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締造人類之后,開始保持沉默
世間似乎沒有任何渠道傳達過上帝對人類的評價
上帝可能不愿意說,也許管不過來,人太多了
如果上帝觀察人們的成功與失敗
并做結論的話,他老人家可能會說
人之成敗不在于文化深淺
用功深淺,智力深淺,一半敗在于自己的脾氣上
命也許是先天生就的,但人的運則是后天可以改變的
你的脾氣成就了你的個性,你的個性制約著你的命運
打敗你的不止是你的敵人,還有你自己
現(xiàn)代人強調學歷,忽略修養(yǎng)
一個人即使念了10個大學,學到的是做事的工具,而非人生
西方王室成員確有念十五個大學的,因為他們沒事干
工具如李逵之板斧,大姑娘之繡花針,工具替代不了人的修養(yǎng)
令人遺憾的是現(xiàn)在的學校只教書,不教人,借口是獨生子女不敢教
工具沒有品格,也不會給人帶來品格
然而人做每一件事都離不開品格
譬如耐心、真誠、勇敢
工具在品格的指引下能讓人做一些事情
人生樣樣都好,有一種遺憾是愛拆自己的臺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是自己拆自己的臺
拆臺的時候往往情不自禁,拆了之后愛以英雄自命
拆過了以為是別人所拆,拆一回不夠要拆個精光
這就叫做“發(fā)脾氣”
發(fā)脾氣沒什么科技含量
人剛生下來握拳哭啼,表示要發(fā)脾氣了
而后長大成人,帶著一腔脾氣笑傲江湖
有人視脾氣為大敵,鎖在心底
有人把脾氣看成豪杰標簽,像噴嚏一樣時不時打一下,求痛快
如果為官,脾氣發(fā)過之后,眾人雖諾諾,但沒一個人不在心里罵他
孟子言: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寇仇
故而,古人把修養(yǎng)放在學問前面
沒修養(yǎng),學問再好也未必能有大用
按現(xiàn)在說法,學問,包括博士技能都是學來的,屬于意識層面
而脾氣是養(yǎng)成的,屬無意識層面,它專門跟意識作對、拆臺
老板發(fā)發(fā)脾氣顯得有個性,也有人喝彩,尤其是那些別有用心的人
發(fā)脾氣之前,也占著一點理
但脾氣出籠,什么都化為烏有了
人最難得的不是能力而在修養(yǎng)
修養(yǎng)最難的是磨煉脾氣,百煉鋼化繞指柔
能“耐”住煩躁,能忍“胯下之辱”的確很難
但成功則是耐出來的
有正義感,有良知,甚至有脾氣而自制,人生可能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多
剩下一小半,不過讀讀書、做做事而已