讓百姓留夠三年的口糧,多余的送入糧倉;留夠三年的錢幣,多余的送入錢庫;留下自用的器具,多余的送入武庫;有余力的人,都前來修繕城郭?!壁w襄子晚上出令,第二天,糧倉已容不下糧食,錢庫已容不下錢幣,武庫已容不下兵甲。第五天,城郭已修繕完備。趙襄子召來張孟談說:“錢谷甲兵都已有了,還沒有箭,怎么辦?”張孟談說:“董安于在修建晉陽城時,公宮的垣墻都用荻蒿楛荊作成,高至一丈。你折開來用,箭就足夠了。”趙襄子拆開垣墻一試,箭桿之堅韌即使菌干之勁也比不過它。趙襄子說:“箭有了,還沒有銅,怎么辦?”張孟談說:“董安于修建晉陽城時,公宮和殿舍的大堂都用銅作為柱心,
你拆開來用,銅就足夠了?!摆w襄子拆開堂柱取銅,銅足夠用了。一切都準備充足,知瑤和韓、魏的兵馬也來到城下。
和士蔿修筑蒲、屈二城相似,董安于在修筑晉陽城時使用荻蒿楛荊和銅作材料也是有意的,是要為將來難以避免的攻戰(zhàn)作準備。他的財富藏于民而不藏于府庫的觀點實在很有遠見。董安于建了晉陽城以后,良臣尹澤受命治理晉陽,繼續(xù)貫徹董安于的教令。趙簡子讓尹澤前去晉陽,尹澤問:“你想以晉陽作為繭絲,讓它多出賦稅呢?還是以晉陽作為保障,急難時據以救難呢?”趙簡子說:“作為保障。”尹澤就削減了晉陽交納賦稅的戶數(shù)。趙簡子臨終前告訴趙襄子說:“如果晉國有難,不要認為尹澤年少,不要認為晉陽遙遠,一定要以此作為歸依?!蔽ky發(fā)生后,趙襄子果然急奔晉陽。有人勸他說:“長子離得近,而且城墻堅固。”趙襄子說:“百姓們竭力修建了它,又要讓他們拼死去守衛(wèi)它,誰還會聽從?”有人又勸他說:“邯鄲的府庫充實?!彼f:“百姓們竭盡財力充實了它,又要讓他們拼死守城,誰會聽從我?”晉陽前有董安于,后在尹澤,政寬民和,政教猶存,一定要定居晉陽。戰(zhàn)國后期齊國的孟嘗君在薛地放債,讓門客馮驩前去收債,馮驩焚燒了債券,說:“貧窮的人還不起債,即使追索十年,利息更
多,仍是還不起,逼得急了只有逃亡。”又說:“狡兔三窟,我現(xiàn)在是為君營建一窟。”后來孟嘗君有難逃奔薛地,薛地百姓熱忱迎接,事情與董安于、尹澤治理晉陽十分類同。
知瑤率軍到達晉陽,與趙兵交戰(zhàn),三月不能取勝。知瑤縱兵包圍晉陽,又決汾水灌城,晉陽城的城墻僅剩三版沒被淹沒。知瑤將晉陽圍困了三年,晉陽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灶中生蛙,糧食將盡,財物將竭,士卒病弱,但仍堅守不下。于是張孟談暗中出城去見韓康子和魏宣子,說:“唇亡則齒寒,現(xiàn)在趙已經要滅亡了。趙滅亡,其次就要輪到韓魏?!表n康子和魏宣子也是很有作為的君主,知瑤索取土地時他們決非真心愿意,而是要以此促成知瑤的驕傲自大,最后使他歸于失敗。知瑤決開汾水灌晉陽城,說:“我今天才知道河水還可以灌城。”韓康子用手肘魏宣子,魏宣子用腳碰韓康子,因為既然汾水可以灌趙的晉陽城,潁水也就可以灌韓的陽翟城,涑水也就可以灌魏的安邑城。晉陽城快要攻下時,韓康子和魏宣子不但沒有喜色,反而有憂色。知瑤的大臣郄疵看出來,告訴知瑤韓魏將反,知瑤不聽。于是張孟談和韓魏約定夜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知瑤軍。這天夜里河水沖進知瑤軍營。知瑤的軍隊忙于救水,營壘大亂。趙襄子率軍在正面進攻,韓魏在兩翼夾擊,大敗知瑤的軍隊,生擒了知瑤。韓趙魏三家瓜分了知瑤的土地。
在古晉陽城北面有一座羅城,現(xiàn)仍殘存羅城西垣及西北城角遺址,西垣長約1000米,南端與古晉陽城相接。這座羅城是由晉代并州刺史劉琨修建的。晉武帝為了監(jiān)督異姓功臣而大封宗室為王,允許王國置軍并取消州郡武備。結果引起楚王司馬瑋、淮南王司馬允、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豳、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等八王爭權的戰(zhàn)亂,史稱“八王之亂”。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等游牧民族乘機自立為王并入侵中原,史稱“五朝亂華”。劉琨字趙石,中山郡魏昌縣人,為西晉名族。永嘉元年(公元307)劉琨出任并州剌史,加振威將軍領匈奴中郎將。西晉末年的大亂中,晉朝南遷,最先放棄的就是并州。五胡南侵,首當其沖的也是并州。
劉琨在這一年的九月末出發(fā),一路險山危途到達壺口關。路上胡寇塞路,劉琨總是以少擊多,冒險而進。劉琨在壺口關給晉朝寫了一封奏表,說到沿途所見,流民四散十不存二,攜老扶弱不絕于路,沒有逃走的人困守孤城,不得出城采薪,又失去了耕牛和器具,唯有賣妻鬻子,白骨橫野,哀呼之聲相聞。當時并州的人口剩下已不及二萬戶,寇賊縱橫,道路中斷,劉琨招募到一千人,輾轉戰(zhàn)斗到達晉陽。晉陽城中的官舍已被焚毀,僵尸遍地,活下來的人個個饑瘦沒有人色。荊棘成林,豺狼滿道。群胡數(shù)萬,四山周遍,動輒搶掠,以至開門見盜。劉琨來到以后,剪除荊棘,收葬枯骨,營建官府??鼙I不時前來掩襲,城門總成戰(zhàn)場。百姓身背盾牌耕田,腰帶箭袋鋤草。劉琨刻意安撫,不到一年,流民逐漸回歸,雞犬之聲重又相聞,各地的人才、名士也紛紛投奔劉琨。
劉琨是北方人,他既有魏晉名士的風雅,又兼有北方人悲烈豪邁的壯志。史書上稱他年少時即有俊朗之名,曾參予石崇金谷園中的聚會,文詠頗為當時所稱許,與陸機、陸云等人并稱“二十四友”。同時他又以志氣自負,有縱橫經國之才,并以雄豪著名。他有一首五言詩贈給盧諶,說:“白登幸曲逆,鴻門賴留侯。吾衰久矣夫,何其不夢周?功業(yè)未及建,夕陽忽西流?!痹娭幸躁惼?、張良、孔子自比,語氣慷慨悲憤,與一般的贈答詩不同。劉琨在晉陽時,一次被胡騎數(shù)重包圍,劉琨就乘月登樓清嘯,胡騎聽了都凄然長嘆。半夜又吹起胡笳,胡騎聽了都歔欷流淚,有懷鄉(xiāng)之念。天將明時再次吹起,胡騎棄圍而走。劉琨的文雅與一般晉朝名士的玄虛清綺真有所不同。
劉琨到達并州以后,就看出它對于全國政治軍事具有重要作用,指出并州南通河內,東連司隸、冀州,北捍胡族,西御強虜,勁弓良馬勇士精銳之所出。決心為晉朝堅守晉陽,驅逐胡虜,恢復中原,為朝廷盡忠,誓雪南遷之恥。晉愍帝嘉獎劉琨,升任他為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諸軍事,晉元帝再次升任他為侍中、太尉,可謂位極人臣。晉元帝南遷時,劉琨率領河北之士一百八十人連名上表勸進,晉元帝感動地稱他忠允義誠,精感天地,希望和他共濟艱難,同契一致,萬里之外,心存咫尺。晉元帝還送給劉琨一把名刀,要他撫平華戎,致罰叛賊。劉琨答復說:“謹當躬自執(zhí)佩,馘斬二虜?!碑敃r北方的大敵首先是匈奴的劉聰和羯族的石勒。一次劉琨親自率兵征討雁門烏桓的反叛,劉聰派兵乘虛偷襲晉陽,劉琨的父母都被匈奴兵殺害,劉琨對于胡族更是國恨家仇兼而有之,誓與二虜不兩立,不滅二虜誓不還歸。等到黃河以北的八州中有七州被石勒占據時,原西晉所委任的大臣中只有劉琨一人仍在堅持。盧諶說自黃河以北,幽并以南,胡人有所顧憚者唯劉琨而已。宋代著名愛國女詞人李清照南渡后曾寫詩感慨說:“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
劉琨年少時就與北方的大族、范陽人祖納同以雄豪著名,又與祖納的弟弟祖逖十分友好。祖逖性情豁達,不修儀容,十四五歲時還未讀書,輕財好俠,慷慨有節(jié)。后來博覽群書,涉獵古今,人們稱他有佐世之才。二十四歲時祖逖出任司隸州主簿,劉琨當時任司隸州從事,二十六歲。二人年紀相當,性情相投,經常在一起共被同寢。二人都有英氣,以志氣相期許,有時半夜坐起,說起世事,都說:“如果四海鼎沸,豪杰并起,你我二人在中原相遇,愿退避三舍?!币淮伟胍孤牭诫u鳴,祖逖碰醒劉琨說:“這聲音不壞。”于是二人一起結伴起舞。祖逖后來也受到重用,率軍北伐,劉琨聽到消息非常感奮,說:“我日夜枕戈待旦,志削逆虜,??肿驽严任抑蕖!?/p>
祖逖于建興元年(公元313)渡江北上,駐兵淮陰,不到幾年收復了黃河以南大部土地,迫使石勒不敢過河。晉元帝害怕祖逖功高難制,暗中牽制,祖逖憂憤成疾,病死軍中。劉琨被劉聰偷襲后移居到晉陽北四十五里的陽曲城(今山西太原市),后又被石勒打敗,于是從飛狐口轉到薊城投奔幽州刺史、鮮卑人段匹磾。段匹磾忌憚劉琨的威望,東晉的權臣王敦發(fā)動叛亂,又密令段匹磾殺掉劉琨,最后劉琨被段匹磾縊死,時年四十八歲。劉琨在北方共堅守了十二年。
晉陽城經過西晉末年的擴建,周圍二十七里。北齊時在汾水東岸又增筑一城,州郡治所仍在西城,縣治則移至東城。隋代改晉陽為太原。唐代在東西二城間跨汾水又修筑了中城,東西中三城周圍共四十里。唐朝自晉陽起兵,升晉陽為太原府,建號北京,同時兼為河東節(jié)度使的治所。五代十國時期晉陽先后為后晉和北漢的國都,而實際上后唐、后晉、后漢三朝都是經晉陽起兵,或者向東、或者向南爭霸中原的。
后唐是沙陀人李克用所建立的政權,后梁勢力興盛時,后唐的軍隊被限制在河東一隅。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繼位為晉王。李存勖擅長征戰(zhàn),喜歡親自沖鋒陷陣,并且治軍嚴謹,一即位就對后梁構成極大威脅。開平四年(公元910)李存勖率領沙陀騎兵東出太行,與后梁在高邑決戰(zhàn),李存勖對大將周德威說:“我國興亡在此一戰(zhàn),我先沖鋒,你率大軍接應?!苯Y果殺死梁兵二萬人,奪得糧食資財無數(shù)。梁太祖朱全忠親率大軍自洛陽到魏縣(今河北大名西)抵擋晉兵,有人誤報說沙陀來了,梁軍動搖,兵士多逃走,嚴刑不能禁。朱全忠氣惱成疾,說:“李克用有這樣的兒子,我的兒子們不是他的對手,我死無葬身之地了?!边@一仗以后后梁的優(yōu)勢地位發(fā)生逆轉,李存勖不久就攻破幽州,降服魏州,取得河北,同光元年(公元923)李存勖即唐莊宗在魏州自立為皇帝,國號唐。
后晉的開國皇帝晉高祖石敬瑭原為后唐的河東節(jié)度使,駐守晉陽。石敬瑭以勇健聞名,但是受到唐廢帝李從珂的猜忌,于是起兵叛唐,以五千契丹騎兵為先鋒,自晉陽經潞州進入洛陽,后唐將領紛紛投降。天福元年(公元936)石敬瑭稱帝,遷都開封。
后漢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知遠原為后晉的河東節(jié)度使,受到晉出帝的疑忌。他就在晉陽伺機而動,廣募士卒,有步騎兵五萬人。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劉知遠在晉陽稱帝。后漢準備侵略中原,諸將獻策說從太原東經井陘到恒州、定州,劉知遠自己想南經石會關到潞州、澤州,再經天井關到洛陽,郭威則建議沿汾水西南經陰地關到霍邑、晉州、絳州,再東出陜州。劉知遠采納郭威的計策,在這一年的五月十二日兵發(fā)晉陽,十七日到霍邑,二十日到晉州,二十七日到陜州,六月二日到新安,三日到洛陽,五日從洛陽出發(fā),十一日到汴州。從晉陽到開封只用了二十九天,勢如破竹,所向無敵。
后唐、后晉、后漢三朝的興起如出一轍,都是以勁騎出于太原奪得皇位,數(shù)代以后又被自太原興起的新的軍事力量所推翻。由此可以明顯看出太原在五代時對于中原政權所具有的居高臨下和舉足輕重的重要位置。
北漢是十國中唯一的一個北方國家,它的開國皇帝劉崇是劉知遠的弟弟,原為后漢的河東節(jié)度使。劉知遠南下時,因太原地位重要,就派劉崇留守太原,后劉崇為防御遼國,擁有強兵。郭威滅亡后漢建立后周以后,劉崇同時也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北漢國。北漢雖然無力與中原抗衡,但中原也不能輕易奈何北漢。
后周是五代中最開明有為的一朝,周世宗柴榮努力想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顯德元年(公元954)劉崇率兵三萬、遼國出兵一萬相助,攻取潞州,柴榮親率大軍迎戰(zhàn)。劉崇屯兵高平南,親率中軍在巴公原上列陣,驍將張元徽在東,遼兵在西,軍容頗嚴整。柴榮屯兵澤州,分三路迎戰(zhàn),親自騎馬督戰(zhàn)。戰(zhàn)役開始,周右軍受到張元徽的攻擊,騎兵逃走,步兵投降。柴榮見勢危,親冒矢石督戰(zhàn),將領趙匡胤、張永德各率二千人力戰(zhàn),終于轉敗為勝,殺死張元徽,遼兵不敢接戰(zhàn)而退回代州,劉崇逃回太原。后周包圍太原,卻并沒有攻下。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宋太祖親征北漢,擊退遼國援兵,引汾水灌太原,北漢堅守孤城,宋太祖依然無功而還。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宋太宗第二次親征,猛攻太原,北漢才投降宋朝。在十國中北漢是最后滅亡的一國,而北宋初期以驍勇善戰(zhàn)著稱的大將如楊業(yè)等人仍多是北漢舊將。
也就是在滅亡北漢時,宋太宗出于憤怒下令焚毀晉陽的城闕宮殿,千古名城毀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