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沈度 小楷書《心經》
沈度(1357-1434):是明初最有代表性的臺閣書家,字民則,號自樂,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沈度“博學經史,為文絕去浮靡,性敦實,謙以下人?!?洪武年間中舉文學,不就,坐累被謫云南。成祖即位,詔簡能書者入翰林,沈度選入宮中,擢為翰林典籍,最受成祖寵愛。楊士奇評云:“一時翰林善書如解大紳之真、行、草,胡光大之行、草、滕用亨之篆八分,王汝玉、梁用行之真,楊文遇之行,皆知名當世,而胡、解及度之書,獨為上所愛。凡玉、冊金簡,用之宗廟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貞石,傳于后世,一切大制作必命度書?!?明人李紹文記載了明成祖對沈度書法的傾心:“太宗(成祖)征善書者試而官之,最喜云間二沈學士,尤重度書,每稱曰:‘我朝王羲之 。’成祖之后,沈度仍受歷代帝王寵愛,如仁宗“萬機之暇,留意翰墨,嘗臨《蘭亭序帖》賜沈度,意法神韻,唐之太宗不能過也。”宣宗“書出沈華亭兄弟,而能于圓熟之外,以遒勁發(fā)之。”孝宗“皇帝酷愛沈度筆跡,日臨百字以自課,又令左右內侍書之?!鄙蚨葧ㄔ诿鞔捌谑艿綇V泛推重,正與皇室雅興中推波助瀾密切相關。
沈度的書法,楊士奇曾用“婉麗飄逸,雍容矩度”來形容,看他的書法作品確實如此,行筆穩(wěn)健自如,點畫流暢謹嚴,發(fā)展了元代以來的風格,特別是小楷作品更是如此。但由于沈度在成祖時被賞識,封為翰林典籍,成為御用文人,多取悅于皇家口味,后來人們把他和其弟沈粲這種風格的書法視為臺閣體的代表。提起明初的臺閣體,歷來多否定之,沒有客觀的對它的歷史背景作出認識。其實,明初的臺閣書風基本上承襲了趙子昂書風,只不過由于明初多種因素影響,書壇缺少生氣。但臺閣體作為藝術的反映,其方圓相濟、剛柔兼?zhèn)?、工整矩度、婉麗華美的表現(xiàn)形式,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沈度的小楷在結體和用筆上明顯受趙孟頫和宋克小楷書風沾溉,或把字形拉長,成縱勢,或取扁方,有橫撐之態(tài),點畫精嚴、停勻、干凈、圓熟,,開“臺閣體”之風。他名世的小楷如《敬齋箴冊》共十九行,寫得一絲不茍,雍容端方,可以看到沈度高度純熟的書寫技巧;《不自棄說軸》工整流麗,端莊而不呆板,沉著中而有靈動,與《敬齋箴冊》相比,少古質而多妍麗;《圣主得賢臣頌》被刻在文徵明《停云館法帖》中,同時收入的還有他的《端肅奉書》?!抖嗣C奉書》在風格上和《敬齋箴冊》相類,但《圣主得賢臣頌》頗顯個性,字形扁方,氣格高于其他各帖,古雅而有清逸之氣,得《樂毅論》之神;在結體和風格上,有宋克《七姬權厝志》遺意,可視為受宋克影響的代表作品。與這兩種風格相類的還有如他的《張桓墓謁銘稿》,品味這些作品,誰能說沈度的書法都是缺少生氣的臺閣體呢?
沈度的草書較為少見,從他和其弟沈粲合作的《朱熹感寓詩八首并序》手卷中可以看出他亦善草書,用筆結字與宋克同轍,與其弟沈粲手法亦一致。字的力度和熟練的程度甚至強于其弟。很可能他的這一專長,以后讓與沈粲,正所謂“不欲兄弟間爭能也”。因而,今天我們熟知的是沈度善小楷,沈粲善草書。
沈度亦善篆、隸、行、八分書,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歸去來辭軸》隸書結體多縱勢,常在收筆處強化波折中“按”的動作,整體觀之,有生澀之氣,而漢意略遜。楊士奇在《沈學士墓表》中評其“八分尤高古,渾然漢意”似有過之,但在元明篆隸不興之時,這種書風是很有代表性的。
沈度書法因多用于書皇家制誥,在翰林院中供職者及內閣官僚、科舉文人也多效其楷,以獲帝王之悅,開入仕之門。沈氏雖善多體,但多為小楷之名所掩。沈度的小楷書風影響了明代初期的宮廷書家,他們“沈度式”的小楷正適應了明初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永樂大典》的編修,這項工程中,有1300多人專職以小楷繕寫,因而,在數量上和規(guī)模上都遠遠超過歷朝。如果說沈度的書法風格象楊士奇用“婉麗飄逸,雍容矩度”來描述的話,這種風格經過這樣的文化工程后,就成為“姜立綱式”的方正、凈潔、工穩(wěn),毫無個人情愫,亦無藝術感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